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现代女权思想的奠基之作,女性主义核心读本
·意识流巨匠、英语随笔大师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平权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
·特别添加《一间自己的房间》诞生始末
·青年女性译者优选译本,贴近当代语感
·国际插画家德罗尔·科恩独特封面设计,经典重生
★现代女权思想的奠基之作
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深刻揭示了女性在文化与社会中遭受的结构性压迫,奠定了现代女权主义的思想基石,是近百年女性主义思想运动的核心读本。她百年前在书中提出的"女性要有钱,要有自己的房间"的女性平权要求,如今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
★英语随笔大师伍尔夫代表作
伍尔夫不仅是现代派意识流小说巨匠,与乔伊斯、普鲁斯特齐名,更被称为最后的英语随笔大师,《一间自己的房间》正是她的随笔代表作。其敏锐的思想、犀利、简洁而又细腻的文风,使之称为超越时代的永恒经典。
★青年女性译者优选译本,贴近当代语感
本书译者丁丽阳是从近二十位年轻译者中评选出来的佼佼者。译文既保持有伍尔夫的风格神韵,又是地道的当代中国日常语言,时有精妙的神来之笔。
★彩插导读:《一间自己的房间》的诞生之路
文前彩插特别添加《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创作背景与演讲实录,呈现其由演讲稿转化为经典著作的全过程。带你走进1928年剑桥大学女子学院的讲台与布卢姆茨伯里派这个思想最先的进团体,见证伍尔夫如何构筑这部跨时代的文学宣言。
★国际插画家德罗尔·科恩独特封面,经典重生
本书封面由国际插画家德罗尔·科恩(DrorCohen)设计,其作品曾登上《纽约客》《卫报》等国际刊物。此次以视觉语言重新诠释伍尔夫经典,既保留文学的深度,又赋予其现代的美学张力。她用质朴明媚的水粉笔触,瞬间定格那间"自己的房间",在跃动的线条与晕染的色彩中,将伍尔夫的独立宣言化作鲜活的视觉诗篇。
内容简介1928年10月,伍尔夫以"女性与小说"为题,在剑桥大学的两个女子学院做了两次演讲。1929年,她将演讲内容整合成《女性与小说》一文发表,后来又将其修改和扩充,最终写出了传世名作《一间自己的房间》。
本书讲述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面对的共同命运以及女性贫困对其创作的影响等问题;提出女性要认清自身的境遇,积极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独立思考,自由生活,发挥出女性的最大优势,成就自我。文章风趣且犀利,充满想象力,处处闪烁着女性智慧的光芒。
精彩试读Chapter1
"女性与小说"总会挑起人们各式各样的先入之见与激烈情感,而我需要就此话题得出一些结论……女性如果要写小说,有两项基本条件:有钱,有自己的房间。"
也许你会问,我们请你来谈一谈女性与小说,这跟"自己拥有一间房间"有什么关系呢?请让我为各位解释。收到这一主题的演讲邀请后,我在一条河边坐下,开始思考这两个词意味着什么。也许,我只需要简单讲讲范妮·伯尼,再多说几句简·奥斯丁;向勃朗特三姐妹致敬一番,介绍介绍她们的故居--冰天雪地中的霍沃斯牧师寓所;尽量说几句关于米特福德小姐的俏皮话;充满敬意地提及乔治·艾略特一些作品的典故;最后再讲一两句盖斯凯尔夫人,这演讲就算完成了。但我再仔细一想,"女性与小说"的意涵远非如此简单。