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中,你说错一句话可能就出局了
1. “父母希望我考研,但我并不想考,迫于父母的压力才考。”
月月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应届生,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在3月份的一次招聘会上,她和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招聘人员聊得挺愉快。交流快结束时,招聘人员随口说了句:“你的综合素质挺不错,怎么这么晚才出来找工作呢?”月月迟疑了一下说:“父母希望我考研,从大三到大四逼了我一整年,我其实并不想考研,但迫于父母的压力,我还是考了。考完研之后,我才开始找工作。”
招聘人员脸上原本的笑容变得有点僵硬,对她说:“你的情况我们了解了,请回去等通知吧。”月月还有点纳闷,刚刚谈得挺好,怎么说变脸就变脸了呢?
虽然月月条件很不错,但公司还是不愿意招聘那些不能独立自主的人。很明显,月月在面试中表现出了自己拗不过父母,不得不考研的无奈。因此,面试官就会觉得月月是否能独立掌控自己的未来?是否容易屈从外部的压力?是否无法和父母做到有效沟通?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独当一面,能承担责任的员工,希望员工可以排除万难去实现目标,而不愿意录取一名容易妥协的人。
面试官在面试结束时把这两点意见直接指出来,月月表示虚心接受,并说明自己会好好加油,一定会让自己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主见。同时,她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工作机会非常在意,一定还会继续争取。
在生活中,的确有很多毕业生在就业上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但在和面试官的沟通中,求职者要表现出有自己的主见和方向感。
2. “我希望来公司好好学习。”
琳琳在收到新媒体营销岗位的面试通知时,开心得跳起来了。在面试中,面试官问她:“你为什么想来我们公司?”琳琳心想,自己不是“211”大学,专业和应聘岗位也没什么关联,还是借机会夸一下公司,表达一下自己愿意加入的强烈愿望。所以她说:“贵公司平台大、发展前景好,我还听说公司的培训机会很多,我想来好好学习。”
“来公司学习”是一个犯忌的回答,并不能显示求职者好学。相反,招聘人员听到这个答案会想,你是来学习的?可我这里不是培训班呀!如果想学习,你还得交学费呢!公司不但不收你学费,还要发你工资!我们要的是有经验、有能力,能够胜任的候选人,可不想招收听话的“好学生”。
还有些求职者在面试中会直接问面试官:“如果能入职的话,工作有人带吗?”正式入职后,他们希望做任何工作都能有老员工可以指导。如果无人指导,或者是遇到新问题,暂时没有经验可以分享给他们,他们就很抓狂……
事实上,多年的“填鸭式教学”让大家有了这种固有的思维方式。但是在职场里,不会有人像老师一样将每一个知识点都手把手交给你。刚入职时,也许会有一个老员工来指导新人,但他们绝不会像老师一样事无巨细地把什么都告诉你,如果你依然想着让别人手把手来教你,那么你将没有进步。
可能应届生们总认为自己刚进单位,是个新人,要慢慢学习,慢慢适应。但对于企业来说,招一个人就意味着成本,进入到岗位就意味着要能够开展工作。用人部门肯定是希望“招之能用,用之见效”。
所以,建议求职者们在面试中收起学生心态,把你们的专业性、能力、经验展现出来,用这些来赢得机会。即便你们心里有来公司学习新技能的想法,最好也不要对面试官直白地说出来,以免被减分。
3. “我什么都愿意做,希望给我一个机会。”
天天是专科生,因为学历的缘故,有一点自卑。当他面试一家电力公司技术岗时,招聘人员说:“这次候选人很多,我们集中面试了上百人,最终只会招5名应届生。”天天生怕失去这个机会,赶紧说:“我会很努力的,我什么都愿意做,只要公司能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会好好表现的。”
招聘人员听到这个回答时可能会这样想,你是不是对自己没信心?你什么都愿意做,是不是对自己没有明确的定位?你急于表达自己加入的愿望,是不是没有其他的面试机会了?
