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和血管穿刺技术是临床麻醉和疼痛与超声影像碰撞产生的巨大火花,是麻醉学科和疼痛学科可视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超声影像的帮助下,麻醉医师和疼痛医师能清晰地看到皮肤以下的脂肪、肌肉、血管、神经、器官、其他结缔组织和骨等超声解剖图像。在实时超声引导下精准完成临床操作,有效避开血管、脏器等非穿刺目标,提高操作的精准性和安全性,缩短操作时间,使临床麻醉和疼痛技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让患者切身感受到精准医疗和舒适化医疗服务。
区域阻滞和血管穿刺置管技术是所有麻醉医师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坎。过去,实施区域阻滞都是"盲打",即通过体表解剖定位穿刺直至患者出现"异感",以此作为穿刺位置准确的标志,操作全凭麻醉医师的个人的经验,麻醉和镇痛效果也常因人而异,而血管穿刺也常出现出血、气胸等并发症。如何提高区域阻滞麻醉和镇痛以及血管穿刺置管技术的满意度,是所有麻醉医师孜孜不倦的追求,直到超声应用于临床麻醉,这个问题才得以很好地解决。超声就如同给麻醉医师装上了一双能透视的"眼睛",使麻醉医师在实施区域阻滞时,由过去的"盲探"变为"可视"。超声使区域阻滞和血管穿刺置管技术有了一个可靠的影像依据,并且能使我们的临床操作更加规范。一个刚入行的年轻麻醉医师,在经过一定周期的超声学习和训练后,能达到甚至超过有经验的高年资麻醉医师那样的区域阻滞满意率。从这个方面来讲,现在的麻醉医师是幸福的。
由于医院层级和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有很多基层医院目前还没有开展超声引导的区域阻滞和血管穿刺置管技术,同时每年有成千上万的麻醉专业医学生毕业入职,如何让这部分麻醉医师快速掌握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和血管穿刺置管技术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初衷。
本书内容涉及超声基础知识、外周神经解剖图谱、超声影像和操作图谱,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在一些需要读者特别注意的操作细节方面附有二维码,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资料。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法,使读者能更加直观地学习和掌握超声引导区域阻滞和血管穿刺置管技术。希望通过此书,能缩短刚接触超声技术的麻醉医师的学习曲线,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相关技术并应用到临床麻醉工作中,服务于广大患者。本书描述了不同入路区域阻滞的操作方法和血管穿刺的技术要点,以文字、图像或视频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快速上手"是本书的精髓,我们的目标是即时学习,即时使用。
对于如何熟练掌握超声引导区域阻滞技术,我个人认为"勤奋"和"钻研"缺一不可。所谓业精于勤就是要求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熟极而流的程度,而钻研能让你找到规律和新的方法。我的一位同事,也是本书的主编之一邱昌明老师,他对超声技术的学习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在自己身上试验(曾为感受喉上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的差异,请本书的另一位主编李娜老师给他实施了喉上神经阻滞)、在家人和同事身上扫查都是他常常干的事,有时为了找到新的阻滞入路或研究神经解剖,他会去麻烦医学院解剖实验室的老师,在新鲜尸体上做观察。希望本书的读者都能继续保持"勤奋"和"钻研"的精神,也希望本书能成为超声可视化技术中的一本对大家有用的书。
本书的操作图片、超声影像和视频均由本编写团队自主完成,书中所有插图均为本书编委绘制。随着区域阻滞技术的发展和解剖研究的发现与知识更新,未来将会有更多新的阻滞入路和选择。
声医学包含了大量的声学物理基础知识和超声影像诊断思维,从声学原理到流体力学、从扫查技巧到临床经验,麻醉科医师很难像超声科医师一样将这些超声相关的系统知识较为全面地掌握并应用。
但随着超声影像和临床诊疗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特别是超声实时引导下的各类介入操作逐渐发展起来,临床医师对超声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变得刻不容缓。超声实时引导的临床操作在实施过程中,图像质量对介入操作全过程的影响巨大,尤其是深部组织的介入操作,甚至可以直接决定临床操作成功与否。因此,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重新开始学习超声基础知识,努力掌握超声设备各项功能和参数的意义和调节技巧,尽可能在为每一位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介入操作前,将超声图像调节得更加清晰,以提高介入操作的质量。
对于临床工作中常遇到的不同年龄、不同体型、不同BMI指数、不同解剖结构和不同透声条件的患者,如果临床医师不善于甚至不会调节超声设备的功能和参数以优化图像,就很可能在开机后的默认功能和参数条件下,完成不同条件患者的超声引导介入操作,这对临床医师的操作成功率影响很大,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超声基础知识和设备功能和参数调节技巧的重要原因。
笔者将麻醉医师最常用的超声设备参数和功能调节技巧总结为八大功能,力求将我们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超声基本参数意义和调节技巧简要地表述出来。
第一章 操作前必知要素第一节 超声八大功能第二节 操作技巧和贴士第二章 血管穿刺技术第一节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第二节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第三节 股静脉穿刺置管第四节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注意事项第五节 外周动脉穿刺置管第六节 外周静脉穿刺置管第三章 颈部和上肢神经阻滞技术第一节 颈椎脊神经根阻滞第二节 颈丛神经阻滞第三节 副神经阻滞第四节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第五节 锁骨上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第六节 锁骨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第七节 肋锁间隙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第八节 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第九节 肌皮神经阻滞第十节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第十一节 腋神经阻滞第十二节 肩胛上神经阻滞第十三节 肩胛背神经阻滞第十四节 肘部神经阻滞第十五节 腕部神经阻滞第四章 腰骶部和下肢神经阻滞技术第一节 腰大肌间隙腰丛神经阻滞第二节 骶丛神经阻滞第三节 腰骶干神经阻滞第四节 PENG阻滞第五节 股神经阻滞第六节 闭孔神经阻滞第七节 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第八节 髂筋膜间隙阻滞第九节 生殖股神经阻滞第十节 收肌管阻滞第十一节 iPACK阻滞第十二节 股后皮神经阻滞第十三节 坐骨神经阻滞第十四节 阴部神经阻滞第十五节 踝部神经阻滞第五章 躯干部神经区域阻滞技术第一节 胸壁阻滞第二节 胸横肌平面阻滞第三节 前锯肌平面阻滞第四节 肋间神经阻滞第五节 上后锯肌平面阻滞第六节 胸椎旁间隙阻滞第七节 MTP阻滞第八节 胸神经根阻滞第九节 竖脊肌平面阻滞第十节 腰方肌阻滞第十一节 椎板后阻滞第十二节 腹横肌平面阻滞第十三节 腹横筋膜间隙阻滞第十四节 腹直肌后鞘阻滞第十五节 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第六章 椎管内阻滞技术第一节 胸椎硬膜外间隙阻滞第二节 腰椎硬膜外间隙和蛛网膜下腔阻滞第三节 骶管阻滞 第七章 头面喉部神经阻滞技术第一节 耳大神经阻滞第二节 枕小神经阻滞第三节 枕大神经阻滞第四节 第3枕神经阻滞第五节 喉上神经阻滞第六节 舌咽神经阻滞第七节 颏神经阻滞第八节 眶上神经阻滞第九节 眶下神经阻滞第十节 耳颞神经阻滞第十一节 颧颞神经阻滞第八章 超声新技术第一节 3D/4D超声技术第二节 弹性成像技术第三节 人工智能AI技术第四节 远程超声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