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王安石 诗人面目/奇才集》:
第一章 少年 一门八进士 初冬的临川城有些湿冷,街道上行人稀少。这天清晨,临江军判官王益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他给这个在冬季里出生的孩子取名安石。这一天是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十一月十二日。四十八年后,由王安石所领导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将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上,书写下浓重的一笔。他的鸿文与咏唱,也将成为中国文学版图上高耸人云的山峰之一。
大凡奇才的涌现,在古人的眼里,多与一地的风土人情有关。临川城位于宋代江南西路之东,抚河的中游。这里的地貌以低丘岗地、河谷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湿润。唐代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便誉之为“人杰地灵”。
王安石的先人迁自太原,具体时间已不可确考,最终移居临川城东南盐步岭。临川在宋代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大多数居民的家境较为殷实。临川城东紧靠护城河有一个水门,因货船常常在此地卸盐,故名盐步门。临川城的东南方是一片小山丘,叫作盐步岭,是全城最高的地方。王安石家的宅院就在这盐步岭上。
王安石曾对儿时生活过的临川城有过一段描述: 临川之城中,东有大丘,左溪水,水南出而北并于江。城之东以溪为隍。吾庐当丘上。北折而东百步为祥符观。观岸溪水,东南之山不奄乎人家者,可望也。安石少时固尝从长者游而乐之,以为溪山之佳,虽异州,乐也,况吾父母之州而又去吾庐为之近者邪!虽其身去为吏,独其心不须臾去也。(《大中祥符观新修九曜阁记》) 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当时王安石已经身在京师,叔父请他作文以纪念九曜阁的落成。王安石在文章中回忆起临川城的一草一木,历历可数,如在目前。在他多年远宦做官的日子里,家乡始终是他魂牵梦萦、念兹在兹的心灵家园。
人才之所出,除了江山之助以外,来自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重要。王氏家族在临川并非大户,最早因读书中举而起家。王安石的叔祖王贯之于咸平三年(1000年)三十八岁时得中进士,后历任汉州军事推官,知大名县,在忻州、保州、深州、齐州等地做过二把手,官至尚书主客郎中。王贯之年少时就以孝亲尊长称誉乡里,为官也颇有吏才,因此每至一地,常常被委以重任。他在任职期间劝课农桑,修缮水利,为政宽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提点淮南刑狱期间,王贯之大兴水利,开凿沟渠,疏浚河道,受益农田达五万余顷,得到了宋真宗的赠书奖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