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思维心理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8世纪以前,盛行着一种错误理论——“燃素说”,认为可燃物质中存在着“燃素”,物体燃烧时,“燃素”以光和热的形式分离出来。燃素学说实际上是很不科学的,可是风行了一百多年。许多著名的化学家如舍勒、卡文迪许都拥护燃素学说。
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在给氧化汞加热时,偶然发现了一种新的气体,蜡烛在这种气体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旺。这正是氧气。遗憾的是,普里斯特列认为,这种气体根本不合燃素,但因蜡烛大量地释放出燃素,所以烧得更旺。他把这种气体叫作“无燃素空气”。恩格斯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普里斯特列在“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后来,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经过多次实验,认识到这种“无燃素空气”正是氧气,于是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这样,人们才得以弄清燃烧的本质。这也说明燃素说是错误的。
类似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例。有很多常识和“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比如,我们经常听人说,每天饮用8杯水有益健康,于是很多人不管喝下这8杯水有多难受,也坚持去喝。那么,当你喝了这些水感觉煎熬时,你是否回过头来想想,为什么这么难受还要喝下8杯水呢?这常识背后有没有你没深入了解的东西呢?只要你想了,你就会发现,该说法忽视了食物中所含有的水分,只单纯计算了人体需要的水量。日常喝的果汁、牛奶等完全可以满足人体对水分需要,喝多了水反而对健康不利。
再比如,很多人认为多喝骨头汤可以补钙。事实上,众多的研究表明,骨头汤里并不含有更多的钙,虽然加醋熬制会使骨头汤中的钙有所增加,但仍然较低。
怎么,这些看似正确的小常识,居然是错的?其实并不奇怪。孔子教育我们凡事应“三思而后行”。
然而常识往往不在“思”的范围内,因为某些常识已化为人们心中不可动摇的精神权威,获得了不受思维审视的“豁免权”。当你看习惯了,习以为常了,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觉得事物本就如此,对它的了解已烂熟于胸,无须再做调查思考。殊不知,事物总在变化,由于对变化了的情况不了解,对自己“熟知”的事情也就不熟了。
俗话说:“熟知非真知,积非可成是。”这也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导言》中所阐述的一个重要观点。熟知与真知是有区别的,甚至可以说有很大的差距。熟知只是看到了眼前事物的轮廓,而对其内涵却未加深思,因而并非是真知。常识也是如此。常识往往是各种错误、荒谬的源头,是世俗的藏身地。因此,常识不是纯粹知识。
黑格尔说过一句话:“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即对熟知事物关于真知的反思。随着研究的深入、环境的变化都能颠覆之前的理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人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我们的科学前辈是从没有答案或者不相信前人的答案中而发现真理的。他们遭人质疑、指责,甚至付出了鲜活的生命。例如,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提出血液来源于心脏而非大脑的理论却被处死,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布鲁诺活活烧死在鲜花广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常识会把一切非常识的东西掩蔽,所以,不要把熟知当真知,更不要把常识、熟知当作全部的知识和智慧。
我们要培养自己的逆思维心理,尊重常识但不迷信常识,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里反向追问并能够质疑,继承并能够批判,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只有颠覆惯性思维,让天翻,让地覆,让天地之间的至尊土崩瓦解,你才会在颠倒乾坤里开辟新的道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