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家与社会变革中的城市社会治理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28682
  • 作      者:
    桂家友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桂家友,江西九江人,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学院副教授、博士。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曾出版专著《中国城乡公民权利平等化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参与和主持课题近20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家与社会变革中的城市社会治理研究》从国家与社会的变动关系出发,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结构与治理重点的议题。《国家与社会变革中的城市社会治理研究》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理论视角,以市场经济发展推动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为背景,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分析、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推动国家与社会关系变革,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社会治理结构从垂直型向扁平化结构转变。
展开
精彩书摘
  《国家与社会变革中的城市社会治理研究》:
  (三)社会治理主体 
  社会治理主体就是指参与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在当代中国社会,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国家(政府)、社会(市民社会或社会组织)、市场(企业组织)以及公民个体。 
  1.政党涵义 
  一般现代政治学理论认为,现代政党产生的“三大前提条件:一是国家制度安排所形成的权力开放性;二是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分立所形成的社会自主性;三是社会利益分化和自主结社发展所形成的社会多元化”。但就中国共产党来说,这几条都不符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之前,党就成立了,作为新中国的领导者,是党决定了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社会格局,但是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不能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以上的三个条件成为党执政之后追求的目标。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党的执政基础和形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社会转型反过来给中国共产党建设、执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认为,政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同西方各国执政党具有本质性的区别,更区别于一般的政党。 
  2.国家(政府)涵义 
  黑格尔(Georg W.F.Hegel)从唯心主义哲学角度界定国家的概念,他认为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作为显示出来的、自知的实体性意志的伦理精神”,“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东西”。这一定义过于强调了国家的精神和理性。马克斯·韦伯把国家定义为建立在专业官员制度和理性的法律基础之上的,作为(成功地)垄断合法的暴力和强制机构的统治团体。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与社会“呼一应”模式的变化
(二)市场经济嵌入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三)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二、研究综述
(一)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研究综述
(二)社会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视角、思路、框架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思路
(三)内容结构

第一章 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一、基本概念
(一)社会治理
(二)社会治理结构
(三)社会治理主体
(四)国家与社会
二、基础理论
(一)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二)社会治理理论

第二章 主导力量:党和政府
一、关键与主导性地位
(一)现代化中的党和政府
(二)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中的党和政府
(三)社会治理结构中的党和政府
二、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现代化
(一)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的改革
(二)治理与民主集中制
(三)党的领导执政方式科学化
三、政府职能现代化
(一)传统政府职能的改革
(二)治理理念下的政府职能
(三)完善现代型政府职能
[案例分析]

第三章 合作共治:社会组织
一、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中的社会再组织化
(一)全能主义时期的社会空间
(二)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碎片化
(三)社会再组织化及社会治理中的协同功能
二、社会组织发展与问题
(一)社会治理结构中的社会组织
(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发展
(三)社会组织发展缓慢的原因
三、推进现代社会组织发展
(一)改善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
(二)完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三)与现代社会组织作用匹配的人才队伍建设
[案例分析]

第四章 基础作用:公众参与
一、公众参与社会治理
(一)公众参与和社会参与
(二)后发国家现代化与集权
(三)现代化与公众参与
(四)社会治理结构中的公众和公众参与
二、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中的公众参与
(一)总体性社会中的公众参与
(二)公众参与形式发展
(三)公众参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三、推进公众参与发展
(一)规范公众参与
(二)创新参与方式
(三)拓宽参与领域
[案例分析]

第五章 根本出路:方式创新
一、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中的社会治理方式
(一)传统社会统治、管理的基本方式
(二)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
(三)社会治理方式创新
二、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
(一)社会治理的基本理念
(二)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
(三)当前社会治理中的法治问题
三、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制度化
(一)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
(二)完善民主与协商制度
(三)夯实社会基础秩序的制度建设
[案例分析]

第六章 重点任务:矛盾化解
一、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中的社会矛盾
(一)利益失衡
(二)社会冲突
(三)社会腐败
二、积极应对转型期的社会矛盾
(一)利益关系协调机制
(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
(三)反腐体系建设
三、建设公平正义社会
(一)社会主义与公平正义
(二)社会建设与公平正义
[案例分析]

第七章 治理重心:基层社区
一、社区与社会自治
(一)社区概念
(二)社区自治与共治
(三)社会治理的支撑点
二、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中的社区治理
(一)社区体制发展
(二)社区建设与治理
(三)当前社区治理的主要问题
三、社区治理创新
(一)社区治理结构优化
(二)社区利益诉求与矛盾调解机制
(三)社区共治自治平台建设
(四)社区整合与社会资本培育
[案例分析]

第八章 重点对象:流动人口
一、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中的人口政策
(一)流动人口
(二)总体性社会中的人口流动政策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政策
二、流动人口与社会治理探索
(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漂浮”式流动之伤
(三)流动人口治理模式
三、人口的有序流动与社会融合
(一)有序引导
(二)结构优化
(三)社会融合
[案例分析]

第九章 重点领域:虚拟社会
一、虚拟社会与社会治理
(一)虚拟社会概念
(二)虚拟社会的特性
(三)当前社会治理的重点领域
二、虚拟社会治理成效与问题
(一)虚拟社会治理的成效
(二)虚拟社会治理中的主要问题
三、虚拟社会治理创新
(一)战略性高度重视虚拟社会治理
(二)虚拟社会治理创新对策
[案例分析]

总结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二、进一步讨论
三、余论:我们离社会治理有多远?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