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写本杂录(聚学文丛)
0.00     定价 ¥ 5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9640454
  • 作      者:
    谢泳
  • 出 版 社 :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聚学文丛”为文汇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一套文化随笔类丛书。“聚学”一词,语出范仲淹的“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意在聚合社科文化类名家的治学随笔、读书札记、史料笔记、游历见闻等作品,既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又有独到的观察与思索,兼具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供读者闲暇翻阅时有所获益。

展开
精彩书摘

关于陈寅恪的晚年诗

 

陈寅恪的晚年诗,主要指他到岭南大学后的诗。关于这部分诗,从余英时、胡文辉到刘斯奋、陆键东等,均各有解释,虽多有争议,但彼此也有一个共识,即每种解释都是个人理解,没有对错之分,不同的理解只是为了更切近陈先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他的思想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选择中比较,接受自己感觉较为合情合理的解释;不接受是正常的,也是合情合理的,无非一首诗,虽然陈先生足够伟大,但晚年一首诗,也不至于重要到什么程度。

对陈先生晚年诗的不同理解,其实也有一些前提是大家公认的:一、晚年陈诗确有寓意;二、陈先生明确对黄萱说过“诗若不是有两个意思,便不是好诗”;三、时间空间相合,具“闻见之可能”;四、人事一定要有交集;五、陈先生有今典意识。现在解陈诗的人,都没有违背这个前提,而将陈诗寓意与完全无关的人事穿凿附会。陈诗今典,可能涉及郭沫若、冯友兰、章士钊、岑仲勉、高亨、陆侃如夫妇等,这个大判断与他们新时代出处完全相合,其他只是联想和理解的差异,是见仁见智的事。

诗无达诂,过去有千家注杜,今天有多人解陈,应当说都是正常现象。对一首诗的理解,保留不同意见是好事,在各种解释中,努力寻找今典,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多种声音才好听,我再举一例说明。

1961年9月3日,陈寅恪有四首《赠吴雨僧》绝句,其中最后一首是:“弦箭文章那日休,蓬莱清浅水西流。讵公漫诩飞腾笔,不出卑田院里游。”

此诗余英时认为指最高当局,胡文辉寻出的今典是郭沫若,我后来注意到冯友兰一首诗中语词与陈诗的关联,以为是指冯友兰。这几种意见,都注意到了陈诗可能的寓意,各自都有一点儿根据,接受哪一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为理解陈诗提供了多种角度,以后根据更多新史料或偶然联想,再出新方向,也完全在情理之中。“蓬莱清浅水西流”一句,胡文辉从《神仙传》到苏东坡、王国维诗,查证古典非常详备,意谓“要等到天翻地覆,谓遥遥无期”,完全可以讲通。我后来偶然看到黄云眉《韩愈柳宗元文学评价》(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才知道书中有一篇《读陈寅恪先生论韩愈》,此文原刊山东大学1955年第8期《文史哲》,黄文完全不同意陈寅恪《论韩愈》的观点。虽然过去了好几年,但吴宓、陈寅恪是老友相会,必言私事,说起近年的感受,涉及黄云眉文章,在情理上不无可能。单说黄文是“弦箭文章”,似稍嫌过重,但在那几年批判陈寅恪的文章中包含黄文则是可能的;“蓬莱清浅水西流”一句,过去解释,似与全诗意味稍感隔膜,如结合黄云眉文章,认“蓬莱”借指山东或山东大学教授,吴宓定能会意,流露陈寅恪对黄文或山东大学教授的不满情绪,陈寅恪在此前后,曾有《贫女》和《高唱》二诗,我认为均指山东大学教授。此处用《神仙传》里麻姑语“向到蓬莱,水乃浅于往者略半”,感觉语义双关,似更近诗意,符合私人情绪表达。“不出卑田院里游”的感慨,放在郭沫若、冯友兰或黄云眉身上,都合适。至于“讵公漫诩飞腾笔”之“讵公”,似也不必拘泥于非大人物方能适用,或只是一种夸张的代称,如再将“飞腾”与“云”字关联,那就更会被认为是“匪夷所思”了,但有黄云眉文章一事,如此联想,不过增加一点儿阅读趣味,似也不必太认真。陈寅恪多年后回忆旧句“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时,曾特别感慨“十六年前作此诗,句中竟有端生之名”,这“端生”二字在句中还不相连,若非夫子自道,而为外人解出,则无疑是穿凿附会了。

寻找晚年陈诗今典,不是要所有人都接受,只是提供一种理解陈诗的思路。我多次说过,解陈诗一定要试错,知道方向错了,别人就不再往这方面思考,也许就能找到其他更合情合理的解释方向。我们不能起陈先生于地下,只能依靠各自的猜想判断。陈诗今典很重要,如不寻出陈诗本事,有些就成打油诗了,我想陈先生还不至于无聊到那个程度。

 

(原载《今晚报》2022年4月2日)


展开
目录

目录

 

001关于陈寅恪的晚年诗

004陈寅恪晚年诗笺证七则

026陈寅恪与宝卷

034陈寅恪与中国小说

044冼得霖《双璧楼吟草》

061王国维纪念碑铭与陈寅恪原稿略异

063顾廷龙记陈寅恪失书事

065黄萱笔记掇琐

077循园《唐三藏圣教序旧拓高阳未断本》观后

085陈乃乾记鲁迅寄书

087施蛰存先生藏书四种

091刘大鹏的一篇寿序

095乾隆刻本《资敬堂诗合抄》

103常赞春与张友椿论文书

109敦煌曲《十二时》变体遗存二例

119越剧《泪洒相思地》源出《再缘宝卷》

127高平秧歌《打酸枣》

133清代《绣荷包》山西变体一例

139补说《西厢记》中一个字

142永福堂《西厢全图》发现记

157新见清抄本《琵琶记》绣像

170稀见宝卷经眼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