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沟通理论、方法与实践丛书·事事洞明 人情练达:动力沟通之社会服务篇》:
第一单元 企业服务
理解一个人的道德和精神状况有三个重要的指标(即精神温度计):
1)他的精神和心理的自主性,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
2)他进入组织,对组织公正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
3)他和各种人交往,对精神等非功利方面的体验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如果一个团体中很多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后者,那就可以断定,这个组织的“人心”不会好。
1.1 透 视 人 心
1.1.1 企业家都是心理学家
人活着为什么
1)很多人为生存活着:为自己的衣食住行去操劳。
2)很多人为关系活着:要孝敬父母,要在亲戚、朋友或同学、同事圈子中站住脚、“有面子”。
3)很多人为“控制”别人或彰显自己意志活着:我当老板,我就要说了算;我当了某个单位的一把手,别人就要听我的。但是,真要这样了,也会腻。别人都听自己的,难受;不听自己的,也难受。
很多老板,自己的消费很少,也把亲人、员工都做了很好的安排,同时早过了过“控制瘾”的阶段,但是,他们仍在辛苦工作。这是为什么呢
1)为了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个很难科学定义和实际操作的境界,企业家似乎不会太考虑这个。
2)为了广大人民群众 那么广大人民群众又为了谁呢 如果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一些人会说,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循环论证。
3)为了丰富自己的体验 只要不自杀,总会有各种体验,而且自杀(成功自杀)也是一种很独特且不能表达的体验。所以,追求体验似乎不是目的。另外,佛教讲“重视当下”,儒家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道家讲“任运自然”,似乎都是在讲要重视过程、重视体验。但是,一天一天地重复过,也是一种体验。为什么成功的企业家不这么干呢
其实,很多企业家干自己的事,可能就是一种习惯,如果让他们停下来反思,可能也会迷茫。在迷茫之后,他们还会根据自己的迷茫,组织一批人研究这种迷茫,提供解决的方法,并挣一笔“解决迷茫的”钱,创造一种“解决迷茫”的文化,然后继续按照习惯活下去。
说得通俗点,可能就是“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喜欢干什么、干什么自在轻松且充实”,企业家就这么干了。企业家会挣钱,会自在地管理人、领导人,同时具有丰富的资源,因此他们就自然而然地这么干了。
如果说企业家有什么独特的追求,动通老编辑的分析是:成功的企业家,会追求一种洞察人性、不断深入并得到验证的体验。在组织自己身边的人(员工、股东、合作者、新闻界、政府公务人员等)构建事业的过程中,关注自己和自己身边人的行为轨迹及可能的内心感受,如果他人的行为轨迹能够被自己洞察并得到验证,自己会体验到智慧的乐趣;如果对他人的行为轨迹和内心感受洞察错误,那么自己就会体验到一种成长的乐趣。
可能,成功的企业家就是在追求这个
所有这一切,都只能是猜测。因为,像摩根、罗斯柴尔德、洛克菲勒这些大家族的掌门人,还有比尔 盖茨、巴菲特、马云等,他们是不会跟企业顾问和我们动力沟通人聊这些的。这些体验,只是他们内心的秘密,可能是他们与自己的接班人交流的话题。这可能就像是《尚书 虞书 大禹谟》中三皇五帝口口相传的话吧:“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作者:王文忠)
和平时期,身处战争中的机构有哪些 答案可能有很多,但是“商场”必然是一个,因为我们都知道“商场如战场”。
在血与火的真实的国家与国家的战争中,“军人生来为战胜”,将军及其带领的军队,他们的敌人,往往是比较明晰的(当然,打入自己内部的间谍除外)。全国上下,同仇敌忾,资源围绕战争被充分调动,将军的任务就是研究敌人,战胜敌人。对于企业家来说,身处在如战场一样的商场,他的部队、敌人和友军是谁呢
1)客户是他的上帝,但是,有时似乎又是他的敌人,因为他要从客户口袋里掏钱。
2)员工是他的士兵,但是,有时似乎又是他的敌人,因为他要靠他们挣钱,员工有时候还不想干活,只想从他这里轻松拿钱。
3)供应商、分销商似乎是他的友军,但是,有时似乎又是他的敌人,因为供应商有时会提供质次价高的材料,分销商卖了货品后可能不想付钱。