这议题或许有好几层意思,可能是探讨女性的特质,也可能涉及女性的书写,还有可能涉及描绘女性的小说,甚至可能意味着,三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而你们希望听到我从这一角度出发的思考。最后这一思路似乎是最有意思的,但我更深入地想了想,很快发现了以它作为演讲内容的致命缺点:我永远得不出结论。我知道,讲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用一个钟头的演讲给你们一句绝对真理,让你们能在笔记本上写下来,一辈子供在壁炉台上。但我永远也做不到这一点。我所能做的是,就一个小问题向你们分享我的观点,即女性如果要写小说,有两项基本条件:有钱,有自己的房间。如你们所见,这并没有解答女性本质与小说本质这类重大问题。这两个问题对我而言依然悬而未决,因此我避免对它们下定论,毕竟这是一种责任。作为弥补,我将尽我所能告诉你们,我是如何得出了金钱与房间的观点的,并且毫无保留地阐述我的思考过程。也许随着我向大家袒露结论背后的想法与偏见,你们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些影响了女性,另一些则影响了小说。
无论如何,我们无法指望人们能开诚布公地讨论存在极大争议的话题,性别问题就是这样。我们只能表达自己观点背后的理由,请听众从我们这些片面、先入为主、充满私人偏好的考量当中抽丝剥茧,自行得出结论。在这种时候,虚构故事可能比事实陈述包括了更多的真相。因此,我打算运用身为小说家所享有的创作自由和特权,跟你们说说我来这里之前的两天经历的事情--你们交给我的任务实在堪称重担,我对着这一题目苦思冥想,连日常生活也围绕着它打转。不消说,我讲的这一故事全属虚构,"牛桥"是个编出来的学校,"费恩汉姆学院"也是。而"我"不是第一人称,只是故事主人公的代称,这样方便一些。
在我接下来讲述的这些编造的故事里,或许也夹杂了一部分真理,请你们自行拣出这些真理,决定当中是不是有值得你们保留的部分。倘若没有,你们完全可以把我说的这些东西全部抛诸脑后。
一两个星期以前,我(你也可以管"我"叫玛丽·贝顿、玛丽·塞顿、玛丽·卡迈克尔或者别的什么,随你喜欢,都不要紧)在十月晴朗的天空下坐在河岸上沉思了许久。"女性与小说"总会挑起人们各式各样的先入之见与激烈情感,而我需要就此话题得出一些结论,千思万绪如镣铐般束缚着我。我身旁,一丛丛金色和绯红色灌木在阳光下闪耀着烈焰灼烧般的光辉。举目望向对岸,柳树们长发披散、低泣不止,仿佛要哭到时间尽头。河面倒映着天空、桥梁与燃烧的树影。有学生划着船经过这里,船桨刚划开倒影,水面就迅速愈合了--看上去根本不曾变化,就像从没有人打扰过它的平静。这地方很适合在遐思中消耗整天的光阴。我的思维(这是我对它言过其实的美称)向水中抛出了一根线,它摇曳于水草和倒影之间,过了一分钟又一分钟,在水里浮浮沉沉,直到--你知道的,那种来自水下的轻微拉扯--一个念头蓦然成形,出现在线尾。我接下来要做的是,凝神屏息将线收回,低心下意地将它拉出水面,唯恐一个疏忽就与它失之交臂。念头被拉上岸,就那么被摆在岸边的草地上。唉,它看起来实在太不起眼、太微不足道了,要是经验老到的渔民钓上这种小鱼儿,二话不说就会放回水里,有朝一日它长得更为肥美,才值得一烹,成为餐桌上的佳肴。此刻我还不想用这一念头扰乱你们的心神。但如果各位细心探察,也许能在我后面的讲述中寻到它的踪迹。
不过它就算渺小如斯,也依然具备和它同类一样的神秘特质--把它放回头脑中,就会变得至关重要、令人激动;它在脑海里往返穿梭、忽升忽降、神出鬼没,激起汹涌澎湃的思潮,使我无法继续老实坐在原地。
