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其拉甫口岸散记 ——肖 廉
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145公里,在帕米尔群峰之中,有个红其拉甫达坂,海拔5000米,这里是中国和巴基斯坦边境接壤处。距达坂不远的一片开阔的缓坡上,就是近年来名闻遐迩的红其拉甫边境口岸。
这个口岸是1982年开放的,当时还只限于中巴双边的友好往来。直到 1986年5月1日才正式对第三国开放。目前,这里设有口岸管理委员会、海关、边防检查站、卫生防疫站、动植物检疫站、运输站、会晤站等单位,有100多工作人员,没有一户固定居民。
红其拉甫海关的关长叫刘敬华,40多岁,他到喀什开会去了。前一天我们正好在县城的帕米尔宾馆遇见他,他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海关的情况。我问他这里的出入境者有没有走私的,他说有,主要是走私黄金和白银。刘关长还介绍说,上个月还查获一起走私白银的,共有元宝4锭,银元80枚,银手镯22双,总重量11.5公斤。除将白银全部没收外,对携带者罚款300美元。一般情况是走私者所携的黄金白银总价值不超过5000元的不追究法律责任。
我们一行是8月6日接近中午时到达口岸的。海关副关长高原接待了我们。他是徐州外语学院的毕业生,一个年轻人。高原这名字很耐人寻味,在高原工作,名字叫高原。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命运的有意安排? 这个海关共有16名工作人员,除关长刘敬华外,其他都是年轻人,大部分是上海海关学校毕业的大专生。
高原副关长告诉我说,今年从开关以来,由这里出入境的旅客已经达到9681人次。预计到10月1日闭关时旅客人数可达到1.5万人次。在这些人中,分属于40多个国家的外籍入境人士入境的有4282人,出境的是3202人。为什么人境的会超出出境的人?后来我了解到,其中一部分巴基斯坦商人目前还在喀什做生意;另一部分旅游旅客从这里入境后,在喀什、库车、吐鲁番等地游览一番之后去西藏,然后从中国尼泊尔边境口岸出境。目前这条旅游路线方兴未艾,被有些外国人士称为黄金路线。旅游者在这里可看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少有的高原景色和名胜古迹。在9681人次中,专门旅游者就占5219人次。
这个口岸每年5月1日开关,10月1日闭关。因为只有在这5个月里才能保证公路畅通无阻。其它7个月大雪封山,道路难行。严格说来,这里是只有6~8三个月是夏季,其它9个月都是冬天。瑞典人斯文·赫定1890年冬季翻越帕米尔的时候,他带的一只温度表里的水银柱都冻住了。一般的旅游者或商人谁会在冬季冒着生命危险来找罪受呢? 闭关以后,检疫站等单位的人就都撤下去了。这里只留几名边防检查员和一名海关人员值班,以防特殊情况下有人要过关时执行任务。海关的一位关员对我说,他们是轮流值班的,每个人半个月。可以想像得出,这里冬天积雪很深,值班的人几乎足不出户。一个人在这里生活该有多么寂寞。要想找个说话的人还得走很远的路到边防检查站去,那里有几名战士。在冬季漫漫的长夜里一个人独对孤灯,远处传来狼的嗥叫声,那滋味儿只有我们这些年轻的海关关员知道!不过高原副关长对我说,他们今年一定要想办法把冬季值班的人增加到两个人,还可以说说话,下下棋,总会好一些。
这些出入境的外籍旅客中,最多的当然还是巴基斯坦人,他们主要是到喀什做生意。他们运入的货物主要是化纤衣料、廉价首饰和化妆品。海关规定对巴基斯坦商人实行优惠政策,他们每人可以免税携带50米化纤衣料。50米以上要照章纳税150%,化妆品的关税是200%。
巴基斯坦商人把货运到喀什以后,大都住在其内瓦克宾馆。这里以前是英国领事馆,当年领事大人住的老式平房如今还在。其内瓦克宾馆比喀什其它宾馆的条件可差远了,不过离闹市区比较近,房租也比较便宜,巴基斯坦商人都愿意住在这里推销他们的货物,所以这里如今被称作巴基斯坦巴扎。住在这里的巴基斯坦人自己带着石油炉子和大米、芒果油,在街上买一些蔬菜自己做饭,有的还带着他们的妻子。其实,喀什的绝大多数餐馆都是清真的(包括汉族人开的餐馆也没有猪肉),他们还是要自己做饭吃,因为他们喜欢吃芒果油,另外自己做饭也节省些,看来在这里做买卖的没有大富商。
