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似菩提
人要净化自己的心灵,要有境界、有格局,并要去掉心中的杂念。
人活在世界上,无论物质条件好坏,都要学会吃苦,因为吃点苦能历练品行,帮助我们养成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我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常常教诲我们兄弟几人,要学会吃苦,并不断地告诫我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时我们其实并不能完全理解父亲的话,只是在看到别人的孩子有玩具,有好吃的东西,有新衣服时,心里很羡慕,但从不会向家长提及。渐渐地,我们对家境也就习以为常了。好在我们弟兄几个学习都很上进,最终都依靠自己的努力走上了工作岗位。
此后的几十年中,无论是当知青在农村插队,还是在上学和工作中遇到困境,我都没有懈怠过,总是拿现在比过去,安然知足,因而日子过得很舒心。我一直觉得自己践行了父亲的教导。
可我用同样的话语教育自己的孩子听时,却几乎毫无收效。孩子甚至还振振有词地跟我说,时代不一样了,不可能一成不变,你们那时是没有条件。我思忖:我们父子的认知差异原因在哪里呢?后来明白了,学会吃苦要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一旦环境和条件变了,要求吃苦只能是一句空话。而生活的态度取决于生活的经历,没有吃过苦,是难以有今昔对比的。既然没有不同生活的对比,对生活的要求和心态自然就不一样了。
另外,在与人相处和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能斤斤计较,不能总跟物质利益相联系。父亲在世的时候,常常跟我们说,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光想着自己,能帮助别人就尽一份力量,能饶人处就退一步,吃点亏也无妨;对于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要铭记一份恩情在心。
我还记得小时候的一件事。父亲带我外出,路上见到一位十几岁的小女孩站在一棵树下哭泣。父亲上前询问孩子为何哭泣,小女孩抽泣地说,大人让她出来买东西,可她不小心把钱丢了。于是,父亲拿出自己的钱给了小女孩,并安慰她说,不哭了,快去买完东西早点回家。女孩转哭为笑,小心地接过父亲给的钱,道了声谢谢。做完这事情,父亲问我:“这样做对吗?”我们给予了小女孩一点点的帮助,她就那么高兴。我看着父亲,轻轻地点了点头。
几十年过去了,这件事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始终牢记着父亲的话,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做一点让别人高兴的事。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可见一些人遇到一点小事,就与人争执不休。虽说有时事出有因,但还是与个人的得失有关。倘若能有所忍耐,去掉心中的那一点点尘埃,便不会如此。而乐于帮助别人,则需要施助者有所舍弃,把帮助别人当作美德。这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在水中放一块明矾,可以沉淀水中的渣滓,在我们心中培植美的情操,则可以沉淀许多浮躁与不安。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25年了,我们早已经长大了,甚至已经老了,但父亲的话常常在耳边响起。回想起来,感慨颇多。做一个能吃苦的人,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一个人只有心似菩提,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方能大智若愚,升华境界,胸有格局。
谨以此篇文章纪念我的父亲,不仅感谢老人的抚养之恩,也感谢老人对我们的教诲。
写于2022年3月12日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