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威廉·莫里斯传(精)/文学纪念碑
0.00     定价 ¥ 1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79790
  • 作      者:
    作者:(英)菲奥娜·麦卡锡|责编:魏东//程卫平|译者:彭凌玲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编辑推荐
《威廉·莫里斯传》为您呈现这位维多利亚时代巨人的传奇一生。威廉·莫里斯是多领域的天才,既是伟大的设计先驱、诗人、小说家、翻译家,也是社会主义运动先行者、社会改革家等。本书作者菲奥娜·麦卡锡以艺术史家的敏锐洞察,深入剖析莫里斯复杂的性格、丰富的精神世界与情感生活。书中不仅展现他在美学领域的磅礴创造力,还生动勾勒其交游图。 与以往以专业眼光片面解读莫里斯的书不同,本书抛开理论窠臼,还原真实的他。童年记忆贯穿其人生,书中有意侧重描写其童年,以助读者理解他的特别之处。此外,书中配有数百幅图片,增添阅读趣味。众多媒体赞誉本书,称其“激动人心、引人入胜、气势恢宏”,是“学术传记的典范之作”。跟随本书,一同走进威廉·莫里斯的非凡人生。
展开
作者简介
彭凌玲,女,毕业于武汉大学美学专业,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副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基金2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辽宁省规划社科基金1项)、大连市社科基金1项。发表国际期刊7篇(第一作者4篇),其中A&HCI检索源重要国际期刊论文3篇(第一作者2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威廉·莫里斯一直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巨人,他的天才如此多面、深邃,而其全部影响至今仍未被充分理解。这位伟大的英国设计先驱,竟也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先行者而享誉世界。他是与丁尼生和***比肩的诗人,其未来主义小说更是直接启发了托尔金。
那么他的灵感源自哪里?菲奥娜·麦卡锡以艺术史家的洞察力和同理心,在传记中揭示了莫里斯复杂、矛盾性格的丰富层次,不仅展现他作为艺术家与设计师在壁纸、织物、家具、彩绘玻璃及书籍装帧等美学领域磅礴的创造力,更深入文本,探讨了其诗人、小说家、翻译家的多重身份。传记细腻剖析了莫里斯的精神世界与情感生活,重现他作为社会活动家为复兴亦为变革而奔走、论战的政治岁月,并生动勾勒出罗塞蒂、伯恩-琼斯、萧伯纳等艺术家及知识分子构成的交游图。
这部传记艺术的典范,内容翔实,充满洞见,书中数百幅图片为之增添了阅读趣味。
展开
精彩书评
激动人心、引人入胜、
气势恢宏。
——《独立报》
哦,这本书那精彩的细
节!……学术传记的典范之
作。
——《新政治家》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沃尔瑟姆斯托(1834-1848)
当威廉·莫里斯上了年纪,他说,“时至今日,只要我一闻到五月树的味道,在大白天也有了困意”。气味,总能勾起他对往事的回忆,让他重返童年。比如,有一种又酸又甜的香脂气味,可以把他的记忆瞬间拉回到伍德福德家庭菜园的幼儿时光。那里,“就在香草地那边,有长在墙上的大大蓝色莓果”。对莫里斯来说,气味的特质近乎情爱。莫里斯描写在酷夏走向河边的克拉拉,她的双足“在柳茎间穿行,巨大的马薄荷草散发着浓郁的味道”。沼泽地上,干草和三叶草飘香,蜜蜂嗡嗡鸣响,羊铃叮当。你瞧克拉拉,迷人、肤色黝黑、落落大方的小说女主人公。这本小说曾被莫里斯弃若敝屣,于他逝世后出版,书名为《蓝皮小说》。
威廉·莫里斯出生于1834年3月24日。他形容那时的生活是“普通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家庭成员都很注重审美感受。谈到他对美的热爱是源自天生还是后天熏陶,莫里斯说,这一定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他的父母和其他亲属都毫无审美意识。莫里斯出生时,他的父亲老威廉三十六岁,当时是位金融家,还是一家票据经纪公司的高级合伙人。该公司在伦敦商业中心朗伯德街设有一间办公室,入伙这个公司让他发了一笔小财。他的母亲艾玛,本姓谢尔顿,早年是莫里斯一家的邻居。当时他们两家人都住在伍斯特,而此前两个家族之间已有姻亲关系。两家人因品位相近、期望相似而互有交集。莫里斯父母 包办婚姻的性质可能对莫里斯产生了影响,造成莫里斯后来的婚姻相对草率。莫里斯家与伍斯特市一直有联系。莫里斯提到,他曾被带回伍斯特去探亲,那时他还在“吮着奶瓶”,为他的“宝贝”而哭哭啼啼。他记得那里的亚瑟王礼拜堂和大教堂里的中世纪古墓——那是五十年代唯一一次看望姨母们时的记忆。
