《点石斋画报》的创办者英国商人美查是《申报》的创始人之一,1841年2月出生于英国伦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同治初年来到中国。美查来华后先是经营洋布和茶叶贸易,后来营业亏本,他的买办江西人陈莘庚看到外国人办的华文报纸《上海新报》销路很好,有利可图,遂建议他也来创办中文报纸。于是,美查便和他的三位友人伍德沃德、普赖尔、瓦其洛合伙投身报业。1872年4月30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四人合办的《申报》在上海正式创刊。1874.年,美查又创办了申昌书画室,作为申报馆的发行机构,并以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印刷品发送网络,而且最先采用电报传输新闻稿件,使信息来源更加广泛、快捷。1878年底,美查以其历年经营所得,为《申报》馆添置了几台手摇轮转石版印刷机,为兼营图书出版和书画印刷奠定了基础。之后又将石印设备与《申报》馆分开来,另外开设点石斋印书局,翻印了各种图书,如《考正字汇》《圣谕像解》等。
特别是1882年翻印的《康熙字典》,由于印制精美,定价不高,销路很好,先后印行两次共计10万部,获利丰厚。同时,石印名人碑帖、书画、画册也给点石斋书局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这些都为《点石斋画报》的创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国人同仇敌忾之情绪激增,都非常关注战争形势的发展和政治局势的变化。具有商业头脑的美查敏锐地看到了商机,1884年5月8日,《点石斋画报》应时而生。诞生于中法战争期间的《点石斋画报》,一创刊就以精彩的内容生动地反映出中法战况的热点新闻。画报的开篇之作《力攻北宁》介绍了北宁之战的战况;《基隆惩寇》将战役时间、地点、参战双方及战斗过程交代得清清楚楚,画面上,台湾守军要塞地势险要,双方正激烈交火,台军将领率领士兵奋力冲向敌人,法军纷纷撤退;《吴淞形势》描写了自基隆开战以来,边防形势更加紧张的情形。为了使图画报道更为生动,报社特地派人到吴淞口观察备战情况,描绘出来的图画也颇具现场感——只见炮台高筑,左面土城连接宝山。吴淞口有两艘小兵轮。长江口岸停泊着九艘铁甲战舰。它们和炮台形成品字形,互为犄角。这些报道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迎合了民众的爱国心理,《点石斋画报》因而一炮走红。画报在创办初期,购买者就络绎不绝,往往三四日就售罄。
贴近生活的内容是一个新闻媒体的灵魂,而对画报而言,“画”就是这个灵魂的载体。同为《申报》创办的《瀛寰画报》与《点石斋画报》大相径庭,仅仅发行5卷就停刊了。原因就在于其内容多为外国的风土人情,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其图画又为英国画师采取西洋技法绘制,不为国人所接受。作为“中国通”的美查在《瀛寰画报》失败后很快明白了这个道理,故《点石斋画报》一改前报之风。他在《点石斋画报》首创画稿稿酬制度,每幅画2块银圆的丰厚报酬,吸引了众多优秀画师前来应聘,并最终任用著名画师吴友如为主笔,组成了一个有百余人规模的画工创作团队。画报采取华人读者所熟悉和容易接受的传统文化形式,仿照传统中国画题跋之例,图画在画报中占据主导地位,配以简短扼要的文字说明,在文后还有画师题名和钤印。由于《点石斋画报》主要提供的是新闻信息,画法的写实性应该居于主导地位,故画师们在坚持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和笔墨意趣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现代绘画技法,如明暗、色彩、解剖、透视等科学性的技巧,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海派文化的特点。
为了满足民众的猎奇心理,画报以网罗异事为着眼点,广泛搜罗以《申报》为主体的中外各报中的奇异新闻,见于画报中的各种怪诞奇异之说达三四百幅之多。如《小孩捕贼》《蛇破小匪》《悍役畏妻》《兽态炎凉》《富翁窃蔬》《斗睡奇谈》《泼酒灭火》《猪虎同悬》等从标题上看都极具新闻性和故事性,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增加了画报的趣味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