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经管·第二辑—人才培养助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是,自然资源状况和丰裕程度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和战略重点选择。气候状况直接决定农林牧渔业发展的比例、重点和生产效率;地形地貌、人口密度决定了交通运输业及城镇的布局;自然资源禀赋直接影响各地区工业投资的重点和投资比例,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在自然资源丰裕的区域,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可能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选择。同时,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制约着区域的生产活动,进而影响区域的社会劳动分工。
三是,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影响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状况对该区域产业结构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区域内自然资源种类多,围绕不同的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和深度开发的产业群就多。相反,区域自然资源数量越少,对区域规模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就越大。根据资源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同,可将地区经济结构分为资源型、资源加工型和加工型三种类型。资源型经济结构是指区域自然资源赋存状况良好,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较为理想,自然资源对区域专业化部门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区域向外输出的是直接的采掘工业产品、农产品或资源含量较高的材料工业产品和重化工产品。资源加工型经济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部分资源,资源组合不理想,部分重要资源仍然需要区外输入。加工型经济结构是指区域缺乏发展经济所需的自然资源,农矿产品、能源主要依赖区外输入,通过不同层次的加工和再加工向外输出制成品。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不但影响自然资源开发的效益,而且也是决定区域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内容,以及选择区域发展模式的依据之一。
四是,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决定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开发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自然资源禀赋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更是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果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它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作用,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劳动力资源是指区域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是存在于人的生命机体中的一种经济资源。研究区域内劳动力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必须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来考虑。
一是,劳动力数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产出水平。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投入经济活动的劳动力越多,能够推动的生产资料也就越多,所生产的产品就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
劳动力数量影响要素投入的结构。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区域,为了充分利用劳动力数量多的优势,一般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资金的约束,而使区域经济获得稳定增长;而在劳动力资源较为短缺、资金较为充裕的区域,则宜采用资本密集型产业,使生产要素得到最合理的配置。
二是,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增长。劳动力素质指的是劳动者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会导致一个区域产出的增加。从体质上讲,劳动力充沛的精力和健壮的身体使其在劳动过程中能增加实际的劳动供给,同时,健康的身体能减少劳动者的生病时间,增加有效劳动时间。从智力方面来讲,劳动者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得劳动者能从事发明、创造,寻求解决生产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在劳动量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出量;知识水平的提高,使劳动者可以较快地接受新工艺、新操作方法,适应新技术、新设备,并能将发明和引进的新技术尽快和生产相结合,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增加产出。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假如劳动力投入数量不变,由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得经济增长中实际劳动投入增加,经济就会在节约资本和更多地利用劳动力的情况下获得增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区域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劳动力条件,才能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
第三,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从类型上看,一般把资本分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物质资本指的是长期存在的生产物质形式,包括机器、设备、厂房、交通运输设施等,这里讲的资本即物质资本。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已提出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成正比例关系,资本积累的大小是经济增长率高低的关键。
经济学家罗斯托在他著名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深入分析了实现经济“起飞”的条件,其中资本积累率达到10%以上是最基本的先决条件。就我国的实践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区域,其资本的推动的确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技术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超过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量增加的贡献,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技术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不同的技术决定了各种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结合方式。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总要按一定比例,以某种具体形式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而各种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从根本上来讲是由技术决定的。一般而言,技术进步能使其他要素得到节约,而降低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是技术进步的最终目的。然而,就不同区域来讲,由于要素禀赋的差别,技术进步对各种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也是不同的。对于劳动稀缺的区域,宜采用“节约劳动型技术”;对于资本稀缺的区域,宜采用“节约资本型技术”;而对于自然资源稀缺的区域,则应采用“节约资源型技术”。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可以缓解经济发展对有形资源的依赖,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是,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尤其是机器设备。一般而言.技术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机器设备等劳动手段的变化上。大机器代替人工劳动,自动化机器代替人工操作机器,这种变化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且能提高产出的水平。技术进步对劳动对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改变材料的物理或化学属性,导致新材料的出现;另一方面是为人类寻找新的矿产资源提供手段。科学技术进步加深了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率,扩大了资源的利用范围,降低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对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瓶颈制约。
三是,技术进步能促进劳动力质量提高。人类社会的一切技术进步都是劳动力质量不断改善的结果,反过来,技术进步又会促进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这是因为:①较先进的技术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这就迫使劳动者接受更多的教育和不断进行技术培训;②技术的现代化往往与分工的深化相联系,因而能使劳动者在专门化的劳动中提高技能;③技术进步导致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为提高劳动者的精神素质和体力创造了条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