威廉是他父母的第三个健康成长的孩子,也是第一个出生在沃尔瑟姆斯托榆屋的孩子。威廉的父母结婚后,便在朗伯德街办公室的楼上安了家。在那个年代,有公司成员居住在公司所在大楼里的惯例。除此之外,他们在西德纳姆也有一间小屋,用来过节假日和周末。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查尔斯·斯坦利于1827年8月出生在朗伯德街,却只存活了四天。随后,两姐妹艾玛和亨丽埃塔分别于1829年和1833年出生。她们作为威廉·莫里斯童年时代的亲密伙伴,似乎催生了莫里斯未来对三人组近乎神秘的信仰:他总是倾向于凡事必要“三人行”。在威廉出生后,斯坦利生于1837年;伦德尔生于1839年;阿瑟生于1840年;伊莎贝拉生于1842年;埃德加生于1844年;艾丽斯生于1846年,直至1942年才在坦布里奇维尔斯离世。威廉的兄弟们都从事传统职业,伦德尔和阿瑟成为军官,斯坦利成为饲养泽西和根西奶牛的农场主,富裕且颇有绅士风度。在莫里斯一家的所有孩子中,只有伊莎贝拉有她哥哥的那种叛逆和热情,她后来成为八十年代英国圣公会女执事运动的领军人物。
莫里斯一家人的外形渐趋健壮,尽管从莫里斯父母早期的订婚照来看,两人显得都有些纤瘦沉静,他的母亲额上留着小鬈发。他们的孩子们后天则变得结实很多——似乎是要以健硕的体态,来匹配他们逐渐上升的社会地位。在照片上,他们站在那里,体态丰满,显得威风凛凛。与莫里斯兄弟相比,莫里斯的姐妹们有着明显的方形下巴。但威廉并没有这样的方形脸:在威廉早期的画像中,他的脸看起来几乎是心形的。不过,人们常常品评他的女儿珍妮和梅的面部轮廓较为硬朗。
莫里斯相信命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发沉浸于英雄传奇故事中,并开始崇奉一种北欧式的宿命,他称之为“天命”(weird)。“天命不可违”的信念吸引着莫里斯。“我命由天,尽管前行!”在莫里斯的最后一部北欧小说《奔腾的洪流》中,奥斯本这样呐喊着开启了英雄之旅。“定命”,同样也是《人间天堂》的主题——丹麦人奥吉丹还在摇篮里时,六仙女便为他定下今后的命运。而莫里斯自己的命运则是——出生在一个受维多利亚早期资产阶级价值观熏染的家庭:能干,贪婪,不加批判,无好奇心。莫里斯本人很勤奋,精力出奇地旺盛。在某些方面,他仍然具有资产阶级的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狭隘商业环境中长大的经历,也促进了他日后的行动。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以爱人般的激情拥抱社会主义事业。他批判中产阶级——意识到自己属于他们,所以本能地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
六十年代,在伦敦的一次晚宴上,威廉·莫里斯掀翻桌子,怒目圆睁,拳头紧握,吼道:“我是粗人,是粗人的儿子。”事实上,莫里斯的家族确实有一点粗犷气质。他的父系祖先都是威尔士人。祖父显然是莫里斯家族中第一个在姓氏中去掉威尔士语“某某之子”(“Ap”)的人。十八世纪晚期,他祖父从塞文河上游一个偏远山谷来到伍斯特,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摇身一变成了城市公民——据说,他被世人誉为正直和“非常虔诚”的人。他的妻子伊丽莎白,是诺丁汉一位退役海军外科医生的女儿。她身材高挑,举止端庄,在年事已高时成为埃塞克斯郡伍德福德府邸莫里斯大家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沃尔瑟姆斯托(1834—1848)
第二章 莫尔伯勒(1848—1852)
第三章 牛津大学(1853—1855)
第四章 法国北部(1855—1856)
第五章 红狮广场(1856—1859)
第六章 红屋(1859—1865)
第七章 女王广场(1865—1869)
第八章 巴特埃姆斯(1869—1870)
第九章 冰岛(1871)
第十章 凯尔姆斯科特庄园时期(1871—1875)
第十一章 利克(1875—1878)
第十二章 凯尔姆斯科特之家(1879—1881)
第十三章 默顿修道院(1881—1883)
第十四章 威斯敏斯特宫会议厅(1881—1884)
第十五章 法灵顿路(一)(1884—1887)
第十六章 法灵顿路(二)(1887—1890)
第十七章 哈默史密斯(一)(1890—1893)
第十八章 哈默史密斯(二)(1893—1896)
第十九章 挪威(1896)
第二十章 回到凯尔姆斯科特(1896年及之后)
章节注释说明
资料来源和参考说明
致谢
图片来源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