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1: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莆田广化寺、扶风法门寺、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杂志主编——学诚法师第一部开示文集,在佛教信众心目中威望极高。一代高僧与您面对面谈学佛的目的、成佛的道路。
推荐2:
内容通俗易懂,僧众皆宜。既有佛法的教理教义,又有结合现世生活的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佛法诠释,将深奥庄严的佛学智慧化作口耳相传的浅显妙语,娓娓道来,十分亲切。
学诚法师始终以一颗慈悲佛心为芸芸众生指引道路,召唤佛教徒与所有困惑迷茫的人,爱道、乐道守志奉道。
推荐3:
首部写给僧众的一套充满法喜的学佛修行指南。借助佛法的力量自觉发愿承担,开启智慧、通达、慈悲的人生。打开本书,沐浴龙泉寺的佛法智慧,拈花问佛,洞察世事,接触清净无为的佛法。
《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8:出家与修道》是学诚法师文集系列的第八本。学诚法师提出最关键的“要把自己原来对人生、对世界、对佛法、对佛教的认知全部放掉”,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凡夫不能用染污心去理解清净法,我们如果没有把世间上这些杂乱的东西舍弃掉,正法的内涵就接受不进来。因为我们一直被这些有形相、有局限的东西障碍住,就很难去理解、去接触清净无为的佛法。
《学诚法师文集系列08:出家与修道》如同一位传递佛教智慧的使者,希望能够帮助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奋斗的年轻人、渴望修身养性的中老年人,开启内在智慧和慈悲,重拾一份热切的时代责任感,过上吉祥、喜乐、幸福、圆满的人生。
出家本身需要极大的善根福德因缘。一个僧团里有这么多人一起学佛出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同行道友之间的法谊,应该比世间的兄弟之情还要深厚,因为大家都是同心同愿求取佛道,能有一起共住、共修的因缘,要倍加珍惜。
清净和合的僧团非常珍贵、非常殊胜。俗世中的团体靠利益关系维系,僧团则完全不同。在僧团里,大家做事不会计较利益,许许多多人一起做事都很平稳顺畅,而且每个人都做得很开心,跟在世间做事的感觉很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发心。在清净庄严的三宝地,在僧团中,我们的向道之心、奉献之心都很容易生起来。而在另外一个环境下,因为缺乏这些清净的外缘,我们的心就发不出来。这就是增上环境对我们修学佛法的重要意义。
增上环境是僧团里每个人共同创造、共同努力的结果,跟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倍加珍惜,积极主动地维护团体的和合。大家在团体中一起共事,如果发生矛盾或问题,我们要去反省自己的过失;及时忏悔、念佛、诵经,把矛盾解决掉;这才是一个修道人应有的基本心态。而不是一旦遇到不顺利、不开心的事情,就认为都是别人造成的。这种起心动念是错误的,这样只会造成更多的麻烦。团队的和合与团结,要靠大家互相接纳包容、拉拔提携。《阿术达菩萨经》说:“菩萨法与一切天下人共合适,不疏远,是则菩萨身行善。”《大宝积经》说:“菩萨成就四法处世无怨。云何为四?一者,以无谄心亲近善友;二者,于他胜法无嫉妒心;三者,他获名誉心常欢喜;四者,于菩萨行无轻毁心。”(卷第九十八)
同行道友对我们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出家之后,有了清净的道场,有了具量的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同参道友。一个道场有那么多出家人,每天人来人往,真正与自己业缘近的只有同行道友。同行道友是天天和我们在一起、能够直接帮助我们的人。一般跟善知识不容易经常在一起,只能偶尔见面,我们更多的时间是和同行在一起。如果同行之间的业缘没有用心去建立,没有把佛法用到周遭的同行道友身上,没有促进团体的团结增上,结果反而会成为彼此的障碍。同行之间互相障碍,就是影响自己修道的障道因缘。反过来说,如果同行道友之间有很好的业缘,那么出家学佛的道路则更加顺畅。
如何在与同行道友的相处中运用佛法呢?思维无常和学会随喜是两个很重要的方法。
