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三大毒舌绅士之首、《月亮与六便士》作者毛姆,辛辣通透文集中文版首编
★比王尔德更狠,比丘吉尔更不留情
★金句读到饱,"毒舌"刺到打激灵
★曾经口吃孤僻少年到全球销量最大作家,经历别人"三辈子",无以匹敌的"人间清醒"
★英伦三大毒舌绅士之首、《月亮与六便士》作者毛姆,辛辣通透文集中文版首编
毛姆,这位图书全球销量名列前茅、版税收入十几亿的文学富豪,年轻时曾是口吃的受气包,做过助产士、间谍、演员……底层摸爬滚打的经历,炼就了他洞悉人性的毒辣目光和一语道破本质的语言之力。
晚年功成身退的毛姆,放下"金牌小说家"的身份,自得其乐像修剪自家花园那般,一篇篇拣选自己的日记。他不再虚构角色,不再编造情节,而是以日常闲聊的心态和语言,直述心意。他心无所惧,不纠结过往,因此能毫不留情地撕开爱情的甜蜜伪装,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看透人生的无常与荒诞。当世人惧怕衰老,他却道出晚年生活的实质--换一种身份与世界相处,再不需要迎合任何人。
这位令英国首相丘吉尔也退避三舍的毒舌绅士,以标志性的尖锐与通透,展现令人莞尔的英式幽默,将一本正经的苦难哲学变为玩笑,将所有糟心事都化为快乐。
★金句读到饱,"毒舌"刺到打激灵,无以匹敌的通透与清醒
"苦难不会使人品格高尚",或是"找个舒服的姿势对付人生",字字珠玑,直抵人心最柔软处,却又带着一丝玩世不恭的犀利。这些"毒舌"金句,不留情面地揭示生活的真相,让你在被刺痛的同时,也如拨云见日般豁然开朗。他的冷静令人惊叹,他的犀利又带着一丝洞察世情的可爱,这正是他最值得珍藏的清醒语录集,让你在浮躁的世界里,找到一丝难得的清明。
★随书附赠
签名烫金版藏书票+明信片+精致书签,一套跨越时空的毛姆式文学纪念,献给每一个仍愿体面生活的人。
《心有繁星,抬头皆是皓月》是毛姆思想精华的集大成之作,精选其日记、笔记与回忆录中最犀利、最动人的篇章,全景呈现这位讽刺文学大师如何思考人生、信仰、爱情与存在本身。
他用作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清醒,解剖人性荒唐,也温柔注视世人的孤独;他质疑宗教、拆解美德、反讽"希望",却依然在混沌中写出通透与温情。
在这本书里,你会读到"没有答案的人生",但也会学会"如何优雅地接受无解";你会在每一个尖锐警句中听见灵魂的回响,也会在片段式的主题编排中获得自由阅读的深度共鸣。
友谊和爱情的老生常谈
友谊有两种。
第一种是动物性的吸引。你喜欢一个朋友,并非因为他多么聪明,或是才华横溢,而仅仅是他某种莫名的特质吸引着你。"这是我的朋友,因为我爱他,因为他就是我的朋友。"这种友谊完全不讲理性,甚至有些蛮横霸道,最可悲的是,你经常发现自己为一个毫无价值的人费神劳心。这种关系虽然与性欲无关,却和爱情一样盲目地开始,也一样轻率地终结。
第二种友谊则更具智识上的意味。你被朋友的聪明才智所吸引--他头脑里闪烁着新鲜而惊人的念头,见识过你所未知的生活,经历犹如小说般精彩。然而,再深的井也有底,当你耗尽了他的经历和知识,他就像一口干涸的井,任凭你再放下多少水桶,也捞不出任何东西。于是,这种友谊常以迅速燃烧,又迅速熄灭的方式收场。更糟糕的是,当你发现自己当初钦佩的竟是如此平庸的人时,你难免转而感到轻蔑,甚至厌恶。不过,若你不得不继续维持这段关系,那么保持距离,让对方有足够的时间去积攒新鲜谈资,倒也是个明智的办法。久而久之,你对他的失望也会逐渐褪去,宽容便取代了苛责。但如果你在朋友的知识底层发现了更加珍贵的东西,比如性格、敏锐的感受力,以及一颗永不停歇的灵魂,那么这段友谊也许能真正延续,甚至拥有与动物性吸引相似的愉悦。
当然,最理想的是两种友谊能融合于同一个人身上,但追求这样的完美无异于企图在月光下捕鱼,只适合做梦。一旦某一方是基于动物性吸引,而另一方是出于智识上的欣赏,这种友谊就会像一场不合时宜的婚姻一样,令人痛苦不堪。
年轻的时候,友谊就像一次次激动人心的冒险,结识新朋友便如同踏上一片未知的大陆。我记不清楚当初是什么促使我如此深思熟虑地反思友谊,也许不过是发现自己的倾慕落空,或发现原本崇拜的人竟不如自己想象中那般聪明而已。年轻人总容易把个别事件当作普遍规律。