所以,求职者在跟面试官沟通时,一定要不卑不亢,工作不是求来的,而是凭自己的能力争取来的。你要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展现出自己的能力、经验、性格和招聘岗位是匹配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4. “我愿意尝试这个岗位,因为我想挑战自己。”
圆圆是对外经贸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曾在西门子、蓝色光标等公司实习过,做过HR、Marketing等,这次是来某互联网公司应聘产品运营岗位。面试官问:“你之前没有产品运营的经验,为什么想做产品运营呢?”媛媛回答说:“我最近看了很多产品运营相关的资料,很感兴趣,我想挑战一下自己,我觉得我有能力做好。”
“挑战自己”似乎是面试中比较常见的一个回答,但是这样回答却不能给求职者加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谓“挑战自己”,不过是年轻人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很可能是一时冲动,这种表述给人的感觉是不理性的。一个人明明有A、B、C三种经验,为什么要去做自己不擅长又不太懂的D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而“证明自己”吗?如果真的愿意尝试D工作,肯定要源于兴趣、能力、积累,而不是源于一时冲动。
当大学生选择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时,一定要选择自己擅长的,不要盲目地因为想挑战自己而做出某些不理智的选择。
5. “不,我没有问题要问了。”
佳佳是天津某大学动画专业的学生,她最近获得了一个面试机会,在面试快结束时,面试官问:“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佳佳不敢给面试官添麻烦,赶紧说:“不,我没有问题要问了。”
这样回答有两个负面影响。第一,你居然不想知道跟公司有关的信息,这可能让面试官认为你对这个职位兴趣不大。第二,很多公司都非常注重员工的个性和创新力,回答“没问题”可能会让面试官认为你是一个“没想法”的人。
所以,当面试官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你要回答:“我有问题。”事先至少准备三个问题。选择问一些能显示出你对这份工作或这家公司事先做过研究的问题,也可以问一些显示你对这个工作机会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如果问以下问题,会让面试官感到求职者很有进取心,会增加对求职者的好感。
·为了更好地胜任这个岗位,我还需要补充哪些技能?
·入职后是否有产品培训和技能培训?
·这个职位在公司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有什么晋升机制?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获得晋升机会?
·赢得这个岗位需要几轮面试?接下来的流程是什么?
·团队成员有多少人?大家怎么分工?目前团队的核心工作是哪些?
·如果我来到公司之后,每天的日常工作是什么?
·公司对我这个职位的期望是什么?
·如何评估员工在试用期的表现?转正考核标准是什么?
在沟通得比较顺利的前提下,也有求职者会这样提问:“请问面试官,你为什么会愿意留在这家公司?”这会拉近彼此的距离,面试官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像朋友一样和你分享她的一段经历。
如果与面试官沟通得比较愉快,求职者也可以在提问的最后这样说:“我没有其他问题了,与您交流非常愉快,能留一张您的名片吗(或者方便加一下您的微信吗)?”
在前面沟通得比较好的基础上,面试官一般不会拒绝你的要求。这样做可以和面试官建立长线联系,后续不仅可以咨询面试结果,还可以请教其他问题。无论是否入职这家公司,都可以把面试官当成朋友来相处。
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问很容易在网上搜到答案的问题,如业务、产品方面等。提问也是有学问的,千万不要问通过网络搜索就可以知道答案的问题,如公司的主营业务、产品名称、行业地位等,否则会让面试官觉得你不够用心,对公司了解不够,对此次面试准备不足。薪酬、加班等问题可放在最后提问。
值得你深思的面试教训
1. 面试第一名的美眉,为什么还是被刷掉了?
泽泽是南昌某大学设计专业的大四学生,想要应聘我们公司的平面设计实习生岗位。泽泽对自己设计作品的展示着实花了一番心思——她把个人作品集打印出来,装订成一本厚厚的、精装的宣传册。
然后她把这个宣传册展示给我看,来回翻看作品的体验显然比在电脑上看要好得多。当时面试官就感觉“这个小姑娘准备得真充分,真有心!”