无常体现在过去、现在、未来,昨天、今天、明天。比如今天某人突然发火,若自己思维这是无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内心就容易过得去。自己要是去想:“刚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之间发一通火?”就很容易产生执着分别,引发内心的烦恼。把世界上一切不正常的现象都看作是无常,才是在修无常,才是佛法。如果认为一切都是固定不变的,今天你对我好,明天也一样对我好;今天你对我不好,明天也一样对我不好,这就比较麻烦了,这都是世间法。我们所看到的种种变化,其实就是无常的本质。如果时刻用心体会无常,那么外在的境界就不能影响我们的心。如果不是这样作意的话,天天瞧这个人看不惯,看那个人不顺眼,那都不是佛法,只会让自己天天叫苦不迭。简单地说,心里过不去就是苦。苦是怎么来的?因为自己有烦恼,有执着。如果认为境界本来就是不实在的,都是因缘所生法,所谓的本质是没有的,把境界观成空的,痛苦就没有了。《中论》说:“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卷第三)《入菩萨行论》说:“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若于性中觅,孰为爱所爱?”如果不能观空,面对外境的时候内心会产生无数的分别、计较、执着,哪怕这一件事情过去了,但心里的苦因还是有残留,那么下次再遇到境界的时候内心还是会苦。所以,我们要常常去思维无常。
随喜别人也是相当重要的,要学会分享同行善友的功德。成办佛法的事业,需要非常多人参与,众缘和合才能做成,不是靠某一个人或几个人就可以的。有的人觉得“这件事跟我没关系”,就漠不关心;有的人看到别人做了事情,自己什么也没做,心里就很难受,这两种心态都不好。我们应该如是思维:“别人做好了,我是团体中的一分子,我也有功德。”这样心里就会很欢喜,功德也能增长。大家各司其职、安住本位,互相随喜善法,那么每个人都能得到整体的功德;团体和个人都会越来越好,和乐无诤,辗转增上。《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现在世中见他富贵不生贪嫉,作是思惟:彼人富贵皆宿福生,以我贪嫉岂能侵夺?以是因缘,应永断除悭贪嫉妒,若不除断,常受贫穷无复威力。以是义故,菩萨观之除其贪嫉,于他富贵生随喜心,不舍毫厘获大功德。”(卷第五)《月灯三昧经》说:“童子!云何菩萨摩诃萨成就善巧方便?童子!是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所而起亲想,是诸众生所有善聚而生随喜,昼夜六时于彼福德而生随喜,缘一切智,以缘一切智心于一切众生所而生福德,是菩萨以此善根速得此三昧,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卷第六)
成佛虽然漫长,但佛法并不遥远。佛法是很现实的,是可以一点一点落实的,在每一个境界中都可以用到佛法。用心经营清净和合的团队,是出家修行用功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现实的下手处。
牢记责任,坚守菩提大愿
出家人仅仅爱道、乐道还不够,还要守志奉道。守,是坚守、固守;志,是志向、志愿,也就是愿心。守志,就是要固守菩提大愿,不能中断。最重要的是奉道,就是依教奉行,实践这个“道”。如果只是爱道、乐道,没有大愿,那么说的、做的都不过是个人情绪的表现罢了。光是嘴上说好,而没有办法在言行上体现,这表明自己的志向还没有守住。必须时时刻刻固守菩提大愿,心才会有方向。
我们要常常反问自己:“出家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只有清楚意识到出家的意义,懂得自己应该怎么做,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僧才,应该为佛教、为道场、为国家尽到什么责任,活得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才不是优游度日、虚生浪死。一定常常提醒自己不忘发心、不忘宏愿。《广弘明集·净住子净行法》说:“何谓检校?检我此身,从旦至中,从中至暮,从暮至夜,从夜至晓,乃至一时一刻一念一顷,有几心几行几善几恶?几心欲摧灭烦恼?几心欲降伏魔怨?几心念三宝四谛?几心念苦空无常?几心念报父母恩慈?几心愿代众生受苦?几心发念菩萨道业?几心欲布施持戒?几心欲忍辱精进?几心欲禅寂显慧?几心欲慈济五道?几心欲劝励行所难行?几心欲超求办所难办?几心欲忍苦建立佛法?几心欲作佛化度群生?”(卷第二十七)
佛法要靠一代又一代不断地传承下去。如果没有人出家,世人就不知道佛教的存在。如果出家人不去讲经说法,寺庙里不办法事法会,不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芸芸众生如何知道学佛、信佛呢?纵观整个世界、整个国家,到底有多少人认识佛法、了解佛法呢?可以说,大部分的人都是不知道的,甚至还有相当多的人对佛法充满了误解,以为信佛就是到庙里烧烧香、磕磕头而已,几乎不了解佛法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们出家,并不仅仅是为自己的解脱,更要发誓续佛慧命、绍隆佛种!