4)同行是冤家,似乎是敌人了,但是,有时又似乎是最亲密的朋友,因为大家可以商量一下,以便达成价格联盟,共同从消费者那里赚钱
在这个敌人、朋友、自己人都界定不清、充满旋转变化的商场,肯定充满了痛苦,所以,商场注定是一个观察人性、丰富人性并提升人性的沃土!正如《维摩诘所说经》中描写的:“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
1.1.2 洞察人性是一切企业家的看家法宝
在跟一位资深企业人的一番关于人性、人心的谈话中,对企业与人性的关系,形成了如下看法。
1)企业家是拿自己的钱在冒险,风险都出在“人”身上:自己一个人,那叫个体户,有力量薄弱和眼界不足的风险;开了公司,有了合作者和雇员,人多力量大,但是,都“各怀鬼胎”(就是夫妻也可能同床异梦),都是需要沟通的人,都是需要伺候的人,都是需要研究和琢磨的人。
2)很多企业家自己的钱早够花了,早可以收手不干了。但是,雇用员工,借赚钱的名义来让他们陪着自己,以供自己研究人性,成了一种乐趣,同时也是一种痛苦。
3)运营企业的老板,有时候会想,再也不研究人性了,如果看哪个员工不顺眼,就降低他的待遇,看他稍有反抗或不满,就让他“滚”,想想这种场景,就觉得开心,但是也觉得灰暗。
4)老板有太多的渠道研究员工了,看着员工在那里跳、不好好工作、耍小聪明,内心常常替这样的员工感到惋惜,但也不愿意花工夫教育他,因为不值得。这个教育和沟通的工夫,要花在客户、股东和核心员工身上;对于耍小聪明的普通员工或普通管理岗位上的人员,只要盘算他挣的工资还算跟他为公司创造的效益持平,并且暂时没有副作用,就先睁一眼闭一眼,等发现一个可能比他好的,那就赶紧让他走人。
5)小公司就不说了(小公司经营的是老板自己,买卖的其实也是自己),一个中等公司,在没有太多钱的时候,必须研究员工的人心、人性,以增加团队凝聚力,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中等公司经营的是员工,买卖的是产品(包括服务)。
6)大公司的老总,往往都是研究人性的专家。他们这时的注意力,已经不在员工身上。他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有钱人身上,通过与有钱人的沟通,通过公司的上市、扩股、买卖,让钱流动起来。所以,大公司经营的是有钱的老板,买卖的是钱和公司。
7)超级大公司的老板,他们的钱,往往已经由精通人性的专家替他们打理了,他们自己的宝贵精力,则主要是投资文化和慈善,参与政治和科技,成为风气的引领者、民意的塑造者、最新科技的领先使用者,并通过科技、风气、舆论和民意,影响政府行为。这方面,西方的大财团已经做得非常熟练和优雅。
因此,小公司经营“自己”,中等公司经营“员工”,大公司经营“有钱人”,超级大公司经营“民意”。所有这一切,都来源于对人性的洞察。如果动力沟通真的能快速有效地帮助企业家洞察人性,那么动力沟通将在企业界具有极大的用武之地。
(作者:王文忠)
觉察自我、感受他人、尊重劳动是团队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1.1.3 领导者的自我觉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更是领导者的必备功课,只有能够认识自己,才能够认识清楚他人,认识周围的环境。认识自己,自我觉察,也无外乎两个方面:言语(自言自语和对外部的言语)和行为。
1.关注自言自语
关于言语这部分,我们重点强调内部言语。因为它会重复好多次,甚至进入了自己的潜意识,对自己的影响最大。自言自语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种:情绪、评价(判断)和过程。
1)关注情绪。自言自语中透露出来的如果是情绪,那么是针对自己的,还是针对别人的 若是针对自己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是激动的还是郁闷的 是痛苦的还是欢乐的 针对他人的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为什么 觉察到这种情绪时,感谢自己,并分析原因。
2)关注评价。评价往往也带着情绪的色彩。“我是个窝囊废”“我这辈子算是白活了”“我真棒”“某某是个王八蛋”“某某人真不错”等,这类言辞常常在心底响起。当出现这类判断时,一定要保持觉醒,不要让自己陷进去,信以为真。
3)关注过程。今天干了什么 发现了什么与什么的相互作用 那件事情为什么会那样 像放电影似的把过程重演一遍,这就是反省的力量,这就是局外人的眼光。如果在自言自语中有了“关注过程”这个习惯,人的生活就会大为改观。
如果说,一个人的自言自语中充满了情绪,那么这个人在心理上处于婴幼儿阶段!婴幼儿就是以外物作用于自己后产生的舒适感和挫折感,来反应这个世界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