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艺术即经验
0.00     定价 ¥ 4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6651575
  • 作      者:
    [美]约翰·杜威
  • 出 版 社 :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约翰·杜威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被现代诸多学者视为20世纪的美学经典著作。


展开
作者简介

[美]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柏林顿。1875年进入佛蒙特大学学习,1882年进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继续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任教。1896年他创办杜威实验学校,用以检验教与学和心理理论在实践中的效果。1904年,他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直至退休。

杜威的思想涵盖逻辑学、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哲学、美术和宗教。主要代表作有:《民主与教育》《哲学的改造》《人类本性及行为》《经验与自然》《确定性的追求》《艺术即经验》《人的问题》等。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杜威到中国讲学,在北京、上海、山东、山西、江苏、浙江等13个省市演讲数十次,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尤其是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胡适曾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约翰·杜威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根据1931年作者在哈佛大学纪念威廉·詹姆斯学术讲演会上所作的关于艺术哲学的十次演讲汇编修改而成,于1934年首次出版。书中以“经验”为其艺术观的出发点,提出“艺术即经验”的美学观,阐述了作为艺术的经验与普通经验的来源――“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此美学思想较前人有新的创建,在今日也有深刻的影响,被现代诸多学者视为20世纪的美学经典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十三章 批评与感知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词源上来看,批评都是一种判断。因此,关于批评性质的理论的首要条件是理解判断。无论是对物理性质,还是就政治或传记所做的判断,感知均为其提供了素材。唯一能对随后的判断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就是感知的题材。野蛮人与牛顿或爱因斯坦之所以会就同样的自然事件做出截然

不同的判断,关键就在于他们能否控制感知的题材,确保为判断提供恰当的材料。由于美学批评的质料是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自然批评和艺术批评的水平总是由亲身感知的性质所决定。无论进行了多么广泛而大量的学习,或是掌握了多么正确的抽象理论,都无法弥补感知上的迟钝;也无法阻止人们将判断排除

在审美感知之外,或至少阻止其随附于第一眼定性且未经分析的总体印象。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应当可以立即根据直接的审美体验做出相应的判断,判断的线索一方面来自感知中艺术作品的成形质料,另一方面来自根据其自身结构的性质所做的判断。然而,事实上,我们首先应该做的事情是摒弃杂念。在判断的性质这一问题上所存在的不可调和的差异在各种批评理论中得到了体现,而艺术领域中的不同趋向也带来了各种相悖的理论,其发展与主张皆是为了在证明某项运动正确性的同时谴责另一项运动。我们的确有理由认为,在与艺术领域某些特殊运动相关的争论中,通常都能找到审美理论最重要的问题,比如建筑中的“功能主义”、文学中的“纯”诗或自由诗、戏剧中的“表现主义”、小说中的“意识流”“无产阶级艺术”以及艺术家与经济环境和革命活动之间的关系等。也许这些争论带着怒气与偏见。但是,它们更有可能着眼于具体的艺术作品,而非研究审美理论的抽象专著。然而,外部的派别运动所形成的观念与目标使批评理论变得更加复杂化。

我们不能从一开始就想当然地假设,判断是为了获得更充分的感知而针对直接感知的问题做出的理智行为。因为,判断也带着墨守法规的意味与含义,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批评家,不,是守夜人”。根据法律实践所提供的含义,法官或批评家是宣布权威判决的人。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批评家与历史对艺术作品做出的判决。批评似乎被视作一种基于优缺点来宣布无罪或有罪的过程,而不是从实质和形式上就对象的内容做出的解释。

司法意义上的法官拥有社会权威。他的判决可以决定一个人或一项事业的命运;有时,他也可以决定未来行动方针的合法性。人们渴望获得权威(并且受人敬仰),这种渴望赋予了人类生机与活力。我们在生命的大部分时光中都在适应赞扬和责备、辩解与否认的论调。因此,理论界出现了一种赋予批评“批判性”的倾向,这也是实践中的普遍趋势。如果你阅读了大量该流派的公开评论就必然能够发现,大部分评论都源于心理补偿机制——人们因此嘲笑批评家,认为他们都是创作失败的人。批判性批评大多源自潜意识中的自疑,以及随之而来的希望获得权威保护的诉求。记忆中颇具影响力的规则以及用先例和声望代替直接体验的做法,都会阻碍和切断感知。对权威地位的渴望使得批评家说起话来就像是拥有毋庸置疑的权威的既定原则的代理人。


展开
目录

序 言 / 1

第一章 活的生物 / 1

第二章 活的生物和“以太物” / 22

第三章 拥有经验 / 40

第四章 表现行为 / 66

第五章 表现对象 / 93

第六章 实质与形式 / 120

第七章 形式的自然史 / 152

第八章 能量的组织 / 185

第九章 各门艺术的共同实质 / 214

第十章 各门艺术的不同实质 / 248

第十一章 人的贡献 / 288

第十二章 对哲学的挑战 / 319

第十三章 批评与感知 / 351

第十四章 艺术与文明 / 38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