当年伟大的世尊在决心出家之际,曾发下了四个大愿。《毗尼作持续释》中说:“释迦如来初欲出家,发此四誓愿,度脱众生:一谓愿济众生困厄。谓我设成正觉,得一切智时,众生困厄,涂诸恼患,我当济脱,令断恩爱!二谓愿除众生惑障。谓众生没在生死苦海,无明暗蔽,悉无所知,我当为其显示,如清净眼,内外无障,令其出离!三谓愿断众生邪见。谓众生在世,我慢自大,尊己贱彼,心存邪见,不慕圣道,我当开化,令入正真!四谓愿度众生苦轮。谓众生处于生死之苦轮,转无际灭,智慧眼不能自济,我当为其说法,令得度脱!故云出家功由菩萨也。”(卷第四)
要有菩萨的发心,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出家,否则跟一个在家人有什么不同呢?《大庄严法门经》说:“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何以故?若能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是名菩萨出家!非以自身披著染衣名为出家,勤断众生三毒染心是名出家!非自持戒行名为出家,能令毁禁安住净戒是名出家!非以阿兰若处独坐思惟名为出家,能于女色生死流转,以慧方便化令解脱是名出家!非以自身守护律仪名为出家,若能广起四无量心,安置众生是名出家!非以自身修行善法名为出家,能令众生增益善根是名出家!非以自身得入涅槃名为出家,为欲安置一切众生入大涅槃是为出家!非以自身除烦恼故名为出家,勤断一切众生烦恼名为出家!非以自能将护身心名为出家,将护一切众生名为出家!非以自解身心缚故名为出家,为解一切众生身心缚故名为出家!非以自身于生死怖畏得解脱故名为出家,能除一切众生生死怖畏、令得脱者名为出家!非以自乐涅槃名为出家,勤行精进为令众生满足一切佛法故名为出家!”(卷第二)
我们追求至善至高的人生境界,开创广大的利生事业,这些都是能够做到的。关键是如何做到呢?不是仅仅埋头劳动干活就可以的。佛法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命,关键是看他有没有愿心,有愿力才有动力。现在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动力不强。比如在世间参加某个培训班,事先要清楚自己要学到什么东西,获得什么技术,解决什么问题,否则肯定是学不下去,学下来也不会有什么兴趣。连自己的愿望都搞不清楚,怎么可能有真正的动力呢?出家更是如此,既然抛弃了一切世间追求,放下了所有亲友眷属,内心一定要非常明确、非常清晰、非常坚定地知道自己要追求什么东西,出家到底要做些什么。否则没有理想、没有愿力,怎么可能觉悟?必定是学不到东西、走不下去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菩萨摩诃萨发大誓庄严,常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不疑‘我当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用实法利益众生,令出颠倒。”(卷第二十五)
出家修道,要不断地坚定信心、坚定宗旨,脚踏实地去行持。所谓“心行、缘聚、果成”,就是说内心发心发愿,就能吸收外在的养分,缘就能聚在一起,最终果就能成就。做大事需要广大的因缘,所以内心一定要发起广大的愿力!《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菩萨摩诃萨大誓庄严,不齐限众生‘我当度若干人,不度余人。’不言‘我令若干人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余人不至。’是菩萨摩诃萨普为一切众生故大誓庄严。”(卷第四)要把这个菩提大愿守住,然后去做,那么很多因缘就会聚集起来,发的大愿就能够成就。这就是所谓愿力不可思议、缘起不可思议!
……
I 章前语/ 006
体悟世间无常 珍惜出家暇满身/ 008
走好出家之路的几个关键/ 036
II 章前语/ 060
行出家之道 成人天师表(上)/ 062
行出家之道 成人天师表(下)/ 118
III 章前语/ 172
树圣贤志向 担如来家业/ 174
心法相应增善力 守志奉道度众生/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