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回眸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3531502
  • 作      者:
    杨格
  • 出 版 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杨格,女,1963年6月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彝族。原上海市政协新闻传播中心主任记者,《中国怡居》杂志主笔。出版有《不恨水流西》《生命的眼光——少数民族作者的散文诉说》《锦秋人生》《融入的路上》《回望故里》《肖像》,主编有《一样的家园一一从台湾到上海静安》《水魅》《心灵长谈》。
展开
内容介绍
  《回眸》所采访的人物中,既有文化艺术界的名家,也有在某个领域内卓有成就的人士。作者以朴实、轻松的笔调,写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成就、人生的故事以及故事后面的时代。
展开
精彩书摘
  散文化写法
  无形,又翻越一座山一一王小慧纳米艺术摄影展观感
  逾越自己,需要厚重的沉淀和积累,还有灵感。王小慧以“无形”命名她的纳米艺术摄影作品,内敛、不张扬中,她又翻越了一座山——无形的纳米世界,在她的独到视觉中变得斑斓无限。
  纳米,王小慧一直陌生。至今不会用电脑,手机也只会最简单功能的她,可谓科盲。就是这样一个科盲,两年前与同济大学纳米学院院长时东陆教授交流,费劲地听时东陆教授阐述纳米的概念,被时东陆教授引领,走进苏州纳米基地,这是全世界第二大的纳米基地,第一在美国。王小慧在几位科研人员的帮助下,看高倍光电显微镜头下的微观世界。她对纳米艺术有了直观的感受,明白为何科学家称纳米艺术为“看不见的”艺术,这是电子非物质艺术的新形式。纳米尺度是十亿分之一米的尺度,只有在高倍光电显微镜里方能看到,普通人的肉眼是看不见的。已经习惯了每日在高倍光电显微镜下看各种化验物品的科研人员,没有觉得他们看到了令人惊讶的镜头。可王小慧,她突然从这些无形的画面中有了创作的冲动,喷发的灵感以及对艺术深厚的积淀,让她感到自己正面临一个奇特的瞬间。她把发丝、指甲、胶带、蛋壳、化纤、莲蓬干等放在高倍镜下,摁下它们独特的形态,忘我地拍摄到凌晨三点。
  两年中,王小慧没有对外界披露她的纳米摄影作品,只有她身边的工作人员和苏州纳米基地的科研人员看到这些作品,他们共同的反应是一一震惊。她的媒体负责人俏然以为是她画的,当得知是用纳米高倍光电显微镜拍摄的,而且还是生活中平常的东西,感慨“美呆了”。帮助她操盘的几位科研人员更是惊讶得无言以对。有趣的是,当王小慧请他们再补拍几样东西,他们却怎么也拍不出王小慧需要的画面。
  这就是艺术家与科研人员的不同:他们看到的只是常规的图纸,而王小慧拍摄出来的却是作品。当然,王小慧对画面进行了后期处理,比如添加颜色。至于雪藏两年,王小慧的解释是:等到成熟的时候再拿出来。成熟的过程,即指王小慧把它们挂在书房或卧室,几个月、一年甚至两年,自己看看是不是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如果自己都不被触动,没有联想,那就很难震撼观众。“许多艺术大师的作品可以流芳百世,就是他们的作品在成熟中蕴含无穷魅力,所以,永不过时”。
  两年过去了,王小慧终于让“无形”亮相。对王小慧来讲,这次跨界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探索,是一次艺术与科学的碰撞。19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有句名言:“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王小慧带给观众的正是艺术与科学重逢的视觉盛宴。
  7月3日,我站在玛祖铭立集团旗舰店里观赏王小慧的纳米摄影作品。正如王小慧所说,抽象作品的特点,就是每个观众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从请柬到展览之地,其选用的是胶带拍摄出来的画面一一如地震后裂开的山峦,令我联想到被火山爆发后泥石流淹没的庞贝古城,那个瞬间地动山摇。但王小慧的一位朋友执拗地认为像日本的富士山,他延伸联想的是富士山樱花盛开的浪漫。我们的观感差异如此巨大,颇为有趣。
  ……
展开
目录
序 7

散文化写法
无形,又翻越一座山一一王小慧纳米艺术摄影展观感 13
白先勇先生说:十年辛苦不寻常 19
魏松:不倦的歌者 21
魏海敏:求新、个性,“成了这样” 27
今波:跟随心灵的声音 35
唐文华:穿越文化命脉 41
吕其明:《红旗颂》创作者 48
梁明玉:用灵魂的汗水浸润人生 57
陈楠:徜徉在创意挥发的灵感中 63
俞中保:关注平凡 68
李焯麟:香港“小土豆” 74
走近王安安 79
汤兆基:60年后,画兰斐然 85

访谈式写法
王生南:金碧山水画的探索者 93
吴新伯:评话表演的佼佼者 101
厉震林:艺术的挚爱者 105
黄娟:评弹艺术的坚守者 110
蔡卫强:诚信经商 115
吴悦:人工智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23
张乙涛:元祖的发展策略、亲子教育和文化内涵 128
甫跃辉:从《嚼铁屑》走向广阔之地 137

口述式写法
粤菜探寻者 147
让三千年前的帛画在新时代复兴 154
一个中国服装设计师的梦想 160
木版水印的魅力 169

故事性写法
张静娴:昆曲薪传人 179
俞丽拿:与小提琴终身为伴 189
余靖:匹萨小子 198
周德文:缘在温州 203
黄树义:行医,积一生德 212
唐成:做一个包装专家 217
屠杰:紫檀雕刻传人 221
乔旸:古书画家之续命侠者 228
蔡一平:诚信致胜 237
蓝翔:千筷百笼花甲翁 242
王双宽:自成一格的画家 248
杨巍:在肛肠疑难病前敢说“不怕”的人 254
解嵛:活出自己 261
当代鲁班乐胜利一一打造上海文化地标 269
周长兴:微雕多宝格大师 277
林华:一个隐秘的商人藏家 283
臧忠旺的爱情果 288
李巍:华丽音色的男高音歌唱家 292
郑辛遥:“快餐”慢烧 298
黎鲁:追寻艺术的一生 303
赵宝培:收藏非洲艺术品的中国第一人 311
季萍萍:足尖上的世界 319
张弛:70米水墨长卷《海上揽胜》永被收藏 326
张田浩:打造“三分”品牌 333
蒋国兴:草根泥人 338
刘一闻:一生与篆刻、书法、绘画结缘 344
钱雯澜:舍得 352
颜梅华:一生求艺 356
邢伟英:老宅情结 364
蔡大雄:融环境设计和绘画于一体 373
赵文龙:荟珍屋主 378
盛菊花:用水母的精华造福人类 384
林卫平:游于艺术 390
周晨:一个漫长的寓言者 397
吕其明:真诚的艺术家 408
过传忠:声音人生 415
郑兰美:在画的世界里拥有一份独特 424
董蕾:以画为生 432
蒋云仲:用油画展示中国历史 440
许金典:老香斋爱心食品的传承人 448
王南溟:让艺术走进社区 45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