我在喀什时曾访问过其内瓦克宾馆。交际处主任吾甫力木沙告诉我,这个宾馆共有220张床位,除了有10多名日本、法国人之外,其余住客全部是巴基斯坦人。不仅所有的床位都住满了,而且4个会议室都加了床,还在地板上铺了地毯,估计我去的那天这里住着300到350名巴基斯坦人。
我请吾甫力主任带我到客房去看一看。我们走出办公室就看见些维吾尔族人扛着成捆的化纤衣料;有些房间里的桌子上还摆满廉价首饰。我随便拿起一只纸做的小首饰盒,里边装着一副小孩儿的金属镶玻璃珠首饰:一条项链、一对耳环,一双戒指。坐在床上的货主向我伸出10个手指。吾甫力主任说,他要10块钱,可是我不想买,于是就摇了摇头。那商人很快降价:8块、5块、最后是3块,我只好买上了。我问吾甫力主任: 他们在这里作生意上税吗?” 他们只交5%管理费。” 后来我又问过市工商局的同志,他们说口岸今年才正式开放,中巴双边的这种小额贸易怎样管理才能对双方都有利我们没有经验,所以管理细则还没有搞出来。
巴基斯坦商人在其内瓦克宾馆内把他们的货物换成人民币之后,就到市场上任意采购他们回国后容易脱手的东西:瓷器,塑料凉鞋,钢笔等等。此外,我们的商业部门还给每人卖一辆飞鸽等牌号的高档自行车。然后他们就合伙包一辆或几辆我方的汽车从红其拉甫口岸返回去。
我在红其拉甫口岸采访的那天,中午饭是在海关吃的,心里感到很过意不去。他们在这里的主副食以及燃料等等的供应本来就很困难,每一样都得靠从400多公里以外的喀什拉运。但海关的同志还是给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午餐。高原副关长还送给我一枚金色的像鸡蛋大小的芒果,我把它带回乌鲁木齐了,家人一直没舍得吃它直到放烂了。 午饭后,我们决定到边境线上去看一看界碑。那里离口岸21公里,海拔高度巴方测的是5100米,我方测的是4900米,后来说折中一下,就说 5000米吧! 汽车向南走了20几分钟就到达了红其拉甫山顶,这里是一片开阔地带,目前没有积雪。双方都没有在这里驻扎一兵一卒,附近也没有一间房屋,只有两块巍然耸立的界碑。当我们下了车兴冲冲地奔向这庄严的国门的时候,不知道是因为空气稀薄,还是因为过于激动,我的心跳得厉害,心脏有一种受压迫的感觉。
老李慢条斯理地迈着方步走到界碑的那一面去了,大概是想看看那面写着什么字。我走过去大喊一声: “你越界了!” 我们大家一起哈哈大笑,因为我们都“越界”了。我们这些人当中惟一有权越过这个界碑的是袁健民,他有一个绿色的小本本,那是长期护照,他可以不受我们红其拉甫口岸和对方苏斯特口岸的阻拦自由出入。
我们轮流着站在碑前留了影,正愁没法照个合影而遗憾的时候,后面又开来一辆车,不用说,他们也是来看国门的。我们请他们帮忙照了个合影,自然,我们也替他们照了合影。
正当我们在界碑前兴奋异常地欢呼雀跃的时候,巴基斯坦方面也开来两辆车,从车上下来男女老小十来个人,看来是两位官员和他们的家属。
哦,其中一位夫人可太漂亮了,小孩也特别漂亮。大概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吧!尽管语言不通,大家还是不约而同地一起拥上去和他们热烈握手拥抱,并在一起合影留念。
山坡上的风很大,很冷,但我们谁也不想马上离去。不到国门,你是绝不会有这种庄严神圣的激动心情的。不管你的政治信仰如何,工作表现怎样,哪一个民族的,当你用手去触摸那冰冷的石碑的时候,每个人的感受一定是相同的,而这种感受你又说不出来。
这界碑是1982年立的,上面的汉字是: 红其拉甫口岸开放仪式于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七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司马义·艾买提和巴基斯坦共和国政府克什米尔及北部地区事务部长贾马尔·达尔·汗少将(退休)主持。
我站在这块界碑前出神:驮着丝绸的商队远去了!金戈铁马声远去了! 但愿这里永远这么宁静,但愿天空永远这么湛蓝!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