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偏差(证券犯罪的辩护逻辑与规范缝隙)
0.00     定价 ¥ 11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4405177
  • 作      者:
    作者:周致力|责编:张颖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以“信息—交易”二元分析框架为核心,从投资者视角出发,重新解构证券犯罪的法治侵害实质,强调证券市场的核心功能是宏观金融支持,而证券犯罪的本质是对信息与交易要素的非法利用。全书共七章、42小节,导论部分提出“信息—交易”二元分析框架,将证券犯罪定义为行为人对信息要素(主体性、价值性、真实性等)和交易要素(流变性、时间性、欺骗性)的非法利用,并指出当前法律规范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监管者视角”与“投资者视角”的差异。后续章节分别深入探讨了信息要素的多元维度、交易要素的动态特征、证券犯罪的法律适用争议,以及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具体犯罪类型的辩护逻辑与规范缝隙。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本土化的证券犯罪解释体系,强调从中国证券市场实际出发,结合历时性分析,避免机械移植域外理论。同时,作者主张证券犯罪治理应从打击转向综合治理,注重修复市场功能,平衡刑法谦抑性与金融创新需求。附录部分还探讨了金融诈骗罪等延伸问题,为实务工作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
目录
导论 证券犯罪的理论重构与实践治理——基于“信息—交易”二元分析框架的探索
一、概述
二、证券犯罪的缝隙:理论、实践与法条
(一)证券犯罪的差异性
(二)证券犯罪的理论争鸣
(三)司法实践的差异化认定
三、“信息—交易”二元分析框架的构建与应用
(一)框架内涵与逻辑功能
(二)法律适用的争议聚焦
(三)辩护逻辑与司法实践
四、证券犯罪视域中的“信息”与“交易”要素
(一)信息要素的多维解构
(二)信息要素的类型表达
(三)交易要素的动态评价
五、重新理解证券犯罪
(一)投资者视角下的法益重构
(二)证券犯罪治理的转型
(三)证券犯罪治理的体系化重构
第一章 “信息—交易”要素内涵的深化与拓展——基于证券犯罪法律规制的动态视角
一、信息要素的多元维度与动态规制
(一)主体性:权利边界与责任分层
(二)价值性:从主观判断到客观量化
(三)利用性:行为认定与推定规则
(四)真实性:虚假信息的类型化规制
(五)具体性:从模糊性到精准化的治理转型
(六)程度性:动态生命周期与司法认定
二、交易要素的演化特征与法律应对
(一)流变性:金融创新与监管博弈
(二)时间性:时序解构与因果证明
(三)欺骗性:从信息欺诈到行为欺诈
三、“信息—交易”要素互动:机制重构与制度回应
(一)互动模式:双向映射与风险叠加
(二)制度回应:动态治理体系的构建
(三)理论突破:证券刑法范式的数字化转型
(四)国际合作:跨境协同与标准统一
第二章 证券犯罪的法律规范逻辑厘清
一、市场操纵犯罪
(一)历史沿革与规范变迁
(二)信息型操纵与交易型操纵
(三)实控账户认定问题
(四)交易量计算方法争议
(五)预设交易计划
(六)审计报告问题
(七)涉案财物处置问题
二、内幕交易犯罪
(一)主体认定问题
(二)重大性要件的判断标准
(三)多层传递的刑事可罚性问题
(四)违法所得计算问题
(五)审计报告问题
(六)刑事政策问题
三、虚假陈述犯罪
(一)虚假陈述的基本分析
(二)跨事项累计计算问题
(三)重大性的差异性内涵
(四)主观过错的举证困境与推定规则
(五)信息披露的类型化拆分理解
第三章 信息风险的分配问题——以“持股比例”型内幕信息的认定规则为例
一、持股比例型内幕信息的认定路径:重大事件的判断逻辑
二、持股比例型内幕信息的体系性理解:静态标准与动态标准
(一)规范内容同时包含静态标准与动态标准
(二)适用静态标准认定持股比例型内幕信息的规范依据
(三)《证券法》的修改逻辑印证了适用静态标准的合理性
三、持股比例型内幕信息的认定逻辑:基于信息错误风险分配的规则考量
(一)信息类型及其区分性规范保护
(二)时点式内幕信息与静态标准的逻辑统一
(三)信息错误风险分配的规则与逻辑
四、余论:实现证券市场金融资金支持的功能
第四章 信息的具体性问题——以“业绩预增”型内幕信息的实质性判断与认定为例
一、内幕信息的二分类型:财务信息与经营信息的差异逻辑
二、重新理解证券市场语境中的“内幕信息”
三、内幕信息的“具体性”特征表达与内涵界定
四、“具体性”特征对未公开性与重大性的实质影响
(一)未公开性的消解:投资者视角的穿透分析
(二)重大性的弱化:面向未来的投资逻辑
(三)“具体性”对“重大性”判断的再影响
(四)内幕信息重大性与未公开性的互动影响
五、信息价值判断权与信息错误分配机制
(一)“业绩预增”未被直接规定为内幕信息
(二)信息价值判断权与信息错误分配机制
六、构建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内幕信息实质判断规则
(一)内幕信息不同审查要求和标准的逻辑分析
(二)投资者视角的正当性分析
(三)面向未来的投资决策与定价机制
第五章 交易的流变性问题——以债券交易背景下“单位财物”的理解为例
一、金融交易特性对传统刑法概念的解构
二、财物归属的确定性问题: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一)传统认定逻辑的局限性
(二)动态归属的司法实践困境
三、财物归属的合法性问题之一——获取财物的合法性
四、财物归属的合法性问题之二——支付财物的合法性
五、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反思:刑法谦抑性与金融创新的平衡
第六章 交易的时间性问题——以连续交易型操纵中“时间性”要素的分析为例
一、规范缝隙:“交易日”与“持仓量”要件的适用冲突与解释路径
二、危害性实质:时间性要素与市场欺诈理论的耦合
(一)要件逻辑组合情形
(二)优势滥用的持续性要求
三、三重时间性形态:交易行为的时序逻辑与规范评价
四、规范填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