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侨华人的兴起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中国与外国,中华民族与海外民族的联系与交往,可谓自古而起。据史籍记载,自秦汉至隋朝,中国即通过陆路与中西亚、南亚的国家发生密切联系,通过海路与日本、东南亚直至印度洋沿岸国家产生交往,古代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唐代以前,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频繁交往为华侨出国创造了前提条件,而唐宋时期航海技术的进步和海外市场的扩大,则直接导致了一批中国商人侨居海外,由行商变为住商。至明代,南洋各地已经广泛分布有中国侨民,南洋的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甚至出现了中国人自己的村落。
自明中叶至鸦片战争近三百年间,中国人移居海外人数迅速增加,除早期的经商者外,到海外寻求生活出路的劳动人民尤其是沿海地区贫苦农民的比重大为增加。这一时期,南洋成为华侨出国的主要目的地,如爪哇的巴达维亚、万丹(下港),马来半岛的森美兰、彭亨、槟榔屿,暹罗(今泰国)的北大年、大成、宋卡、麟廊,越南的河仙、会安、堤岸,吕宋(今菲律宾)的马尼拉等地。这一时期,在华人集中的区域,华侨社团和华侨领袖随之产生,华人迁居形成了一定规模。
如前所述,尽管中国人移居海外的历史上溯超过千年,但华人大规模移居海外,即当代意义上的“华侨华人”,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才逐渐成型的。有学者粗略估算,自鸦片战争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余年间,出国谋生的中国人数量至少有1500万,中国沿海省份以及边境地区的穷苦人民,以空前的规模侨居到世界各地,从而奠定了当代华侨华人的基础和规模,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华侨文化。
(一)近现代以来的华侨出国潮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蚕食下一步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封建剥削早已使得各地农民陷入贫困境地,而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侵略的步伐深入,又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大量失地破产的农民背井离乡,成为到处流离迁徙的“流民”,其中相当一部分,特别是沿海各省的失业半失业劳动人民被迫到海外谋生。当时,西方殖民者正在加紧开发他们在东南亚、美洲、非洲等地的殖民地。东南亚的锡矿开采、橡胶园开辟,各殖民地的烟草种植、香料栽培以及城市、码头、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而这些中国失业半失业的劳动人民,则正好成为外国殖民主义者眼中理想的廉价劳动力。
除经济原因外,政治上对中国人远赴海外的限制解除,亦是华侨华人形成的重要原因。清王朝曾坚持海禁上百年,但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灭。与之相连的则是中外沟通的渠道开始逐渐扩大,华侨大规模出国的客观限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解除的。
1866年,英国、法国与清政府签订招工章程条约,允许英、法籍人士在中国招募劳工。1868年,清政府在同美国签订的条约中明确规定:“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民人前往各国,或愿常住人籍,或随时往来,总听其自便,不得禁阻。”这名义上是双边的出入境自由和长期居住条例,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则为美国单方面从中国掠夺劳动力提供了合法依据。上述原因的叠加,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近代中国人出国的高潮。
P2-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