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万里无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1803779
  • 作      者:
    书云著
  • 出 版 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编辑推荐
  佛家语:万里无云,万里天。书云语:心若无云,心如天。
  孤身女子三百六十天寻觅玄奘。大漠之路一千四百年智慧依然。
  一次穿越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史诗般的旅程,一本需要用心灵去感悟的难得一见的好书。
展开
作者简介
  书云,作家,制片人,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82年她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之后在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攻读国际关系,毕业后在英国从事电视制作。致力于让世界了解中国。她导演的酋部纪录片《半边天》,讲述一家四代中国妇女的命运,获得瑞典“环球南北电视大奖”最佳纪录片奖。1997年。她参与制作的《百年叱咤风云录》获得“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大奖,由她拍摄、讲述郑和下西洋的纪录片《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以及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型专题片《秦始皇》,《长城》《魅力中国》等在西方引起普遍关注 2006年6月,她带领摄制组在西藏第三大城镇江孜,与八名普通藏族人朝夕相处一年。拍摄制作了五集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该片2008年3月在英国广播公司播出后,迅速被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芬兰、西班牙、阿根廷、南非等四十多个国家电视台订购,并于2009年8月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
  拍摄之余,书云也从事写作,2000年,她孤身一人,从西安出发,沿着玄奘的足迹,走过中亚,走遍整个印度,用英文创作了史诗般的《万里无云》,这本书被翻译成中文2005年,中国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她又以一年时间重走长征路,写出震惊西方并破译成8种语言的《长征》,在执导《西藏一生》的同时,她将片中八位人物的故事记录下来,撰写成书,该书在英国、中国都与同名电视纪录片同步推出,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展开
内容介绍
  在牛津大学研读历史期间。作者书云遗憾于中国人对于玄奘的了解,多来自《西游记》里的唐僧,忽视了真实玄奘的伟大历史价值。为了还玄奘以本来面目,她毅然踏上了追寻玄奘足迹的西行之路,去体验玄奘当年求法的艰辛历程,感受古老文明的魅力,领悟千年佛法的真谛。她从西安出发,穿过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走遍整个印度,历时近年,跋涉万里,几经磨难,将沿途的风土人情、奇闻逸趣,历史感怀、心灵激荡,汇成文字,遂成《万里无云(第2版)》。
  全书内涵丰富,历史感浓厚,寓意深远。当你远离尘嚣,静心品读,会发现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记,它是一次穿越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震撼人心的精神旅程,是一本需要用心灵去感悟的难得的好书。
  此书已经出版英、德、法、意、日、韩等10国版本。英文版曾两次被英国书评人在《泰晤士》报评为年度最佳图书,好评如潮,而且在东南亚国家掀起了一阵“玄奘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亲自为《万里无云(第2版)》作序,称此书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佳作,让人感动,使人难忘,给人启迪,令人享受。
展开
精彩书评
  《万里无云》是一部多视角、多层次的优秀作品,是一部让人心悬的历险记。它生动地描述了“千古一人”玄奘追求佛经真谛义的艰险以及作者追随玄奘足迹时所经历的重重困难和风险……同时,它也是一本寓意深刻的文化、历史、地理和人文的好书,一幅意境深远的东西文化交流的壮丽画卷。
  ——诺贝尔经济学将获得者阿玛蒂亚·森
  精彩的、让人不爱不释手的游记。
  ——英国图书大奖评奖委员会主席马丁·戈尔夫
展开
精彩书摘
  “腊八,腊八,冻掉下巴。”这一天可能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日子,这一天也意味着春节快要到了。一大早,我们就围在炉子旁边做腊八蒜,把剥好的蒜瓣洗干净,放在罐子里,用醋泡上,再密封好,等到大年三十晚上吃饺子的时候,把它拿出来。 爸爸一边催着我们干活,一边不停地搅着炉子上热腾腾的一大锅腊八粥,里面有花生、枣、杏仁、核桃、栗子、莲子、百合、桂元肉、葡萄干以及各种各样的米和豆子,要煮上大半天才能烂,满屋子都是香味。这一天,每家都要煮腊八粥,大人吃,小孩吃,甚至猫儿、狗儿、鸡儿也要喂一点,还
  留一些给在外未归的人。我问爸爸,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大概是图个吉利吧! 把一年家里余下的五谷杂粮煮在一起,希望年年有余。"他一边说,一边使劲地搅着粥。"你知道吗? 老家的人还把腊八粥涂在果树上呢,他们说大树小树吃腊八,来年多结大疙瘩。"
  "那为什么非在今天喝腊八粥? 明天不行吗?" 我又问。
  "你总是问这问那没个完,真讨人嫌。"爸爸不耐烦地挥挥手。我看见姥姥张了张嘴,没说话 。
  晚上快睡的时候,姥姥问我,"你想知道为什么今天喝腊八粥吗? "
  "是呀,我问爸爸半天,他也没说,还嫌我话多。"
  "当着你爸爸我不好讲,其实,今天喝腊八粥是有讲究的。今天是佛祖成佛的纪念日。"
  "佛祖是谁呀?"
