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重新认识中华法系(2022)(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0315645
  • 作      者:
    作者:龙大轩|责编:黄丽娟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综合百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中华法系进行重新认识,认为中华法系是一套涵盖古代中国法律之制度、思想和文化的知识体系,历经夏、商、西周的“礼·刑”时代,春秋战国、秦的“法·律”时代,汉到清朝的“礼法”时代,至清末“西学东渐”方始解体;曾经对日本、朝鲜、安南等国的法制进程产生深远影响。这一体系以“仁”为文化基因,将仁所统率的诸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人伦道德,以及“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自然道德,有机融入法律的各种因子之中,形成法律与道德协同发力的运行机制,引领法制建设始终朝着天理、国法、人情相统一的理想目标且歌且行。挖掘中华法系的经验智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举措,必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充分的文化自信。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重新认识中华法系总论
第一节 中华法系研究范式的形态与变迁
一、考证学外衣下的托古改制范式
二、大陆法系法理学范式
三、革命法学范式
四、现代法学范式
五、从移植法学到特色法学
第二节 “律令说”之由来与流行
一、“律令说”创自日本学者
二、日本学者对“律令说”局限性的反思
三、“律令说”在中国的流行
第三节 以“律令说”移治中国古代法的局限
一、“律令说”难以囊括古代中国的法历史
二、“律令说”难以涵盖古代中国的法体系
第四节 中华法系是礼法体系
一、“礼法”释义
二、“礼法”的构成
三、“礼法”的历史
第五节 礼法视野下的法律史成说再审视
一、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二、罪刑法定与非法定?
三、人治与法治?
四、情胜法与法胜情?
第二章 重新认识中华法系的体制流变
第一节 礼·刑时代:上古社会到夏商西周
一、礼起源于原始人的祭祀
二、“礼”即“法”之成因
三、礼的主要内容
四、礼与刑的关系
五、礼刑时代法律体系之特征
第二节 法·律时代:春秋战国秦
一、礼之弱化
二、刑之变革
三、律之崛起
第三节 礼法时代:汉至清
一、礼法时代的礼典体系
二、礼法时代的律(令)典与会典体系
三、礼法时代的民间法律规则体系
第四节 法治时代:清末法制改革以来
第三章 重新认识中华法系的精神特质
第一节 以“仁—礼”架构为基础逻辑
一、人的本质在于仁人之心
二、由仁心而发展为仁政
三、礼法之治是仁政的有形模式
第二节 以“孝—忠”关系为价值内核
一、仁心蕴含于孝道伦理
二、以孝治天下维系政法理念
三、移孝于忠的暗线逻辑
第三节 以“信—义—廉—让”为精神辅翼
一、礼法精神辅翼之一:信
二、礼法精神辅翼之二:义
三、礼法精神辅翼之三:廉
四、礼法精神辅翼之四:让
第四章 重新认识中华法系的时代价值
第一节 从家观念到天下理想
一、作为中华法系精神支点的家族观念
二、传统生活方式与家族观念
三、由“家”而“天下”的理想与实践
第二节 伦理型法律传统的现代意义
一、从天下观念到国家观念的转化
二、文明冲突中的社会伦理与政治分离
三、儒家对社会伦理和政治分离矫正之功效
第三节 家庭伦理的时代价值
一、家庭之义务
二、家庭于个人、家族之意义
三、家庭于社会之意义
第四节 修己安人的做人伦理
一、群己之辨
二、“信”之伦理
三、“德性”之伦理
四、“义利”之伦理
第五节 伦理法精神的现代性转换
一、从家庭伦理责任走向社会公共责任
二、从传统伦理本位的己/人结构走向现代平等的人/人结构
结 语 大经大法:中华法系的精神指引
一、从韩愈的“大经大法”说起
二、“大经大法”与礼法体系
三、失落的“大经大法”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