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舆论监督与名誉权法律平衡研究-(以媒体变革为视角)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00700
  • 作      者:
    李延枫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延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室副主任、副编审,目前从事智库研究编辑工作,兼任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传媒法、网络信息法学。曾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求是学刊》《北方法学》《河北法学》等权威或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有学术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撰写的多篇研究报告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二等奖、三等奖。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舆论监督的概念、渊源与权利属性
第一节 舆论监督的历史渊源及其概念界定
一 舆论监督概念的演变
二 舆论监督概念的梳理
第二节 舆论监督的权利属性
一 从权利要素构成看舆论监督的权利属性
二 舆论监督的宪法权利属性
三 舆论监督权的宪法渊源
四 我国舆论监督宪法保障的独特性
第二章 舆论监督的理论基础:从新闻自由到网络公共领域
第一节 传统舆论监督理论基础:新闻自由
一 新闻自由的概念
二 舆论监督视角下新闻自由的功能
三 新闻自由具有法律限度
四 解决新闻自由与名誉权冲突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网络舆论监督理论借鉴:网络公共领域
一 传统公共领域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有关网络公共领域的学界观点
三 网络公共领域理论对我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第三章 舆论监督视角下的名誉权
第一节 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范围
一 国家机关的范围
二 国家公职人员的范围
第二节 国家机关不应享有民法上的名誉权
一 我国对国家机关名誉法律保护的现状及其特点
二 一些国家对国家机关名誉法律保护的特点及其界限
三 运用综合法律手段维护国家机关的“名誉”与权威
第三节 公职人员名誉权的特殊性
一 公职人员名誉权的双重内涵
二 公职人员名誉权保护的观念演变
第四章 网络媒体条件下公众人物理论的转型:从身份到公共利益
第一节 传统公众人物理论的司法适用及困境
一 公众人物理论的起源及其主要内容
二 公众人物理论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三 围绕公众人物理论和真实恶意原则的学术争论
第二节 网络条件下公共言论特殊保护路径的融合
一 传统公众人物理论在网络媒体条件下的省思
二 美国对公众人物理论的反思
三 英国2013年诽谤法改革确立公共言论的公共利益抗辩
四 大陆法系国家对涉公共利益言论的法律调整
第五章 舆论监督与名誉权法律冲突的民法调整
第一节 传统媒体时代名誉权法律冲突的民法调整
一 民事诽谤的一般法律规则
二 新闻自由与名誉权法律冲突的特殊性
三 “第三人效力”理论与新闻自由和名誉权法律冲突
四 “国家行为”理论与新闻自由和名誉权法律冲突
第二节 媒体变革带来的新问题新挑哉
一 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舆论监督的区别和联系
二 网络舆论监督视角下名誉权法律冲突的特点
第三节 网络时代民法调整的变革之需
一 名誉权民事立法在网络条件下适应性不足
二 网络时代公众人物理论解决舆论监督与名誉权法律冲突的错位
三 公众人物理论在我国适用出现异化的原因
第四节 新时代我国民法调整的发展趋向
一 确立公共利益规则取代公众人物理论的理由
二 名誉权法制上公共利益的具体内涵和适用标准
三 名誉权法制上公共利益原则的具体适用规则
四 名誉权诉讼中公共利益原则确立方式:案例指导制度
第六章 舆论监督与名誉权法律冲突的行政法调整
第一节 传统媒体时代名誉权法律冲突的行政法调整
一 名誉权保护的行政立法
二 规制舆论监督的行政立法
三 行政法调整冲突存在的不足
第二节 网络媒体时代互联网内容治理的行政立法
一 我国互联网信息内容监管法律框架体系
二 我国网络信息内容监管相关立法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互联网平台内容治理的行政法规制
一 网络平台权力的内涵
二 网络平台权力的主要形态
三 网络言论自由视角下网络平台权力形态
四 内嵌于“服务协议”中的网络平台权力难以规制
五 网络平台权力公法规制的理论进路
六 网络信息服务协议的实体性和程序性要求
第七章 舆论监督与名誉权法律冲突的刑法调整
第一节 传统媒体时代冲突的刑法调整
一 我国关于诽谤公职人员的刑事立法
二 其他国家关于诽谤公职人员的刑事立法
三 刑法规定在平衡舆论监督与名誉权保护冲突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 诽谤公职人员除罪化的理由
五 取消诽谤公职人员刑事公诉的正当性
第二节 媒体变革带来的主要问题
一 传统媒体条件下诽谤罪具有除罪化的正当理由
二 网络诽谤的新特点阻却诽谤的彻底除罪化
第三节 公权力介入涉公职人员诽谤案偏好分析
一 公权力介入涉公职人员网络诽谤案的实证分析
二 网络条件下刑事诽官案的主要特点
三 诽谤公职人员刑事公诉的个案分析
四 公权力介入公职人员网络诽谤案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新时代涉公益网络诽谤的刑法调整方向
一 取消“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公诉理由
二 将是否启动诽谤罪公诉程序的主动权交由被害人自主选择
尾论 化解舆论监督与名誉权法律冲突的新条件
一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有助于舆论监督的制度化
二 新闻出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