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思想变迁的社会主义线索
0.00     定价 ¥ 6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14258212
  • 作      者:
    韩蒙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韩蒙:1987年生,哲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思想史研究。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变迁的文本研究。书中依据马克思对哲学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的理解、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概念的区分,将变迁的历程概括为“人的自我解放的社会主义构想”“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资本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认知”三大阶段。本书旨在为理解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初含义、哲学内涵与时代价值提供学理支撑。

展开
精彩书评

该书以社会主义为线索来阐释马克思的思想变迁历程,是一项兼具基础性与开创性的重要研究,为拓展马克思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阐发经典社会主义的当代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丰子义



该书以丰富的文献为基础,从社会主义视角来探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思路,打开了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新空间。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仰海峰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上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史图景中,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构成了相互渗透、内在关联的思想总体。对19世纪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概念的阐释,不能脱离与之相应的哲学理念和政治经济学内容;同样,对同时代哲学流派及其发展进程的把握,也不能抽离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其政治经济学论证所处的总体性语境。

    作为一个19世纪的德国人,马克思就是在这种语境中接触、理解、批判进而重塑法英两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对于从德国哲学传统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而言,接受法兰西思潮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其经历了如下过程:从最初由于这股思潮的“微弱哲学色彩”而采取抵触态度,到开始了解法英社会主义的德国化形态及其理论意义,乃至最终在人的自我解放层面接受社会主义思路,并在自己的积极人道主义哲学转变中完成对社会主义态度的转变。也是在唯物主义的哲学视野中,马克思开始重新认识共产主义的实践品格,批判脱离工人运动的社会主义思潮,以共产党人的身份介入革命运动。此后,借助对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认知和对唯物主义的深化理解,马克思才真正洞悉李嘉图派社会主义、蒲鲁东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局限和空想主义本质,从而自主探索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的思想内部,科学社会主义的建构过程,也是新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过程。

    相应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与法英德社会主义的内里差异,也与其哲学理念直接相关。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言,与法英社会主义注重政治经济学改造和经济斗争、法国共产主义强化政治行动和暴力夺权的思路相区别,马克思始终着眼于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无产阶级实践的统一,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融合革命实践和科学理论的“革命的科学”。就社会变革与人的变革的关系而言,不同于仅仅强调社会环境改造的旧唯物主义及其社会主义方案,也不同于从费尔巴哈人类学出发抽象探讨人的本质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方案,马克思是在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中阐发人的自我变革的可能性和能动性的。就普遍性的世界历史与特殊性的民族道路的关系而言,德国社会主义者格律恩、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俄国理论家赫尔岑和巴枯宁等人,都是由于身处后进国家而受制于有限的民族视野,忽视了在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性运动中开拓特殊发展道路的契机。这正是马克思所致力于的德国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探索。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思想史语境


二、 马克思思想总体中的哲学与社会主义


三、 社会主义线索中马克思思想的变迁过程

第一章马克思之前的社会主义思想历程


第一节法国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一、 早期共产主义的自然法奠基与实践转向


二、 社会主义的两条进路:唯物主义与实证主义


三、 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初始融合


第二节英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路径


一、 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社会改造方案


二、 功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反对派


三、 政治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的“科学”协调


第三节法英社会主义的德国化进程


一、 “德法联盟”:德国理论与法国政治


二、 市民社会的扬弃:法哲学与社会主义


三、 个人与类的统一:作为共同体的社会主义

第二章人的自我解放的社会主义构想


第一节法哲学批判的社会主义语境


一、 贫困的发现与共产主义的善良愿望


二、 哲学的世界化境遇与共产主义的现有形式


三、 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与共产主义的理论阐述


第二节从法哲学逻辑到社会解放理念


一、 市民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与社会的特有逻辑


二、 市民社会中人的自我解放与共产主义存在


三、 社会解放理念的自我阐明与无产阶级实现


第三节社会解放理念的社会主义思想史意义


一、 “实践政治派”与“理论政治派”


二、 共产主义的教条观念与社会主义的理论缺陷


三、 政治经济学的前提性批判


第四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国社会主义


一、 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无产阶级实践的复调格局


二、 “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


三、 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一种人道主义的辨识

第三章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


第一节如何看待“群众的社会主义”


一、 对“群众”的思辨想象与现实考察


二、 “群众的社会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


三、 社会主义境遇中的三个理论追问


第二节从社会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三重进展


一、 社会主义与工业生产力的理论联结


二、 社会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史图谱


三、 “实践”概念:物质生产实践与共产主义实践


第三节社会主义思潮的唯物主义审视


一、 历史观阐释中的共产主义与“真正的社会主义”


二、 共产主义者的唯物主义与蒲鲁东的形而上学


三、 共产主义者同盟与正义者同盟


第四节共产党人的历史观与共产主义观


一、 共产主义的叙述形式:寓言、信条与宣言


二、 从理论家的构想到共产党人的实践


三、 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基于唯物主义的选择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认知


第一节国际工人运动中的《资本论》创作


一、 德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困局与自我革命


二、 简单流通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哲学界划


三、 国际工人协会期间的“资本主义”理解


第二节“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的批判性认知


一、 从劳动到劳动力的术语革命


二、 从手工工场到现代工厂的场域转换


三、 从无产阶级到工人阶级的重新定位


第三节“空想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 平等交换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理想


二、 劳动货币是自行取消的政治经济学要求


三、 经济斗争与政治夺权之间关系的误识


第四节“革命的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层级


一、 科学社会主义理念的历史性自识


二、 社会变革与人的变革的总体图景


三、 资本批判理论与普遍政治行动


四、 具体化道路中生成的革命策略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