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社会企业生态系统的构成互动关系及其现代性问题--以成都市为例
0.00     定价 ¥ 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81472
  • 作      者:
    作者:潘书惠|责编:李影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作者简介
  潘书惠,四川成都人,“全球研究”博士,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讲师。曾就职于文化类国企及乡村振兴类社会组织从事文化艺术项目管理工作。研究方向为社会创业、文化与艺术管理。
展开
内容介绍
  《区域社会企业生态系统的构成、互动关系及其现代性问题——以成都市为例》分为三大部分,即社会创业的概念、社会企业的具体实践,以及社会企业生态系统中的现代性议题。读者将了解到区域社会企业生态系统是如何在一个政策驱动的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以及其中各利益相关方的互动情况及特点。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对社会企业现象的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社会创业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这个研究领域强调创业的社会维度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创业在社会层面上的影响力。社会创业有各种定义,涵盖了社会创业的特征(Dees,2001)、社会创业的过程(Martin&Osberg,2007)以及社会创业带来的结果(Mair&Marti,2006)。
  一、社会创业的核心内容
  “社会创业”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Bowen,1953),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针对社会创业的研究已经成为独立且有影响力的文献流派。社会创业的出现源于市场、政府和公共福利部门的“三重失灵”。首先,尽管巨大的社会需求创造了市场机会,但这些机会通常表现出时间紧迫、成本高昂等特征(Zahra等,2008),大大降低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企业家进入此类市场的可能性。此外,在社会领域,社会需求远多于现有资源,其最终消费者通常缺乏有效的支付能力(Austin等,2006),这也限制了商业市场实体的进入。这些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催生了社会创业,他们将社会使命放在首位。同时,政府扮演了多重角色,但因掌握资源有限,其更有可能将有限的资源投入那些结果确定性较高的社会需求中。由于方法上存在限制,政府部门门很难准确地识别那些迫切的社会需求。因此,社会创业会通过创新方式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并投入较少的资源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最后,作为第三部门的非营利组织,长期以来依赖捐赠,但因捐款资金不断减少,导致其财务日益陷入困境,它们在应对不断增加的社会需求方面存在着困难。而社会创业将社会价值作为主要目标,同时倡导使用商业/创新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它有助于解决市场、政府和公共福利部门可能忽视或未能充分解决的社会问题。
  学者们试图详细、准确地描述社会创业的核心内容(Dees,2001;Dees&Anderson,2006)。然而,自从Nicholls(2010)指出“对这个术语的确切含义并没有明确的共识”以来,明确的共识一直没有达成。社会创业的学术研究一直聚焦于“对该领域的定义、理论和方法论中的难点进行大量辩论”(Saebi,Foss&Linder,2019)。Saebi、Foss和Linder(2019)认为,关于社会创业的文献之所以难以把握,是因为“现象和方法的本质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创业本质上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Pierre,Friedrichs&Wincent,2014)。许多优秀的综述文章已经专注于研究该领域内的特定问题,它们为社会创业研究知识体系的构建做出了贡献。这些文章主要涉及以下问题:社会创业概念的各种定义(Lundstrom&Zhou,2014)、社会创新架构(Austin等,2006)以及社会创业与社会创新的关系(Inoue,2020)、社会企业概念(Meyskens等,2010)、社会创业的文献计量学(Pierre,Friedrichs&Wincent,2014)、社会创业的变革影响以及社会影响的测量。
  虽然对于社会创业没有一个达成一致的定义,但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使命反映了社会创业的核心特征,这一点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Dees,2001)。根据Trivedi(2010)的研究,对社会创业的定义,耗费的精力通常集中在社会创业的特征、社会创业的过程以及社会创业带来的结果(社会企业的双重使命)上。这与Saebi、Foss和Linder(2019)的发现一致,他们在对395篇社会创业同行评审文章进行研究后发现,“大多数定义强调将社会使命与创业活动相结合”(Saebi,Foss&Linder,2019,p.3)。
  许多学者试图确认和定义社会创业的特征。他们(社会企业家)通常被认为具有企业家精神,但也与亲社会行为相关联(Austin等,2006;Peredo&McLean,2006;Martin&Osberg,2007)。他们与商业企业家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活力四射、坚持不懈、赋能创新、当机立断、趁热打铁和足智多谋(Austin,2006)等,但他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机会和使命的本质不同(Austin等,2006)。市场失灵可能成为商业企业家有效运作的障碍,但社会创业可以识别机会并创造社会价值。社会创业必须具备“较强的道德素质、有效的道德行为和社会道德动机”(Saebi,Foss&Linder,2019,p.9)。
  ……
展开
目录
引言 001

第一章 对社会企业现象的研究 007
一、社会创业的核心内容 007
二、社会企业 018
三、社会创业生态系统 019

第二章 国内研究现状 025
一、主要考虑因素 025
二、国内学者对社会企业的研究 0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035
一、研究问题与理论框架 035
二、研究方法 036

第四章 中国的社会企业 046
一、国家政策框架 046
二、地方政府的实践 051

第五章 成都的社会企业 056
一、社会企业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056
二、社会企业认证 062
三、社会企业生态系统结构 068

第六章 案例研究:成为社会企业 077
一、社区居委会的作用 083
二、概念的矛盾性 086

第七章 社会企业的认同问题 097
一、标签有用吗? 097
二、家族式管理议题 104
三、扩张的迷思 111

第八章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异化现象 117
一、案例1精英化社会组织在社会创业过程中的异化 117
二、案例2社区型社会企业在社会创业过程中的异化 125

第九章 现代性与异化 133
一、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 134
二、社会加速理论 137
三、社会企业生态系统的两种批判形式 142
四、现代性问题 160

结语 165

附录 169

参考文献 17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