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欧洲现代文学的中国阐释/外国思想理论与学术的中国阐释丛书
0.00     定价 ¥ 1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46340
  • 作      者:
    编者:张政文//陈龙|责编:刘志兵|总主编:张政文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政文,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西方美学、比较文化学。代表性学术著作有《西方审美现代性的确立与转向》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观的哲学研究》《现代性思想之思:德国美学论稿》《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研究》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理论文章百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陈龙,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理事。从事哲学美学、比较文学与海外汉学研究,出版学术著作两部、编著两部、译著一部,在《哲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欧洲现代文学的中国阐释》在中国当代视野中审视欧洲现代文学,涵盖诗歌、戏剧与小说三大文体,坚持文本、文献与文化相统一,采用多维阐释方法,将还原性阐释、比较性阐释、反思性阐释与对话性阐释融为一体,借由特写镜头式的案例研究,还原欧洲现代文学的发生现场,梳理欧洲现代文学的西方研究进展与中国接受状况,比较中西学术研究的异同,反思既有研究范式,探寻新的研究进路。
展开
精彩书摘
  欧洲现代诗歌的中国阐释
  第一章 波德莱尔诗歌的中国阐释
  在欧洲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人。他对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作以全新的美学视角开启了现代性世界,并达至超越时空的境界。他在中国的接受史也构成了一个独特而复杂的文学现象。纵观波德莱尔自1915年进入中国以来的百余年历程,学界的研究热情始终不减,他不仅被翻译、被阐释,更被不同时期的中国诗人、翻译者、批评家、研究者赋予不同的文化意涵。每一个时代的阐释都深深烙有时代印记,每一种解读都映射出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文化需求。这种跨文化的阐释实践,既体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深刻对话,也反映出中国现当代文学自身的现代性追求。
  那么,波德莱尔在中国的形象经历了怎样的阐释重构?这种重构与其原初语境中的面貌有何异同?本章将从以下三个层面重新审视波德莱尔的中国阐释:首先,通过细致梳理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原其在原初语境中的真实面貌;其次,考察其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和接受图景,分析不同时期的阐释特点及其演变;最后,以诗人多多为个案,探讨波德莱尔的诗学资源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这一从还原到比较、从整体到个案的研究路径,旨在揭示波德莱尔的中国阐释既是一个跨文化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转化的实践。对这一过程的深入考察,或可提供一个典例,让我们进一步理解现代汉语诗歌如何在与西方现代诗学的对话中开拓自身的诗学空间。
  第一节 法国诗歌史中的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深刻影响了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进程。虽然波德莱尔的诗歌以独特美学视角展现现代性图景,触及超越时空境界,但生活于具体历史时期的他本人,与同时代的法国艺术家一样,有其精神传承的父辈、共同叛逆的同辈以及继承遗产的晚辈。这一谱系在法国诗歌史上形成了由雨果(1802年出生)、波德莱尔(1821年出生)及马拉美(1842年出生)所代表的三代诗人的演进序列。要准确定位波德莱尔在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理解其在诗学层面的继承和创新,需厘清他与浪漫主义、帕尔纳斯派及象征主义文学间的动态关系。这种关系的复杂性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波德莱尔本人与这些流派的互动关系,其二是这些流派本身的发展脉络。
  一 历史定位与诗学渊源:在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之间
  法国19世纪的诗学呈现出高度线性发展脉络,“浪漫主义”“帕尔纳斯派”与“象征主义”等术语虽偶有意义含混、沦为标签之虞,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关键的文学史事实:这些流派或运动都有其明确的参与者与时间跨度,在历史进程中也都清晰地标定了自身的缘起、高潮、衰落与消亡。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术语并非后代学者的追认式归纳,而是由运动参与者主动使用甚至自已创造出来的。例如,“浪漫主义”与“帕尔纳斯派”都是其参与者主动确立的称谓。马拉美虽然没有发明“象征主义”这一词汇,但他与魏尔伦(1844年出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了大量创新性的美学探索,为19世纪80年代象征主义宣言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法国文学史的框架内,这些术语绝非可以随意拼接的简单名词每一个术语背后都包含着完整的美学内涵与文学史发展脉络。要把握波德莱尔的历史地位,既不能废弃这些术语,又需将其置于相应历史语境中,勾勒其前因后果,并在这一过程中确定波德莱尔的位置,理清他与同时代及身后法国诗坛的复杂关系。
  ……
展开
目录
欧洲现代诗歌的中国阐释
第一章 波德莱尔诗歌的中国阐释 (3)
第一节 法国诗歌史中的波德莱尔 (4)
第二节 译介与阐释:波德莱尔的中国行旅 (15)
第三节 波德莱尔的中国转化:以多多为例 (30)
结语 (45)
第二章 里尔克诗歌的中国阐释 (47)
第一节 的《旗手》的传播与还原性阐释 (49)
第二节 《旗手》在中国的跨文化旅行 (62)
第三节 《旗手》的反思性阐释 (74)
结语 (80)
第三章 T.S.艾略特诗歌的中国阐释 (81)
第一节 T.S.艾略特“物”的哲学根基理论谱系的还原 (82)
第二节 “物”的跨文化旅行:中西方的阐释差异 (92)
第三节 “物”的诗学实践:弥合与超越 (101)
结语 (116)

欧洲现代戏剧的中国阐释
第四章 王尔德戏剧的中国阐释 (121)
第一节 “古典”与“现代”的跨越:西方世界中的王尔德戏剧 (122)
第二节 “为人生”与“为艺术”的论争:20世纪初中国对王尔德戏剧的引入 (133)
第三节 “复兴”与“创新”的交响:王尔德戏剧在中国当代 (140)
第四节 “琐碎”与“严肃”的戏谑:王尔德戏剧的再发掘 (150)
结语 (159)
第五章 汉德克戏剧的中国阐释 (161)
第一节 汉德克一披头士:戏剧界的声音革命 (162)
第二节 中国的接纳:在语言与媒介之间 (175)
第三节 文化上的漫游者 (185)
结语 (197)
第六章 萨拉·凯恩戏剧的中国阐释 (200)
第一节 凯恩在西方的“经典化”历程 (201)
第二节 凯恩在中国的“本土化”阐释 (212)
第三节 中国新时期戏剧“二度西潮”中的凯恩 (222)
第四节 “后直面戏剧”时代对凯恩影响的重思 (226)
结语 (233)

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中国阐释
第七章 狄更斯小说的中国阐释 (237)
第一节 经典的形成:狄更斯小说及欧洲的阐释 (238)
第二节 跨国的旅行:狄更斯小说在中国 (250)
第三节 狄更斯小说中的童话书写模式 (262)
结语 (276)
第八章 乔治·艾略特小说的中国阐释 (278)
第一节 英语世界的乔治·艾略特研究:从经典确立到多元阐释 (279)
第二节 汉语语境下的乔治·艾略特研究:从翻译到学术批评 (291)
第三节 一跨学科研究之思 (302)
结语 (309)
第九章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的中国阐释 (311)
第一节 托尔斯泰小说与虚构问题 (313)
第二节 狂澜未息:赞成与反对 (320)
第三节 孰真孰伪:生活与艺术之辩难 (339)
结语 (355)

欧洲现代主义小说的中国阐释

主要参考书目 (455)

后记 (45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