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实践存在论美学片论
0.00     定价 ¥ 7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373975
  • 作      者:
    刘凯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追溯起来,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法起初大概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我写的《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哲学反思》一文中就直接使用了“实践存在论”这一提法,当然那时的想法还很肤浅。这一美学思想的酝酿和形成,则来自于我对实践美学的反思。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关于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争论促使我认真而深入地反思实践美学,逐步认识到实践美学并没有过时,仍然有生命力,但存在严重缺陷,非常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没有完全超出西方近代以来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框架;第二,对实践的看法失之狭隘,无法真正成为美学的理论根基。我认为,中国当代美学,首先是实践美学,要真正有所推进,就需要在这两个方面获得突破与进展,而实践存在论美学也许提供了一条可能的思路。
展开
精彩书摘
  《实践存在论美学片论》:
  “存在”是巴门尼德哲学的基本范畴。巴门尼德指出,“还只剩下一条途径可以说,即:‘是’。在这条途径上有许多标志表明:因为它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会消灭,所以它是完整的、唯一的、不动的、没有终结的。它既非曾是,亦非将是,因为它即当下而是,是全体的,一和连续的”。这里不难看出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一些基本的规定,如“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动的,“存在”是完整的、连续的、不可分的,等等。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把握“存在”?巴门尼德区分了两条途径,“来吧,我将告诉你,请你倾听并牢记心底,只有哪些研究途径是可以思想的:一条是存在而不能不在,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另一条是非存在而决不是存在,我要告诉你,此路不通。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第一条路是“真理之路”,第二条则沉迷于虚假的现象世界之中,是“意见之路”。存在可以通过思想来把握,因为思想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这一命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直接影响到西方哲学后来从理性的角度探究存在问题的基本路向。
  柏拉图对存在的理解与其理念论结合在一起。对于柏拉图来说,“理念”意味着真正的存在,它是绝对的、不动的、永恒的、唯一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而具体的经验现象则是不真实的,只是虚假的幻象。柏拉图的“理念”可以看作是事物真实的存在,也就是所谓的事物本身,它构成了事物的本质。同时,理念还代表着事物最为理想的存在,指称的是事物最完满、最合理、最恰当的存在状态。与理念相比,经验事物只是对理念的不完美的摹仿。因此,认识的全部目标就是超越经验现象,达到对作为“理念”的真正存在的认识。
  柏拉图对于存在的理解也直接影响到柏拉图对美的问题的思考。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就明确区分了“美的事物”和“美本身”,并将对“美本身”的追寻看作是认识美的问题的正确途径。在《会饮篇》中,更提供了直观“美本身”的基本方法,即“美的阶梯”的思想。这些都与柏拉图关于存在的思想密切相关,并影响到后来西方美学发展的基本路向。
  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思想同样值得关注。亚里士多德把一切科学分为三大类:理论的、实践的和创制的。其中理论科学,即哲学或形而上学,是最高一级的科学,研究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其它各级科学则只选取存在的某一部分,研究某一种类的存在。在对存在的研究中,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存在的多种意义,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本体(实体)。“尽管存在的意义有这样多,但‘是什么’还是首要的,因为它表示实体。”因而实体在存在论上就具有优先性,其他一切都要依附于它,而实体却可以离开一切在存在论上单独存在。这样,实体就构成了存在的核心意义,即“作为存在的存在”或“存在”本身。
  亚里士多德认为“作为存在的存在”即是指实体,是作为“这一个”的“一”,是因自身而存在,而不同的属性是附属在实体上的,属性则是“多”。在存在论上实体与构成事物自身的“这一个”是同一的。因而“如若我们知道了个体的是其所是,我也理解了个体”。在这一点上,显现出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与柏拉图的深刻区别。
  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揭示了三种不同存在方式的实体,即可感的、运动的、可毁灭的实体,可感的、运动的、永恒的实体,以及不可感的、不运动的、永恒的实体。其中只有最后一种实体构成了真正的存在。其他一切存在者都是由于它才获得了自身的存在。这样,对存在的意义的探究就集中到了对作为存在的最高本原的探究上面。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从“美学大讨论”谈起
第一节 中国当代美学四大派与实践美学的形成
第二节 对实践美学的反思与批判
第三节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

第二章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念
第二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美的规律”
第三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创新

第三章 通向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路径
第一节 “积淀”“突破”与“创造”
第二节 “存在”“实践”与实践存在论美学
第三节 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反思与展望

第四章 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理论论争
第一节 关于“实践”概念的论争
第二节 关于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的论争
第三节 关于实践美学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争

第五章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美学史视野管窥
第一节 柏拉图《会饮篇》中的美育问题
第二节 康德艺术论的存在论体系
第三节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中的人性问题

第六章 实践存在论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对话
第一节 境界的现象学阐释与实践存在论美学
第二节 《关雎》的存在论内涵与礼乐精神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