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言:合谋的城市
我们的城市就是我们消费的对象和消费的场所。本质上,城市实际上也只不过是一个消费的空问,我们在其问明显把自己表现为一个消费社会的公民。消费处在当代城市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而且,就此而言,我们要在所生活的社会中成为一个公民,消费空问也处于这一过程的核心地带。当代城市似乎正承受着在级别上仅次于工业化过程启动时的那类变化。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已被贴上“城市复兴”标签的种种暗示和征象,这是一个承诺了美好时期即将来临的时代,从这个时代开始,城市将作为新生的社会变革的焦点而出现。整个欧洲的城市正在被重新冠以消费场所的商标,作为旅游目的地,作为文化中心,以及作为有文化的中产阶级值得一去的地方。然而,这样的变化是否只发生在象征性的层面?它们是否在作为人类的我们与我们置身其中的城市之问的关系方面表征着一个实质性的转变?当代城市的灵魂是否已被出卖给消费主义的出纳员?如果是这样的话,它对我们城市长时段的可持续性又意味着什么?
本书所论及的是这样的一个背景:消费的无所不在的权力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本书还将相应地描述在这些空问中人类境况得到了怎样的反映。表面上似乎恢复了活力的城市环境可能给我们提供了虚假的承诺。基于消费者的风景的短暂吸引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瞬间的高地,但这螳风景能否持续,或者,消费主义明确用以安抚我们的这类梦幻世界是否只是商品化风景之上的幻影?借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话说,这顿晚餐只能由城市鼓吹者的菜单来满足吗?我们与城市的关系能不能用消费遗留给我们的砖块和砂浆支撑?在一个全球化的消费主义世界里维持一个地方的特殊性是可能的吗?
就其晚近的典型特征来说,城市与其说是一个属于人并服务于人的地方,不如说是一个消费效益最大化的装置。大型购物中心、主题公园、画廊、博物馆、多功能复合影院、设计师公寓、娱乐城、体育场以及公共消费场所,给我们提供了一面自我观察的镜子,或者至少是一面社会的镜子,这个社会显然决定着我们是什么。也许,更令人担忧的是,消费给城市带来的影响既是象征性的,也是真实的。虽然我们的某些城市正在争取获得现时被认为是带有强制性标准的复兴,至少要在一个象征性的层面上,它们是追求这一复兴的,尤其是存有这样的希望:如果重塑品牌的过程足以令人信服,如果你能让人们相信有一个城市复兴正在发生,那么,真正的变革就会出现。在欧洲,尤其是在2008年以前的英国,这个进程最终在“欧洲文化之都”的年度竞选这个事例上得到了更生动的说明,这是一个声势浩大的城市选秀比赛。被人认为是正在经历复兴,比被人视为不发奋自救要强得多,从当下的事实看,消费从来也没有提供解困之道。但是,这个过程也带着固有的危险,因为资本主义因此也是消费所特有的本质就在于,它制造的失败者永远比它制造的胜利者要多。换句话说,在宏观层面,当我们能够接受以下事实的时候,即消费只可能使大部分个人产生分化而并不是为这大多数人提供的,在这种情况下,去想象这种不平等不会在城市的相互比较中被复制是没有意义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