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研究一个特定国家的文学有多种途径,但对于有些国家来说却不太容易找到切入点。比如英语文学,从地域上说,是否该包括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苏格兰以及印度的作品,或是纵向追溯,是否该涉及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作品,人们往往看法不一。相比之下,意大利文学的情况似乎异常明了。首先,几乎所有的意大利文学作品都诞生于半岛—从北部与现今的法国、瑞士和奥地利接壤的山区,一直延伸到最南端,包括西西里岛和撒丁岛。尽管历史上出现过大规模的移民,但居住在美洲及别处的意大利裔甚少使用意大利文进行写作;并且,在那些受到意大利短期殖民的地区,也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后殖民时代的作品。其次,虽然时序变迁,但意大利的语言大体上没有变动。意大利最著名的诗句,由佛罗伦萨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所作的《神曲》的开篇“Nel mezzo del camin di nostra vita”(“在我们人生途中”),虽然写于14世纪的头十年,但里面的每一个词都仍为今人所用,无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但丁的语言同他的思想一样,有诸多不同寻常之处,但其基本结构对于普通的意大利中学生来说却并不陌生。除了语言之外,意大利人对于本国最伟大的作家人选也有着广泛的共识—那些殿堂级作家(maggiori),从14世纪人们口中的“文坛三杰”(tre corone),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到 19世纪的贾科莫•莱奥帕尔迪和亚历山德罗•曼佐尼。至于谁是现代的大家,倒是一直颇有争议,不过仍然有一些公认的巨匠,如19世纪末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乔万尼•维尔加,以及20世纪享誉欧洲诗坛的埃乌杰尼奥•蒙塔莱。
当然,这种明了也只是错觉罢了。人们对于意大利文学的共识形成于 19世纪的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实现了意大利的统一。这一共识尤其体现在批评家和教育家弗朗切斯科•德•桑
克蒂斯的作品中。他认为在国家统一背景下的文学是新政权的重要文化根基,并于其1870—1871年撰写的意大利文学史中阐明了这一点。这部文学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广为传阅。 20世纪的意大利充满了动荡,尽管如此,或是正因为如此,德•桑克蒂斯提出的观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也走向了世界。不过,他的论调也历经了调整与发展,并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文学研究趋势的变化,也遭到了严肃的质疑。德•桑克蒂斯似乎低估了 1600—1800年期间整整两个世纪的历史价值,认为在外来势力统治下的国家自然无法产出具有独立精神的作品。这种观点在如今看来显然是不可取的。并且,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学与拉丁文学割裂开来也绝非易事。至少在17世纪之前,意大利所有的主流作家都通晓拉丁文学,在创作时也会有所借鉴,甚至直接用拉丁文写作。就拿彼特拉克来说,他的拉丁文作品就远远多于意大利文的,这样的作家例子简直数不胜数。此外,一些一度处于边缘地位的题材也在那两百年间兴起,特别是15世纪的白话文学、方言文学以及女性写作。
如此看来,早期对于“意大利文学”这个概念的界定似乎已然是明日黄花了,但由于种种因素,我们在此书中将依然沿用这种界定方式,虽然其中不乏瑕疵,其本身也在更新迭变。无论是在意大利本国还是其他地方,在意大利文学的教学中,这种界定仍然占有主流地位,因为若是将其抛弃,意大利文学恐怕就失去了可控的框架和历史形态。据我们所知,后形成的一些观点(其实不过如此)也都是建立在已公认的名家经典基础上的,并非是彻底地另起炉灶。总之,要解决的问题一直都是经典中还该包括哪些,而非哪些已经名列其中,重新评估一般是有增无减。在这本书中,我们所选的文学大家不仅在意大利最负盛名,并且在欧洲乃至世界也有着重大影响,相信即使是对意大利语一无所知的读者也会产生兴趣。此外,这些作家也是我们作者本人最为重视的,我们不仅乐于阅读和研究他们的作品,还时常将之引入课堂。
我们的通识读本正是为了向大众普及这些名家经典,而非书写一部文学简史。本书的章节安排考虑了时序,但没有严格遵照历史时间线。这些章节大致围绕一些探讨展开,关于作家作品的总体倾向划分以及贯穿意大利文学发展历程的特有议题。在这些探讨中,我们会着重关注一些公认的名家以及经典作品。我们不会把他们强行套入某个流派,而是用更宽泛的主题来探索他们身上最引人入胜、最具有历史意义、对现代读者最有价值的特质。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聚焦于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作家本身,对此,我们将最大程度地跳脱出传统的共识, 以探讨在意大利一直备受冷落(直到现代)的话题—其他国家的读者对之饶有兴趣。当然,无论是对于这个章节中的内容,还是其他章节涉及的作家和话题,我们都不会做到穷尽,而是为读者提供有趣的研究方式,最终让其走上独立探索的道路。
展开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意大利文学译者 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