再加上泽泽把自己的经历介绍得清晰、有逻辑,我就对她越看越喜欢,然后布置了下一轮的笔试题,在公司产品(WPS秀堂)上制作一个原创H5。其实,我在心里早就已经给她预留了工作岗位,所谓的笔试不过是走个流程而已。
两天之后,泽泽提交了笔试作品。但她没有使用我们指定的产品平台,而是用我们公司的竞品做了一款H5。于是,面试官又对她再次说明了笔试的要求,她答应重新提交一次笔试。
一天后她又联系面试官,说搞不懂××产品,使用不习惯,之后再也没有提交作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她在这次招聘中落选了。
这里要说的是,首先,她对笔试的理解有误。既然是面试金山WPS的岗位,要求在WPS产品上完成笔试,怎么能用我公司竞争对手的产品提交呢?是审题有误,还是理解力不好?
其次,她的学习能力不足。在笔试之前,她确实完全不了解应聘公司的产品。但是,产品网站上有视频教程,零基础的用户只要认真看了也能学会怎样操作使用。作为一名想拿到offer的求职者,她有必要把应聘公司的产品体验清楚,使用明白。
最后,她做事情虎头蛇尾。从面试的表现来看,泽泽对这个工作机会很在意。但被面试官指出笔试有问题之后,泽泽的表现开始180度反转,后来再也没提交作品,导致笔试成绩为0。
也许是她后来已经获得了其他公司的offer,放弃了这个机会,但不管怎样,做事情都应该善始善终,对面试官有个交代,哪怕是主动说一句“我放2弃”也行。
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提醒我们在做事时要一鼓作气,不可半途而废,要善始善终。这在面试中也是一样,很多公司的面试分为多个轮次,求职者千万不要因为前面表现好而沾沾自喜,就放弃了对后面考核的认真准备和积极争取。
2. 带着作品来面试,面试官为什么不满意?
曲曲是一名软件专业的大四学生,应聘新媒体运营实习生。在面试时,他递了一页纸给面试官:“这是我准备的一份贵司微信公众号的体验报告,请您查看。”这个举动给面试官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
经常有求职者问我,有哪些可以秒杀面试官的求职黑技巧?其实,你带一份作品去面试,就可以帮你增加很多胜算。如果你从事的是设计、编辑、文案、产品相关的工作,准备一些可以展示自己专业能力的作品,可以作为企业了解你的非常好的补充材料。
去面试时带上个人作品,至少有以下四点好处:第一,表明自己的求职热情。第二,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作品显然比单纯的自夸更有说服力。第三,增加与面试官的谈资。在沟通中可以和面试官聊聊自己的作品。第四,增加自己的技能。准备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提升自己的过程,对个人成长很有好处。以应聘新媒体运营岗为例,求职者可以准备产品体验报告、竞品分析报告、个人项目总结报告、活动策划方案、个人文稿等作品。
看到曲曲带作品来面试,面试官很高兴,但看了他作品的内容(仅仅是把公司公众号的推文进行简单统计,把菜单栏截图放进去)后,面试官有点不满意了。有作品固然是个加分项,但作品的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仅仅是告诉面试官一些她本来就知道的信息,那她扫一眼就不想再看了。
既然你希望用个人作品打动面试官,那就应该认真准备一份有干货、观点、数据的个人作品。你在准备作品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相关产品和相关行业。
3. 别要求面试官当场告知面试结果
贝贝想要应聘我公司的设计实习生。在面试结尾的提问环节,贝贝问:“面试结果什么时候有通知呢?我目前已经拿到一家创业公司的offer了,对方通知我明天入职,但我还是愿意来你们团队,金山是个大平台,您现在能给我一个结果吗?”
