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法理学的问题域
开展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潘念之
论法理学的创新 沈宗灵
什么是《法理学》 孙国华
走向新时代中国法理学之回眸与前瞻 李林、齐延平
中国法理学进步的阶梯 徐显明
法理:法理学的中心主题和法学的共同关注 张文显
第二章 法学研究方法
建立我国法治系统工程学的浅议 吴世宦
法律社会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沈宗灵
论法律社会学的意义与研究框架 赵震江、季卫东、齐海滨
哲学诠释学在法律解释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郑永流
法学“科学主义”的困境 刘星
法学研究进路的分化与合作 谢海定
社科法学的传统与挑战 侯猛
法教义学的方法 雷磊
论法学研究中的历史分析方法 胡玉鸿
第三章 法的本质与概念
法单纯是阶级斗争工具吗? 周凤举
试论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 孙国华、朱景文
论法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 齐乃宽
法的本质问题的哲学思考 郭道晖
略论法的概念和法的质的规定性 张宗厚
“法”辨 梁治平
法的基本矛盾 李步云
论法律的强制性与正当性 周永坤
第四章 法律与权利
论人权的三种存在形态 李步云
法的价值与社会主体的权利观念 公丕祥
权利本位说 郑成良
“权利本位”之语义和意义分析 张文显
试论权利与权力的对立统一 郭道晖
论权利 徐显明
“权利本位说”的基点、方法与理念 孙笑侠
权利的法哲学思考 舒国滢
权利值得珍重吗? 夏勇
新兴权利论纲 姚建宗
权利与个人意志之区别 张恒山
第五章 法律与权力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 吴大英、刘瀚
权力运行的底线道德与责任制度 齐延平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民主与法治 李林
论中国的法治方式 季卫东
当下中国的公共领域重建与治理法治化变革 马长山
以法律为主导的多元规范共存 刘作翔
第六章 法的创制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立法原则 张友渔
论我国的立法体制 刘升平
论创建中国立法学 周旺生
中国立法变通权探讨 宋方青
中央与地方立法事权划分的理念、标准与中国实践 封丽霞
第七章 法的实施
论我国法律实施的保证 刘瀚
法律程序的意义 季卫东
司法权的本质是判断权 孙笑侠
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探因 沈国明
党政体制如何塑造基层执法 陈柏峰
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 霍宪丹
法律职业主义 李学尧
第八章 法律体系、(规范)规则与原则
法律体系的概念与意义 信春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朱景文
法律体系概念的反思和重构 王夏昊
论裁判规则的规范性 张骐
基于法律原则的裁判 陈林林
原则、自由裁量与依法裁判 陈景辉
原则、规则与法律推理 范立波
第九章 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
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 郑成良
法律方法的概念及其意义 陈金钊
法律方法与几个相关概念的比较 葛洪义
当代中国法律解释体制的理念和特色 张志铭
解释的难题 苏力
法律解释的困境 桑本谦
法的发现与证立 焦宝乾
第十章 法治与人的尊严
论以法治国 李步云、王德祥、陈春龙
对人治与法治问题讨论的一点看法 于光远
论我国实现法治的基础 沈国明
法治的精神要件 徐显明
法律本体的人文主义基础论析 杜宴林
人的尊严的法律属性辨析 胡玉鸿
认真地对待地方法治 黄文艺
作为方法论的“地方法制” 葛洪义
地方法治建设及其评估机制探析 付子堂、张善根
第十一章 法律现代化
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 张文显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逻辑 公丕祥
不同国家法律间的相互借鉴与吸收 王晨光
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 苏力
重新理解法律移植 刘星
论法律文化 刘作翔
法律文化的语义、语境及其中国问题 高鸿钧
中国法制现代化道路上的“知识联结难题” 舒国滢
致谢
附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