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化写法
无形,又翻越一座山一一王小慧纳米艺术摄影展观感
逾越自己,需要厚重的沉淀和积累,还有灵感。王小慧以“无形”命名她的纳米艺术摄影作品,内敛、不张扬中,她又翻越了一座山——无形的纳米世界,在她的独到视觉中变得斑斓无限。
纳米,王小慧一直陌生。至今不会用电脑,手机也只会最简单功能的她,可谓科盲。就是这样一个科盲,两年前与同济大学纳米学院院长时东陆教授交流,费劲地听时东陆教授阐述纳米的概念,被时东陆教授引领,走进苏州纳米基地,这是全世界第二大的纳米基地,第一在美国。王小慧在几位科研人员的帮助下,看高倍光电显微镜头下的微观世界。她对纳米艺术有了直观的感受,明白为何科学家称纳米艺术为“看不见的”艺术,这是电子非物质艺术的新形式。纳米尺度是十亿分之一米的尺度,只有在高倍光电显微镜里方能看到,普通人的肉眼是看不见的。已经习惯了每日在高倍光电显微镜下看各种化验物品的科研人员,没有觉得他们看到了令人惊讶的镜头。可王小慧,她突然从这些无形的画面中有了创作的冲动,喷发的灵感以及对艺术深厚的积淀,让她感到自己正面临一个奇特的瞬间。她把发丝、指甲、胶带、蛋壳、化纤、莲蓬干等放在高倍镜下,摁下它们独特的形态,忘我地拍摄到凌晨三点。
两年中,王小慧没有对外界披露她的纳米摄影作品,只有她身边的工作人员和苏州纳米基地的科研人员看到这些作品,他们共同的反应是一一震惊。她的媒体负责人俏然以为是她画的,当得知是用纳米高倍光电显微镜拍摄的,而且还是生活中平常的东西,感慨“美呆了”。帮助她操盘的几位科研人员更是惊讶得无言以对。有趣的是,当王小慧请他们再补拍几样东西,他们却怎么也拍不出王小慧需要的画面。
这就是艺术家与科研人员的不同:他们看到的只是常规的图纸,而王小慧拍摄出来的却是作品。当然,王小慧对画面进行了后期处理,比如添加颜色。至于雪藏两年,王小慧的解释是:等到成熟的时候再拿出来。成熟的过程,即指王小慧把它们挂在书房或卧室,几个月、一年甚至两年,自己看看是不是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如果自己都不被触动,没有联想,那就很难震撼观众。“许多艺术大师的作品可以流芳百世,就是他们的作品在成熟中蕴含无穷魅力,所以,永不过时”。
两年过去了,王小慧终于让“无形”亮相。对王小慧来讲,这次跨界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探索,是一次艺术与科学的碰撞。19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有句名言:“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王小慧带给观众的正是艺术与科学重逢的视觉盛宴。
7月3日,我站在玛祖铭立集团旗舰店里观赏王小慧的纳米摄影作品。正如王小慧所说,抽象作品的特点,就是每个观众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从请柬到展览之地,其选用的是胶带拍摄出来的画面一一如地震后裂开的山峦,令我联想到被火山爆发后泥石流淹没的庞贝古城,那个瞬间地动山摇。但王小慧的一位朋友执拗地认为像日本的富士山,他延伸联想的是富士山樱花盛开的浪漫。我们的观感差异如此巨大,颇为有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