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被“作家”遮蔽的人生密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2197674
  • 作      者:
    刘勇,张弛著
  • 出 版 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其风趣幽默而不失稳重的授课风格备受学生欢迎,不少社会人士慕名前往北师大听其授课。张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部兼职副主任。
展开
内容介绍
  人的成长轨迹分为球型和直线型,郭沫若称颂歌德是“球形天才”,是向四面八方、立体发展的,但球形天才毕竟很少,大部分人的道路是沿着一个方向进行奋斗和努力,只能在一两个领域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把人生比喻成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在这之前,大家都是在平坦开阔的平原上纵横驰骋,饱览大干世界的万种风景,人是具有多面潜质和可能的,可随着人生道路的深入,终归要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和方向,要选择在一个地方发出自己最大的光和热。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最辉煌的时刻、最高峰的那一点、最闪耀的一面时,常常忽略了这些人在其他方面的天赋和潜能,而这些天赋和潜能往往是他们走向成功的人生密码。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能让你近距离接触那些大名鼎鼎的文豪,悄悄地走进他们的生活,回头再体味作家笔下的世界,也许会有新鲜的发现,意外的感触。
  ——北京大学教授、原中文系主任 温儒敏
  
  作家,并丰生来就是爬格子写字的,他们有他们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他们的精神所在,是他们人生精神火花燃烧的地方。这本书真实展现了作家的多彩生活,是一道通往作家心灵的桥梁,是一扇读懂中外名著的窗户。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孙郁
  
  “一代才女”林徽因,她能在“太太的客厅”里交际应酬,也能在穷乡僻壤不惮艰辛考察古建筑;从“从文”到“从文物”的路南辕北辙,异常艰辛,竟让他走出了“史学家”的头衔……林徽因、沈从文、郭沬若、泰戈尔、雨果……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学大家”在“作家”这个光环的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成就了他们笔下的伟大著作。想要读懂作家的作品,先要了解其人,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邹红
  
  朱自清的散文、徐志摩的诗歌,我们读了很多,但此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个熟悉作家不熟悉的另一面,在熟悉中有一种陌生感,可谓“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李怡
展开
精彩书摘
  从“从文”到“从服饰”
  沈从文(1902—1988),作家,史学家。一生创作短篇小说集3D多部,中长篇小说6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离不开他熟悉和挚爱的湘西世界,他一生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精心营造充盈着古朴、原始、秀丽、纯净之美的湘西世界。从湘西到整个民族,以至于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沈从文均在作品中进行了严肃的思考。
  代表作: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等。
  沈从文曾在1987年和1988年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在莫言获奖之前,沈从文被认为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人。但沈从文是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我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凤凰城那蔚蓝的天空,茶峒边那流淌的小溪,长河岸那葱郁的树木,早已成为人们心中湘西应有的样子。天真活泼的翠翠,善良热情的天天,美丽淳朴的三三,也早已成为了一种美好人性的象征。这些美的事物,统统出现在沈从文的笔下,可见他对“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
  沈从文沉浸在自己的湘西世界中,书写着自己眼中的“美”。但是命运既公平又险峻,它让沈从文发现了这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却剥夺了他讲述的权利,让他进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古代服饰。任谁也想不到一个具有细腻思维,多愁善感的作家,最后会在历史中,在文物研究中走完自己的一生,再也未踏足文学创作领域。从“从文”到“从文物”的路,因为南辕北辙,所以沈从文走得异常艰辛,但因为对“美”的—贯的欣赏,沈从文步入了那美丽的古代服饰世界里,竞让他走出了“史学家”的头衔。
  1981年,历时17年的八开本皇皇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精印出版。这一年,沈从文已是79岁高龄。全书共25万字,700幅图,其中彩图100幅。这部书填补了中国文化史的空白。我国文物专家、考古学家孙机先生称此书为“中国服饰史的第一部通史”。当代散文家黄裳评价说:“读《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时时会感受一种‘左右逢源’之乐,它会诱使你翻出另外许多本书,对读、思索,并享受‘左图右史’的愉陕。”
  作家是极为个性的职业,他们大多感性、敏感,因此“跳槽”对于他们来说难上加难,尤其是转向理性的研究。沈从文放弃文学转而研究古代服饰的路程就是极为曲折艰辛的。当他走下北大国文系的讲台,走进中国历史博物馆。人们怎能想到如此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接下来的工作居然如此清闲!只是为博物馆的展品贴贴标签,摆摆陈列品,买买文物,稍微需要繁忙一些的,恐怕就是“在陈列室中,不折不扣做了10年说明员。”这10年虽然平淡,甚至索然无味,但是也为沈从文研究古代服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开始着手编纂《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前后不到8个月的时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主图200幅,附图约百种,及说明文字20余万的样稿就已基本完成。但命运再一次跟他开了一个玩笑。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该书被认为是鼓吹“帝王将相”,提倡“才子佳人”的黑书毒草,不但所有图书资料被当作废纸处理,连沈从文自己也不得不接受延长10年的特殊“教育”。
  又一个10年,沈从文已是年近70的老人,心脏病严重到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的地步。人们又怎能想到一位弱不禁风,体弱多病的作家,工作竟然是看菜园和驱赶偷菜的猪!寒冬腊月,沈从文经常手脚冻得发木,只能到附近工具棚干草堆上躺一会儿,活活血脉,避避风寒。环境的恶劣并没有阻止沈从文的思考,他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服饰研究工作。在手边既无书籍又无其他资料的情况下,仅仅凭借记忆,沈从文把服饰图稿中疏忽或多余的内容,一一用签条记了下来。这一张张签条成为他日后修改《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最为重要的依据。当他回到北京故居,来不及休整,来不及与家人嘘寒问暖,就立刻投入书稿的修改之中,全然不顾生活条件的艰苦,身体状况的虚弱。他将自己之前记录的草稿加以核对,重新排列顺序,想办法让人帮忙赶画出来。为了工作方便,沈从文拆散了许多图录,尽可能把它们分门别类的钉在墙的四壁上。在另外的一个小卧房中,牵了5条细铁线,把拟作的图像分别挂在上面。不出两个月,沈从文的房中、墙上就全被奇奇怪I圣的图像占满了。
  沈从文对古代服饰也是热爱的,所以他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知疲倦。正如他的弟子汪曾祺所描述的“他说起这些东西时那样兴奋激动,赞叹不已。样子真是非常天真。”而这份热爱也是早已有之。
  ……
展开
目录
上篇 中国作家
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
从“从文”到“从服饰”
张爱玲的旗袍人生
郭沫若书法“勾魂。
徐志摩:戏里戏外都是情
书随人安,文随书乐
唐歿藏书:现代文学馆的一半
影迷鲁迅
苦茶庵主周作人
梁实秋“纸上设宴”
斯人已去,余香残留
汪曾祺的梨园情
“生于《万象楼》,死于《十里店》”
艾青的美术情结
闻一多挂牌治印
中国的曼殊菲尔
鲁迅的“玩具”
诗歌与雕塑的双重象征
冯至与塞纳河少女的面模

下篇 外国作家
村上春树:笔尖的律动,心头的感动
乘着歌声的翅膀
卢梭:用音符表达的哲学思想
舞台上的“鬼魂”
命运曲折的《爱莲基拉》
剪纸与写作:安徒生的双重奏
“爱上当”的收藏家
月光下的太阳
“球形天才”歌德
晚了一个世纪的“画家”
沦落70年的自画像
涂染料与写文章
绘画结知己
文字谱写英雄交响曲
有音乐,才有我的存在
流动在诗句里的歌
最后一场谢幕
“触电”的三岛由纪夫
电影的“情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