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去工业化的发生机制及影响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64860
  • 作      者:
    杨成林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杨成林,辽宁锦州人,经济学博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应用、经济的去工业化、“三农”问题等。目前已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改革》、《政治经济学评论》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课题及湖北省重大课题等多项课题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用于解释去工业化发生机制的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是围绕着资本逐利的本质来展开的,它不仅将去工业化的不同成因纳入进来,而且还进一步地探讨了去工业化的更深层次的根源——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制造业的生产过剩以及由此引起利润率下降。这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之一。其次,本文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历史发展的实践,对去工业化的影响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些影响从经济增长到经常账户的收支失衡,再到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主权国家债务危机等各个方面。第三,本文在对去工业化发生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经济的“再工业化”能否取得成功进行了分析。这一分析不仅适用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的“再工业化”策略,而且也适用于2008年危机爆发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再次提出的“再工业化”策略。这又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之一。后面,本文也对中国经济去工业化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如何避免出现去工业化,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去工业化的发生机制及影响研究》:
  所以说,这些指标之间同样是互相补充的,它们共同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所处的历史阶段。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现代化作为一种过程,其内涵是不断变化的,无论在整体上,还是在现代化的某个本质规定性方面都是如此。因此,判断现代化的指标也应该是不断变化的,并根据现代化特征及其内涵的变化不断作出适时的调整。
  三工业化与现代化的相互关系
  现代化本质规定性之一就是工业化,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工业化,是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工业化生活方式的普遍扩散化的过程。特别地,这里的工业化也指经济落后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实现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在这里,我们所指工业化,不仅是指18世纪后半期肇始于欧洲的工业革命所引起的那种工业化进程,即那只是早期的或是整个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开端,是古典式工业化,而且是指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的整个工业化历程。当然,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工业化历程是以18世纪工业化革命为起点的。
  除英国以外,在整个人类的现代化历程中,西欧、北美的工业化进程,都起始于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中期才进入高度的工业化阶段;而对于其他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而言,工业化进程大都起始于20世纪;此外,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则起步更晚,大多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时期为起点。可以肯定地说,当今世界中所有贫穷落后的不发达国家或地区都共同致力于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并以此作为改变贫穷落后的国家面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国际地位的唯一战略性措施。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工业化的内涵及意义
第一节 工业化的内涵及标志
一 工业化的内涵
二 工业化的程度、阶段和标志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 现代化的内涵
二 现代化的阶段划分和判断指标
三 工业化与现代化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工业化的本质和意义
一 工业化的本质
二 工业化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去工业化的内涵及影响
第一节 去工业化的内涵及不同形式
一 地理学意义上的去工业化
二 宏观经济视角下的去工业化
三 典型去工业化和早熟去工业化
四 去工业化现象的不同认识
第二节 去工业化的影响
一 去工业化的经济影响
二 去工业化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去工业化的发生机制
第一节 去工业化的实质及影响因素
一 去工业化的实质
二 去工业化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去工业化的根本原因
一 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与去工业化的发生
二 资本垄断和集中及经济长期停滞的去工业化效应
第三节 经济长期停滞的去工业化效应:实证分析
一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长期停滞
二 长期停滞与发达经济体的去工业化
三 长期停滞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早熟去工业化
第四节 去工业化的实现途径
一 对外直接投资与去工业化的发生
二 “荷兰病”及经济政策等对去工业化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去工业化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一):英国
一 英国的工业化及经济发展状况
二 英国经济的去工业化进程
第二节 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二):美国
一 美国的工业化及经济状况
二 美国的去工业化及背景
第三节 发展中大国的去工业化:巴西
一 巴西的工业化及经济发展状况
二 巴西经济的去工业化进程
第四节 早熟的去工业化:哥伦比亚
一 哥伦比亚的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状况
二 哥伦比亚经济的早熟去工业化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去工业化与资本主义繁荣的终结
第一节 去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 去工业化与国际收支失衡
三 去工业化与国家竞争力
第二节 从增长繁荣到长期停滞:1950年以来的分阶段探讨
一 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
二 战后繁荣的结果:1965-1973年的盈利能力危机
三 经济的长期停滞:1973~1993年
第三节 去工业化与2008年经济金融危机
一 关于危机成因的不同解释
二 经济金融化的兴起及表现
三 去工业化与经济金融化、2008年危机
第四节 去工业化与主权国家债务危机
一 主权债务问题的根源
二 主权国家债务经济长期持续的原因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再工业化的提出和探索
第一节 再工业化问题的提出及内涵
一 再工业化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二 再工业化提出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为什么要对经济进行再工业化
一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动力
二 经济运行和增长基础的古典溯源
三 再工业化的必要性
第三节 再工业化的思路和路径
一 关于再工业化路径的争论
二 政府政策与经济的再工业化
第四节 传统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演变模式反思
一 再工业化能够成功吗
二 传统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演变模式反思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中国经济去工业化的可能性及对策
第一节 中国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现有对策及其反思
一 中国工业发展和工业化存在的问题
二 解决问题的现有对策
三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模式的反思
四 对现有问题和对策的反思
第二节 中国经济的去工业化问题
一 中国经济去工业化的可能性
二 两个“替代效应”与中国经济的去工业化
三 对外直接投资的“逆转”与中国经济的去工业化
第三节 中国避免去工业化的对策
一 中国模式及其核心
二 关于避免中国经济去工业化的一些建议
第四节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