于是我发现自己正在匆匆行走,脚下是一片草坪。突然,有个男人出现,挡住了我的去路,还比画着在说什么。一开始我并没有反应过来,谁能想到这个穿着晨礼服外套配晚装衬衫、打扮古怪的人是在对我说话呢?这人脸上惊怒交加。最终,我靠直觉而不是理性意识到发生了什么,顷刻间,一串想法涌上心头:他是仪仗官,而我是个女人。这里是草坪,旁边才是铺满石子的小路。只有院士和学者才有资格踩着草坪走路,我该走的是那条碎石小道。直到我重新走到碎石路上,仪仗官才把手放了下来,面色恢复如常。虽然草地比碎石路好走些,但对我来说这倒没造成多大的伤害。我唯一能指控院士和学者大人们的是,就为了保护这片铺了三百年的古老草坪,害我弄丢了我的小鱼,它趁这个时候溜得无影无踪了。
我忘了这是怎样的一条鱼儿,能促使我如此胆大妄为地擅闯草坪重地。那时我内心感受到一阵平静与祥和,宛如一片从天堂飘下的云彩。要说这种心境的栖身之所,势必只能是十月那宜人的清晨时分,这牛桥大学的庭院了。我循着古老的走廊穿行在学校的建筑群中,俗世烦扰似乎都被抚平,我的躯体就像待在隔绝了一切外界声音的奇妙玻璃容器里,心灵也摆脱了现实世界的干扰(除非我又踩上了草坪),自如地沉浸在契合于此时此刻的冥思之中。许是机缘巧合,我记起曾经读过的几篇文章里的只言片语,记叙着长假重游牛桥的经历。这让查尔斯·兰姆出现在我的脑海--萨克雷曾把兰姆写给他的信紧紧贴在前额上,口呼"圣人查尔斯"。兰姆无疑是全世界死掉的人(这是我第一时间想到的词,我不加修饰地呈现给你们)里最让我感到可亲可敬的一位。我真想能有机会亲口问问他:告诉我,你到底是怎么写出那些散文的?在我心目中,兰姆的散文成就甚至胜过文笔圆熟的马克斯·比尔博姆,他笔下满是天马行空的狂野想象,字里行间才华横溢,如同灿烂的闪电划破夜空。也正因为此,这些作品未臻完美却闪耀着诗性光辉。兰姆大约一个世纪前可能到访过牛桥大学,他确实写了篇随笔--我忘了具体名字--说他在这里读到了弥尔顿诗作手稿,我觉得那多半是《利西达斯》(Lycidas)。兰姆曾写过,一想到《利西达斯》可能并非浑然天成,就让他心惊肉跳,他甚至觉得,连弥尔顿本人修改任何一个词,都算亵渎神作。这让我不禁在脑中极力回想《利西达斯》的内容,琢磨着弥尔顿可能改了哪儿,又是为什么改的,一时间乐在其中。接着我倏然想起,兰姆读过的手稿就在这里的图书馆,离我不过几百码路。我应当能循着他当年的脚步穿过校园的四方庭院,到那座举世闻名的图书馆去看看这馆藏的稀世珍宝。
我立刻动身,在路上还突然想到,那图书馆里还保存着萨克雷《亨利·艾斯芒德的历史》(TheHistoryofHenryEsmond)的手稿,文学评论家们一般认为这部小说是萨克雷作家生涯中最完美的杰作,但在我记忆中,这本书的语言模仿了18世纪矫揉造作的风格,读起来实在让人受罪。除非萨克雷是自然而然地写出了上个世纪文风的作品--如果可以看看手稿,就能搞清楚这种改变的目的是突出形式,还是彰显意义。不过,这样我就得先明确"形式"和"意义"的定义,这是个问题--还没想完,我就已经站在图书馆大门口了。我一定是打开了门,因为马上就有位大概算是"守护天使"的先生从天而降,不过他没有白色羽翼,而是身穿飘逸的黑长袍。这位年长的绅士尽量亲切有礼地表达着他的轻慢,他压低声音,语带歉意地对我说,只有由学院研究员陪同或手持介绍信的女士才被允许进入图书馆。他摆摆手请我离开。
一个女人的咒骂对一座著名图书馆来说完全无关痛痒。它庄严神圣、从容自若,将持有的一切珍宝紧紧地抱在怀里,神气十足地沉睡着。我个人觉得,就让它永远沉睡下去吧。我愤愤走下台阶,同时发誓,绝不会主动唤起这番回忆,也绝不会再来这儿请求盛情款待。距离午餐还有一个小时,该怎么消磨这些时间呢?是去草地上漫步一阵儿,还是到河边闲坐片刻?的确,此刻秋高气爽,是个讨人欢喜的上午,树叶已经染上红色,缓缓飘落满地,两个去处应该都颇为惬意。但此时,一阵乐声传进了我的耳朵,像是正在举行某种仪式或庆典。我经过礼拜堂大门,管风琴华丽磅礴的乐音如泣如诉。宗教哀歌在一片肃穆之中,听起来更像是对悲伤的回忆而非悲伤本身,就连古老管风琴的悲鸣似乎也充满了平静。可是,即使我有权踏进这里,也不愿意进去了。毕竟这回拦住我的可能是教堂司事,要求我出示领洗证明书或学监的介绍信。