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依据对兰州、郑州、济南和青岛四个城市2014份城市独居老人问卷调查数据、62位独居老人的访谈记录资料,以及9位独居老人连续七年的参与观察记录材料,具体地分析了城市独居老人在身体健康、自理能力、经济供给、亲子关系、亲属及朋友交往、社会活动参与、医疗、社区服务、孤独感及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真实状况。探讨了老人个人财产社会管理支持需求及其对老人晚年赡养的作用、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服务机构给予老人个人资产管理支持的路径和方法。本研究历经多年,均为第一手资料。由之,我们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发现,也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1)独居老人中有92%的是因为配偶去世才独居的,其中超过80%的老人是自愿选择独居。
(2)独居老年人患有各种疾病的高达86.5%,但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起床、穿脱衣服、洗澡、上下楼梯)看,“能够自理”的高达93%,而“需要别人帮助”的只占7%左右。老年人是部分失能,不能独自完成的事项主要是一个人去医院、一个去银行取钱、一个人出门旅行等事项。(3)老人依靠退休金比率(80%)、私房所有比率(70%以上)都很高,但是中低下收入者占很大比重。其余20%左右的老人依靠子女(8.7%)、低保(8%)、自己存款(3.2%)生活。
(4)从亲子关系方面来看,绝大多数独居老年人与子女间的交往非常频繁,亲子关系非常密切。从“生病时照顾”到“遇到困难难时来帮助的人”,85%左右独居老年人都依靠子女。
(5)老人的朋友交往方面,子女以外亲属数量少,老人的近邻朋友规模有相当程度的萎缩,而近邻外朋友规模靠前萎缩。老人的朋友交往深度大大降低,有能说心里话的朋友的老人比例不到30%。大部分老人的知己已逝,知音不在。
(6)从活动参与方面来看,老人主要参加三种活动,即健身活动(62.9%),社区活动(24.1%)和兴趣与爱好活动(15.5%)。不参加任何活动比率也较高(22.5%)。
(7)从老人的孤独感来看,三分之一左右(34.4%)的老年人感到孤独与孤立,而三分之二(65.6%)的独居老年人既没有孤独感又没有孤立感。分析发现,独居与孤独感、孤立感没有必然的联系。
(8)从社会区服务来看,目前已有的老人社区服务定位错误,不能针对老人真实需求,而是针对服务者的需求,发生了定位扭曲。
(9)从赡养和生活满意度来看,老人满意度较高,没有发生大面积的老人不满意的情况。影响老人满意度的决定性因素是医疗和子女是否孝顺。
(10)老人缺乏现代社会金融支付及财产管理技能,且很难提升,因而需要社会支持。大多数老人没有网购和电子支付技能,产生了“购物难民”;老人搞不懂现代医院和银行的行为规则,出现了就医难,取钱难;缺乏现代理财知识及技能,许多老人被骗;老人个人财产的处理,缺乏现代管理手段,影响了亲子及亲子间关系,从而给老人的赡养带来了损害。
(11)政府托管及购买专业机构服务老人财产管理及高效使用的路径及模式分析及讨论。
(12)理论总结,社会变迁:同住式养老向分住式养老的跃迁;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跃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