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才多艺的士大夫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今仙游县枫亭镇人,宋天圣八年(1030)登进士第,先后任龙图阁直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知福州、泉州、杭州、开封等地。他一生建树颇丰,其苦心经营、主持兴建的洛阳桥成为当时闻名中外的“海内第一桥”。现枫亭镇东宅村还流传着有关他的种种传说。
送“状元”过江
古时,从惠安县城往南二三十里处,有个万安古渡口,是通往泉州的必经之路。这里海阔水深、风大浪高,“常遇飓风大作,沉舟而死者无数”,海面上却只有一艘渡船穿梭其间,给两岸人民通商往来带来诸多不便。
相传公元1011年,有一孕妇携丫头去泉州探亲,到万安渡口时,渡船刚刚撑竿驶出,这可急坏了孕妇。正焦急间,忽然半空中有人喊道:“船家慢行,送蔡状元过江。”船家循声望去,渡口那边只站着女主仆俩人,哪有状元的影子!但仔细一看,女主人正腆着肚子。船家灵感顿生,以为孕妇肚子里的孩子必定是个大贵之人。当他证实孕妇的夫家姓蔡时,立即掉转船头,邀请两人过江。知书达理的孕妇动情地说:“将来吾儿若中状元,定要建造万安桥(即洛阳桥)。”后来,孕妇还留下了此遗嘱。这个孕妇腹中之子,就是日后名冠兴化的蔡襄。
蔡襄自幼聪慧过人。有一天,仙游凌县尉莅临蔡宅,见他长得清秀可爱,特带他游枫亭塔斗山。凌县尉有意要考考他长大后的志向,遂以栽斗岩上的小松树和万寿塔为题,要他作七言诗一首,襄不假思索,朗朗念道:“谁种青松在塔西,塔高松矮不相齐。时人莫道青松小,他日松高塔又低。”凌县尉听后慨叹道:“此子前途当不可限量!”
本府做官
蔡襄出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就力主修建洛阳桥,但未被采纳。家乡人民交通受阻,母亲的心愿未了,始终是压在他心头的一块沉重的石头。
在端明殿学士位上,他得知宋仁宗次日要来端明殿视事,认为这是天赐良机,遂连夜在殿前摆设香蕉叶两片,用蜂蜜在上面写出一行字来。翌晨,宋仁宗看到香蕉叶上一丛丛游动的蚂蚁围着蜜汁转,还隐约可见文字痕迹。他好奇地停下来细看,终于看出来了,不禁脱口念道:“蔡襄、蔡襄,本府做官。”话音未落,蔡襄急忙跪下谢恩。宋仁宗知自己走漏了嘴,想收回成命,可蔡襄却长跪奏道:“君言既出,岂可随意更改,失信于天下人?”宋仁宗无奈,只得准奏。蔡襄终以自己的才智赢得了泉州知府(包括兴化)的任命。
蔡襄一到任,即着手筹建跨海大桥。他对建桥十分重视,召集卢锡、许忠、王实等行家10多人拟制建桥方案,并反复研讨、集思广益,几易其稿。有一天,蔡襄正在书房里审阅图案,但因连日劳累,不觉闭目假寐。时仙人吕洞宾因前屡戏白牡丹,犯下天条,自知当天午时三刻会有雷劈之劫。于是,他化成一小蛇,潜到蔡襄书房的香炉下避难。到了午时三刻,天上电闪雷轰,道道闪光飞绕“文曲星”书房上空,终不敢劈下。三刻一过,天空又放晴了。但见吕洞宾走来向蔡襄作揖道:“蒙君庇荫,逃过天劫,再生之德,没齿难忘。大恩不言谢,谨以此笔、墨二物赠之,日后自有用它之时。”言罢,拱手作揖而去。
寻下海人
人们期待已久的造桥工程终于揭开面纱轰轰烈烈上马了,可是刚开工便遇到了麻烦,桥桩怎么也打不进去——这可能是遇到岩石的缘故。当时的人们弄不清缘由,误以为是海龙王不同意,所以卡壳。怎么办呢?蔡襄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寻思对策。当他走到书案前,看到吕洞宾赐给的笔、墨,脑中顿时有了主意。他亲自研墨,挥毫给东海龙王写了一封公文:“……这是一个为民造福的大工程,恳求龙王短期内息波止浪,利于打桩、奠定桥基。若获首肯,吾不胜感激,两岸百姓也会感恩戴德。”信写好了,谁去送信呢?府内无人敢应。无奈之下,蔡襄只好贴出告示:“拟委派一位‘下得海’的人,与龙王面洽架桥事宜。凡自愿担此重任者,当致重酬。”人们知道这是“玩命”的差事,许久无人应征。当地某县令想拍蔡襄的马屁,便限令二衙役于三天内找到“下得海”者,否则提头来见。两人不敢懈怠,四处乱转,终未找到下海人。眼见时限已到,二衙役绝望之余,遂来到一餐馆饱食一顿,企求黄泉路上不致挨饿。这时,门外忽然闯进一个人,走到邻桌向一醉汉叫道:“夏德海,这几天怎不见你的踪影?”醉汉口里冒着白沫,斜着眼骂道:“你什么……东西,难道……要向你报告……不成?”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