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长刀之夜
0.00     定价 ¥ 2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5100759
  • 作      者:
    作者:(日)三岛由纪夫|责编:盖新亮|译者:陈德文
  • 出 版 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 中国首发!一部以血洗血的戏剧,上场人物皆男人,以纳粹革命为背景,展现二十世纪的怪物希特勒

★ 重写这段历史,是因为它一头连接着二十世纪文明的本质,一头连接着人性黑暗的深渊

★ 把四个男人的长台词化作亚历山大体式的咏叹调,用语言推动情节,展现人类的悲剧宿命

★ 日本文学翻译名家陈德文教授倾其毕生心力翻译修订译本

一頁联合日本文学翻译名家陈德文老师,将其毕生倾力翻译的三岛由纪夫作品共16种集中出版。陈老师的译文被读者评价:“该冷静的时候就是三岛原文版词藻精准,大理石一样的行文;到了情欲段落突然活色生香,看得人热血沸腾。这种对照下,更显出了本作异样的美。不愧是我心中最好的三岛著作的译者。”

 

★ 延续一頁文库特色,采用日本文库本最经典开本,柔软轻盈、单手可握

 

经典译本×首套文库本×新锐设计风,为三岛做一个最美版本——“别怕美好事物被苛责,我们先来让它存在。”


展开
作者简介

三岛由纪夫

(1925—1970),原名平冈公威,日本当代小说家、剧作家、电影演员。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这位日本文坛的异类,一生崇拜殉教式的死亡,他短短一生竭尽全力用文字诠释美的多元性。美国的日本文学研究权威唐纳德·基恩认为三岛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天才作家”。

 

陈德文

江苏邳县人,南京大学教授。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日本语专业,1985年赴早稻田大学学习和研究,现为日本爱知文教大学专任教授。翻译出版日本文学名家名著多种。


展开
内容介绍

“那打磨光亮的手枪和长靴,诉说着初醒的钢铁和皮革的新的饥渴。”

《长刀之夜》只写一夜之间的事——1934年发生的德国的“长刀之夜”,又称“蜂鸟行动”。希特勒因无法控制冲锋队的街头暴力并视之为对其权力的威胁,故设计除去了冲锋队及其领导者恩斯特·罗姆。

 

在《长刀之夜》中,三岛由纪夫以极具艺术水准的戏剧冲突,展示了这一夜里希特勒与罗姆之间的生死对决。在这本戏剧中,一头连接着二十世纪文明的本质,一头连接着人性黑暗的深渊;并于其中融入了所谓男性刚毅、热情、以及友情。最后,罗姆埋没于悲剧之死里,这就是人类的宿命。


展开
精彩书评

“我被三岛君纯熟的天赋所震惊,竟感到目眩神迷。与此同时又被他的文字扰乱了心神。他的新奇是很难理解的。有些人可能会从这部小说中得出判定后的结论:三岛是无懈可击的。而另一些人却能从中窥悟到他所有的深切的伤痕。”——川端康成

三岛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天才作家。 ——[美]唐纳德·基恩(日本文学研究权威)

“三岛氏本来就是一个持有特殊感觉、特殊嗜好、特殊信念、特殊哲学的人。存在的确证只有在存在被破坏的瞬间、死的瞬间才能获得的哲学,至少不是面向大众的哲学,且是无法验证的哲学。”——涩泽龙彦

三岛是一位“用绚烂的语言铠甲,包裹纤细、脆弱肉体的独孤的现代艺术家,他将一切都赌给了语言的世界”。——野岛秀胜

“李现在三岛由纪夫的作品中预知了生活的无奈。”(GQ报道)


展开
精彩书摘

作品的背景——《长刀之夜》

三岛由纪夫

经常有人问道,今天再写希特勒还有什么意义。说真的,要认真写一写希特勒,一本两本小说都容纳不了。希特勒的问题,一头连接着二十世纪文明的本质,一头连接着人性黑暗的深渊。

我在这出三幕戏剧里想写的是一九三四年发生的罗姆事件,比起希特勒,我对罗姆事件更感兴趣。作为政治法则,为了确立极权主义体制,有时必须临时使用“中间路线政治”的幻影蒙混一下国民的眼睛。为此,对于一九三四年夏天的希特勒来说,他必须极力割舍极右和极左。不如此,“中间路线政治”的幻影就没有说服力。

这种法则不论东方西方,一概如此。在日本,从镇压左翼到二二六事件结案,几乎花了十年时间,这充分反映了缺乏计划性的国情。这种事情,希特勒一个晚上就完成了。这里有希特勒货真价实的可怕的理智,有他的政治天才。据猪木正道先生说,斯大林对罗姆事件感受极深,将此作为肃清自己周围人的榜样。

《长刀之夜》只写一夜之间的事。较之历史,我把罗姆上尉处理成比他本人更加愚直、更加纯粹的永久革命论者。阅读这个悲剧,可以推及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的关系 。

写《萨德侯爵夫人》时,我就产生了再写一部与之相对的作品的念头。《萨德侯爵夫人》一剧上场人物全是女人,以法国洛可可一副十足的道具、十八世纪的怪物萨德为中心;《长刀之夜》上场人物全是男人,以德国洛可可一副十足的道具、二十世纪的怪物希特勒为中心。两作很相似,分别以法兰西革命和纳粹革命为背景。既然相似,更要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

拉辛的《布里塔尼居斯》,一部以血洗血的政治剧,运用优雅的亚历山大体表现出来,这也是我的戏剧理想,所以在《长刀之夜》中,四个男人嘴里说的都是诗一般的语言。但因为只有男人,不能做到十八世纪贵妇人那样的优雅,这是不得已的事。抱歉之余,只好用男性的美取代这种优雅,不过这已经属于演员的范畴了。

比起戏剧细琐的舞台装置,我越来越喜爱能乐单纯简素的结构。我写作时有意避开所谓舞台技巧,我认为只要写出一种紧迫感来就是成功。不过这一点做得如何,作者本人并不清楚。

《东京新闻》・ 昭和四十三年(1968)十二月二十七日


展开
目录

长刀之夜(三幕)

 

 

自作解题(三篇)

作品的背景——《长刀之夜》

《长刀之夜》备忘录

一对作品——《萨德侯爵夫人》和《长刀之夜》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