至于哲学,我从未觉得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了不得的作用。它最大的贡献,无非是让我们能够把不得不做的事情,堂而皇之地说成是美德。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精神安慰,让我们在做自己根本不想做的事情时,显得格外心平气和,仿佛高尚到了极点。
爱情之事最妙的是节制。没有人能无休止地爱下去。如果爱情太过顺利,毫无阻碍,那么迎接你的必然是无可挽回的厌倦。最持久的爱情,莫过于从未得到满足的那一种。
我们今天所拥有的许多美德,毫无疑问要归功于基督教,但我们某些严重的缺点也是它带来的。自私本是人生存的天然动力,基督教却硬要将它视作罪恶,逼着人们去违背自己的天性,于是我们不得不变得虚伪。结果是,当我们出于本能行事时,心中充满罪恶感;看到别人这样做,心中又升腾起难以抑制的愤恨。倘若自私不被谴责,这世间恐怕也不会因此更糟;反而,每个人都会更加真实一些。
与人相处的黄金法则是,永远别向任何人索取超出他能力范围的东西,否则只会给自己和对方带来无穷麻烦。
我不相信有哪个人的人生真受其哲学支配;人们所谓的哲学,往往不过是自己欲望、本能与缺点的华丽辩护罢了。
你若贬低自己,人们便会迫不及待地夸奖你大度、大气、谦卑,可一旦他们真的信以为真,你就又会火冒三丈。
人类至少一半的烦恼,都源于执着地想用"是"或"否"来回答生活中的每个问题。然而生活的答案往往既不是纯粹的"是",也不是绝对的"否",每个答案都带有那么一丁点儿似是而非的暧昧。
人生的大多数灾难,都来自人们执意违背自己的直觉去做那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
所谓的"善",归根结底,不过是人类自恋本能的延伸。每个部落都倾向于把自身的习惯美化为道德,把自己的相貌定为审美标准--毕竟,人类的道德观,不过是自我欣赏的一种高级形式罢了。
伦理道德就像时尚的帽子款式,时代不同,流行的标准也会变化。今天被奉为圭臬的美德,到了下一代可能成了愚蠢的笑柄。所有道德规则,本质上不过是某一时期最符合主流利益的社会契约罢了。
道德,其实是社会用来操控个体的巧妙工具。它奖励那些有利于群体存续的品质,进而说服个人心甘情愿地服从集体利益。至于个体与群体的根本利益冲突--道德的高明之处,正在于让人对此毫无察觉。
人生的残酷之处在于,它不提供彩排,每一个错误都是现场直播。那些最关键的决定,往往在你最缺乏经验时做出,而你在这些错误中学到的东西,最终只能在毫无意义的地方派上用场。回首往昔,曾经犯下的种种荒唐之错,实在让人不寒而栗--居然能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消耗殆尽,而在最重要的抉择上彻底迷失方向。就这样,几年光阴不知不觉地被浪费个干干净净。
彩插导读
他活过了别人十辈子都无法活出的丰富人生
代前言
小孩有权说出世上最让人难堪的话
友谊和爱情的老生常谈
哲学的最大贡献,是把不得不做的事说成美德
人生与理想
生活的答案不是纯粹的是或否,而是似是而非
写作与生活
我是一个三流作家,就该将内脏暴露在人群中吗
我不信上帝,真高兴
每代人都认为掌握了真理,历史却悄悄一个个推翻
想开一点
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对付人生,心怀幽默感地躺好
苦难的真相
苦难不会使人品格高尚,只会让人更加自私和粗鄙
理解他人与自我
了解人要了解那人本身,而非去了解你的欲望和目的
艺术与享受
为艺术而艺术,好吧,为杜松子酒而杜松子酒
在印度修行的英国人
人类的痛苦,很大程度源于冗长而毫无意义的等待
美国错觉
社会阶级最忠实的仆人是财富
行动的力量
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
生命的意义
人生真正的信仰,不在神,在自我
人生已有哲学
我唯一能确定的事,是我对其他一切都无法确定
真的意义
并非所有真相都适宜说出
美的内涵
略带缺憾的作品更能激发想象,完美反而令人沉闷
善的本质
善,是对残酷人生的幽默反驳
与年轻人相处
老年人最好谨言慎行,否则容易令人反感
老年的自由
衰老的补偿,就是不必再做任何不愿意做的事
结语
最后,等我知道答案时,已经没人再问那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