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魏晋南北朝经学
(一)魏晋经学汉魏之际,刘表治荆州十九年(190-208)。在此期间,荆州是一个政局安定、经济发达的地区,“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后汉书·刘表传》)。刘表在荆州建立官学,以明教化,讲学者有刘表、宋衷、綦毋阄、司马徽等。从学弟子和至此游学之士也多为一时俊彦,如庞统、徐庶、诸葛亮、石广元、孟公威、李仁、向朗、王粲、傅巽、刘廙、潘溶等。一时间荆州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形成了后人所说的“荆州学派”,在经学上开辟了简约明了、注重义理的新路向。荆州学派中最著名的人物是宋衷(亦作宋忠)。《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周易注》十卷、《世本》四卷、《法言注》十三卷、《太玄经注》九卷。《周易注》已佚,仅就李鼎祚《周易集解》保留宋氏解易的资料来看,较为重视义理的发挥。
魏国的经学家以王肃最有名。据《三国志·魏志·钟繇华歆王朗传》载:“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皆列于学官。其所论驳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凡百余篇。”王肃释经,常标立新说,攻诘郑玄。如《诗·小雅·车牵》“以慰我心”一句,毛传云:“慰,安也。”郑玄《毛诗笺》申发《毛诗》之说云:“我得见女之新婚如是,则以慰除我心之忧也。”王肃从《韩诗》之说改“慰”为“愠”,释云:“韩诗‘以愠我心’。愠,恚也。”有些注中虽不曾明言郑误,而实际上是否定郑说的。王肃的经学被称为“王学”。西晋时期,王学一直居于官学的地位,东晋时衰落。《隋书·经籍志》著录其著作二十余种,一百九十余卷,可惜绝大多数今已亡佚。后人对王学只能略窥其概,而难道其详了。
孙吴地区的经学家主要来自江淮、吴会与交州地区。《毛诗》在孙吴地区传习很普遍,陆玑著成《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一书。《易》学方面成就较突出者为虞翻和陆绩的《易》学。虞氏主孟氏《易》,陆氏主京氏《易》,都属今文家,注重占验。
魏晋之际的经学,以何晏的《论语集解》和王弼的《周易注》、《周易略例》等为代表。何晏、王弼多从性理着手,发挥玄理,突破了汉代烦琐注经之旧习,对儒家经训作了玄学改造。例如,何晏极力以道家的义理解释孔子的思想,解《论语·为政》“为政以德”引包咸注说:“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拱之。”王弼注解《周易》,援引《老子》之义解经,表现出《易》《老》汇通、儒道合流的倾向。
西晋经学以古文学为主流,杜预的《左传》研究成就卓著,为后世所重。杜预自称有“《左传》癖”,他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春秋释例》十五卷、《春秋长历》及《盟会图》,自成一家之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