  "就是我带你到庙里去看见的大殿中间供的那个佛。"
  "他成佛,干吗我们都喝粥呢?"
  "是这么回事," 姥姥慢慢地对我说。“佛祖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印度人。”
  "印度在哪儿?"
  "很远,很远,大概有一万多里路吧,他见人们受苦受罪,就想找一个办法造福世人。他想啊,想啊,不吃,也不睡。"
  "不吃饭,不睡觉,能行吗? "
  "就是呀! 他就昏昏迷迷的了。后来,一个放羊的女孩路过,看他饿成那样,就挤了一碗羊奶,放了一点米,熬了一碗稠稠的粥。喝完粥,他就有劲了,坐在树底下,想了很长时间,突然有一天就想出办法来了。这个办法就是让人们信佛,这样,他就成了佛祖。后来每年到这天,大家都喝粥,怀念佛祖。时间一长,就成习惯了。"
  "佛祖真了不起,这么多人为他喝粥。"
  "你长大就知道了, 他确实很了不起。"
  我们家乡有句谚语:“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之后,大人们就开始准备过旧历年了,小孩们也掰着指头数,嘴里唱着歌谣:“二十三,糖瓜粘。” 姥姥说这是为了堵灶王爷的嘴,祈求他到天上替我们说好话。“二十四,写大字。”每家都希望在门上贴几句吉祥如意的话,姥姥家没人会写毛笔字,就到街上去买。“二十五,扫房子。”这是孩子们最不愿意做的事了,大冷天的,喘口气都冒白烟,还得把所有的门窗都擦得锃亮。然后就是蒸馒头、宰鸡、炖肉,都得按时按晌来,可有讲究了。
  盼星星,盼月亮,最后终于把年盼来了。平常吃不到的东西——花生、糖果、干果、油饼,不知道一下子从哪儿都冒出来了;过年那几天,天天都吃肉,还有鸡、鸭、鱼!看着桌子上摆的满满的好吃的,瞧着身上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新衣服,我想要是天天过年该多好啊!
  过年最开心的,除了吃,还有玩。玩的地方可多了。平常只能在院子里跳皮筋,踢毽子,捉迷藏,现在可好,街上热闹得让我眼不够使,尤其是庙会,想什么有什么。家乡的庙会是在一个大寺庙前的空场上,这里平常冷清清的,没什么人,可是赶庙会的时候却人山人海。我们小孩子在人缝里钻来钻去,东看看,西瞧瞧, 踩高跷的,骑驴的,跑旱船的,跳大头娃娃的,吹糖人的,捏泥人的,拉洋片的,卖绒花的,耍把式的,最好看的就是搭台子唱戏的。台上那些人穿得花花绿绿,脸上还涂得花里胡哨,打来打去的,也不知道累,一直到天黑了,我才恋恋不舍地往家走。
  突然之间,一切都变了。街上热闹得每天都像在过大年。马路边上尽是标语,红的、绿的、粉的、黄的,风一吹就飘起来;到处都竖着红旗,挂着毛主席像。大喇叭从早到晚不停地放革命歌曲。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里的青年男女,一边背着红宝书里的句子,一边跳着"忠"字舞,还挥拳蹬腿摆出各种革命姿势——这些人好像从来不知道累,但是也有人会晕倒,不得不被人抬走。文化大革命来了,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把毛主席像章别在胸脯上,别针刺进肉里,血滴下来。
  我记得那时候经常是全城出动,排成几队,前头是噼里啪啦的鞭炮,紧跟着有人举小纸旗,有人扛大标语,大家都喊着口号,女人们还踩着锣鼓点儿跳来跳去。就像过年那会儿的游行,几个农民踩着高跷,扮成狮子和驴还有传说里的人物,演哑剧。每次我问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游行,他们总是说:毛主席有了新指示!这种时候,大家不管在干什么,都会停下来,走上街头,宣传最高指示,发誓要忠于毛主席。
  我们还常常能看见那些所谓的"阶级敌人"被游街示众。他们头戴高高的纸帽,脖子上挂着大牌子,上面用黑毛笔写着他们的名字,又用红笔打上大红叉。这些人当中有穿着绫罗绸缎的地主和剃着阴阳头、脸上擦着胭脂的地主婆;有衬衣上泼了红墨水、黑墨水、蓝墨水的老师;有给丈夫戴绿帽子的坏女人,脖子上挂着破鞋;还有头发和胡子都花白的老和尚,长袍扯破了,还抹了牛粪。他们活像一群化了妆的马戏团小丑。我和一群孩子跟在后面跑,又是喊,又是笑。
展开
目录
引子 万里无云
第一章 姥姥、我与玄奘
第二章 大雁塔之谜
第三章 唐僧与玄奘
第四章 失落的文明
第五章 天山历险
第六章 诞生与毁灭
第七章 月光之国
第八章 菩提树下
第九章 恒河之旅
第十章 血染黄沙
第十一章 敦煌瑰宝
第十二章 千古一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