这些宏伟宗教建筑的外观往往也美轮美奂,与内部不相上下。此外,礼拜堂门口人来人往,会众们扎堆成群、进进出出,忙得宛如蜂巢口的蜜蜂,光看看这番景象也足够有趣了。许多人都穿着学位服。有些人肩上的兜帽带有毛皮,有些人则坐着轮椅。还有些人尽管尚属中年,看起来却疲惫不堪,压力造就了他们的奇形怪状,让人不禁想起水族馆里在沙子上艰难爬行的大螃蟹和小龙虾。我倚在墙边看着他们。这所大学当真是个庇护所,保存着这么多稀有的人类品种。要是把他们扔到河岸街的人行道上自生自灭,估计他们很快就会不知所终吧。上了年纪的学监与导师们的陈年旧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但我还没来得及鼓起勇气吹声口哨--据说老教授听见口哨声就会脱缰飞奔--可敬的会众们就已经尽数进了屋。
目录目录
彩插导读《一间自己的房间》诞生之路
Chapter1
"女性与小说"总会挑起人们各式各样的先入之见与激烈情感,而我需要就此话题得出一些结论……女性如果要写小说,有两项基本条件:有钱,有自己的房间。
Chapter2
如果女性不居于劣势,就显不出男性的伟大。一定程度上,这解释了为何男性总是需要女性,也解释了为何男性被女性批评时会如此坐立不安。
Chapter3
她们承受着无数斥责、侮辱、训诫与规劝。各种成见与论断的抗争和反驳弄得她们神经紧绷、心力交瘁。我们再次触及那个极其有趣却令人费解的男性情结,它强烈影响着女性的运动。
Chapter4
散落在伦敦二手书店里那些出自女性之手的小说,就像果园里布满坑疤的小苹果,正是核心的瑕疵导致了它们的腐烂。她为了迎合别人的意见而扭曲了自己的价值观,但在那种环境下,想要始终坚持内心,不被左右,实在难上加难。
Chapter5
握紧你手中的火把。你的首要任务,是照亮自己的灵魂,审视它的深刻与浅薄、虚荣与慷慨,明白你相貌的出众或平庸对自己有何意义。同时,你要弄清自己与这变幻莫测、旋转不息的世界之间的关系。
Chapter6
因此,我请你们去挣钱、去争取自己的房间,实际上就是要求你们活在现实之中。无论我们能不能将它妥善表达,我们都要活得饱满而蓬勃。
名家推荐她用一只手挡住命运的袭击,另一只手匆匆在纸上记下自己的东西。
--表现主义文学先驱弗兰茨·卡夫卡
让我着迷的是,弗吉尼亚竟可以同时拥有异常强大的智力与极度脆弱的情感。在我看来,正是这种矛盾的奇妙结合使她如此与众不同。
--著名女演员妮可·基德曼
她(伍尔夫)的著作倡导女性文学在经济和艺术上的独立性,女性写作的差异性和记录一般女性生活的必要性。
--中国社会学家李银河
它(《一间自己的房间》)刺痛我,使我流泪,不停颤抖。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以至于我想要尽可能地读得慢些,再慢些。
--美国小说家保罗·奥斯特
她是伦敦文学生活的中心。
--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T.S.艾略特
媒体评论阅读伍尔夫会改变甚至拯救你的生活。
--《弗吉尼亚·伍尔夫:剑桥文学名家研习系列》
她清楚,整个文学史都布满了男性。在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几近结束时,女性决意要进入男性社会,尖端永远是男性,伍尔夫觉得不对:"若是女人像男人一般写作,像男人那样生活,连看上去也像男人,这真是太可惜了。"
--《澎湃新闻》
弗吉尼亚·伍尔夫完成了大量工作,她以崭新的方式带来尖锐的愉悦,她将英语语言之光再度向黑暗推进了一步。这些,都是事实。
--《大西洋月刊》
去她生命中过往寻找某些瞬间或迹象,将最终的行为--死亡--视为她人生的全部主题,是对伍尔夫的不公。
--《BBC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