贝贝想知道这次面试的结果。如果确定录用,她就直接拒绝那家公司了;如果不能录用,她明天一早还去那家公司上班。她最担心的就是,这次面试不能2当场告知结果,她还要按要求回去准备相应的笔试。万一拒绝了那家公司,后续又不能通过这次笔试,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实,贝贝刚刚的表现已经犯了3个错误:第一,希望面试官当场反馈面试结果,这在任何面试中都是大忌。第二,用已经获得的offer来“倒逼”面试官,有点“要挟”的意味,肯定会获得反感。第三,如果你真的在意这个工作机会,不仅需要在态度上表示,还要从行动中体现出来(认真地去准备笔试)。
说贝贝的面试经历是想要告诫求职者,首先,如果求职者已获得多个offer,具体怎么评估,要谨慎取舍。正所谓“有舍才有得”,想把各个机会都抓在手里,到头来可能哪个都抓不住。其次,如果求职者非常想加入一家公司,一定要体现出你的诚意来,在证明自己“能力匹配”之外,还要向面试官展示你态度端正。能做到这两点,offer才是你的囊中之物。
4. 认真对待你简历中的每一个字
在TVB电视剧里,我们经常听到一句台词: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作为呈堂证供。大家有没有想过,你简历里的每一个字在面试中也会变成“呈堂证供”呢?下面用三个故事给你讲一讲,这是怎么回事?
故事1
宁宁是物流管理专业大四的学生,不久前来我公司应聘产品运营实习生。他简历里写着爱好看书,而且看过跟产品运营相关的书。面试官就问他看过什么书,他竟然结结巴巴,说:“书名叫什么来着,好像是张亮写的,我记不清了……”
最终他在第一轮面试时就被直接刷掉了。其实,求职者简历里的每一个字都要能够自圆其说。
故事2
敏敏是新闻学专业的大四学生,收到面试通知后去一家公司应聘新媒体运营实习生。她简历里写爱好文学写作,曾经担任过简书某专题的编辑。恰好面试2官对简书专题非常了解,就问她负责哪个专题,她回答得很干脆:情感专题。
面试官很清楚地知道当时简书的官方专题里没有“情感专题”这个专题,于是又问她:“是‘谈谈情,说说爱’专题吗?”敏敏点头,表情非常吃惊。自己的工作内容都说不清楚,面试官非常有理由怀疑敏敏其他经历的真实性……
可想而知,她也被淘汰了。人可以犯错,但最低级的经历陈述错误不能犯。
故事3
文文是产品设计专业的大四学生,去一家公司应聘平面设计实习生。他简历里写着爱好看书。面试官问他喜欢看什么,他回答说:“我喜欢看历史类的,看过白话二十四史。”面试官接着话茬又问:“二十四史里,你最喜欢看哪一本?”文文脱口而出:“我最喜欢看清史,因为我是满族人。”
面试官不由得苦笑,二十四史讲的是从《史记》到《明史》,一共24部,清史压根儿不在二十四史之内!
既然他喜欢清史,面试官就又随口问了个清朝有关的问题,文文不好意思地说:“我也记不清了,其实二十四史主要是我上中学时看的。”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文文面试设计却被问历史问题不应该,这确实比较罕见。但话题毕竟是他自己打开的,并不是面试官有意刁难。
小结
求职者简历上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必须要字斟句酌、有理有据。在面试前,你要给简历上的每一条表述找到相应的例证,并用数字来做支持,这样在面试官深挖你的简历时,你才能从容应对。
你简历上写着你热爱阅读,那你最近看了什么书?这本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你简历上写着你爱看电影,那你喜欢哪种风格的影片呢?你喜欢哪位导演呢?最近上映的电影,你看了哪些呢?对于前阵子火遍全国的《战狼2》,你怎么评价呢?
你简历上写着你关注公众号运营,那你平时主要看哪些账号呢?他们的文案风格是怎么样的?都设置了哪些栏目?排版有哪些特色?
不要怪面试官深挖你的简历,他们就是通过深挖的过程来了解你能否胜任岗位的。你面试前总该做一些准备,对可能问到的问题做个演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