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处境/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7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802547209
  • 作      者:
    作者:卓新平|责编:张秀秀|总主编:张志刚//卓新平
  • 出 版 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1-01
收藏
内容介绍
  《基督教中国化研究丛书: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处境》的关系从其历史发展沿革来看乃是两种文化体系相遇和对话的关系,当然也是两种强势文化彼此接触和对比的关系。从历史到现今,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都被认为是不同的传统或传承,而且二者各有代表、各具特色,似乎尚没有真正走到一起,更谈不上有任何重要、关键性的叠合或结合。在中国人的眼中,基督教好像与西方世界有着密切关联,基督教文化也往往会被视为西方文化、至少是代表着西方文化。而中西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虽有对话、更多冲突,双方在社会政治层面的复杂经历和双边关系上的起落反复,亦使不少中国人在认识基督教时产生了隔阂,形成了距离,相互在了解上也交织着许多误解,留下了种种敏感话题。因此,基督教的东传、其与中国文化的“相遇”一直是冲突不少、矛盾不断,人们将之描述为二者磕磕碰碰、彼此戒备的“遭遇”,而且这种并不理想的交往方式好像“尚未结束”。这样,基督教在中国过往历史和现实存在中就有了颇为复杂的处境,而中国人对基督教亦产生了极为微妙的心境,这在20世纪上半叶曾流行的话语“多一个基督徒、少一个中国人”中就得到了典型表述。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我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中重新全方位地与基督教“相遇”,这就产生了我们应如何面对有着23亿信徒、占人类总数约三分之一民众的基督教的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一、相遇的“文化性”
  任何宗教都是社会中之人群的宗教,不离其存在及发展的社会文化处境。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自然乃人的信仰,存在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中,因而不可能保持一种真空状态的超然、居高临下,而必须“进入历史”、“进入文化”。因此,基督教信仰在理想意义上的“超文化性”或“跨文化性”在现实之中并不存在。这里,基督教信仰体系也必须表现为一种文化体系,有其地域上横向传播和历史上纵向发展中的“文化披戴”、“文化融入”和“文化共构”。其生存和传播受到相应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制约,表现出其“文化维度”的真实性。没有“文化”特质的宗教不可能是人的宗教。文化乃宗教表现的本质属性,文化亦是人的真正存在。人们真正感触到的基督教乃是一个历史、文化和社会形式的宗教,有其明确的社会组织构建和文化内容。尤其是中国人接触的基督教最初就是一种西方文化色彩鲜明的宗教体系,并不具备其普世性诉求所主张的“超文化性”。
  因此,基督教在华传播,正是一种“文化沟通”的艰难历程。西方基督教神学家蒂利希(Paul Tillich)曾提出一种“文化神学”的理论体系,而作为“文化神学”则必然是一种“对话神学”而非“独自神学”,是一种“平行神学”而非“垂直神学”。当然,蒂利希比较突出文化的宗教性,他认为人类文化成果所体现的一切,其根本内容乃是宗教的,宗教是文化的实质,而文化则是宗教的表现形式。为此,有人亦将宗教视为文化之魂。不过,宗教作为文化的“灵魂”并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它可在文化中传播、转移和嬗变,却决没有离开文化之生存。如果按照伊里亚德(Mircea Eliade)的说法,宗教乃一种“人类学常数”,那么宗教乃与人类文化密不可分,有文化则必有宗教。但按世俗主义的观点,文化的涵盖要大于宗教,人类亦存有“世俗文化”即“非宗教的文化”,宗教只是一种文化生存或表现,而不是文化的全部和整体。但不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看法,其共识在于都承认宗教在文化中存在、运动,发展、变化,宗教不会脱离文化。从文化传播学意义上来说,宗教可以有文化交流、传播上的“跨文化”,体现为各种“跨文化对话”,却绝不会有与人类文化毫不相干的“超文化”。这里,我们就不可能回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乃一种“文化相遇”、“文化对话”和“文化沟通”的问题。而其出现的矛盾、冲突也势必表现为一种“文化碰撞”或“文化冲突”,故而不会在这两种文化之外来相遇,其相吸还是相斥都有着实实在在的文化内容。
  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过程中,双方曾因其自我文化意识的鲜明和对各自文化本体的维护而发生过“文化对峙”和“文化排斥”,也因其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而出现过“文化求同”和“文化共识”。但总体来看,自近代以来作为基督教东传中国的大趋势,基督教更多突出其“传”的意义,其“宣道神学”主要为单向性的“叙述神学”而非双向性的“对话神学”。有些传教士出于对其信仰的挚爱和忠贞而强调基督教的绝对性和排他性,认为信仰上只有非此即彼的关系,而不可能存有“共在”或“双赢”,因此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就是简单而明确的施予和接受的关系。在他们看来,“传教’’按其本意即将其教“传人”和“引进”异域文化之中的“使命”(mission)。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
第一节  相遇的“无意识性”和“有意识性”
一、相遇的“无意识性”
二、相遇的“有意识性”
第二节  相遇的“文化性”和“跨文化性”
一、相遇的“文化性”
二、相遇的“跨文化性”
第三节  相遇的“政治性”和“非政治性”
一、相遇的“政治性”
二、相遇的“非政治性”
第二章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求同
第一节  求同中的翻译与解释
一、求同中的翻译问题
二、求同中的解释问题
第二节  求同中的索隐与考证
一、“索隐法”和“索隐派”
二、在“考证”中求同
第三节  求同中的对比与融贯
一、兼容意义上的“对比”
二、整合意义上的“融贯”
第三章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存异
第一节  存异中的基督教特色
一、社会、政治、文化之“异”
二、基督教在华之“异”的诸方面
三、基督教文化精神之“异”的启迪
第二节  存异中的中国文化特色
一、基督教“神权”政治与中国传统“王道”政治之“异”
二、基督教“分殊”观与中国文化“和合”观之“异”
三、基督教“罪感”文化与中国“乐感”文化之“异”
第三节  存异中的中国基督教理解
一、中国基督徒的身份理解
二、中国基督教的教会理解
三、中国基督教的神学理解
第四章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对话
第一节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对话的意义
一、从政治接触来看
二、从文化交流来看
三、从历史发展来看
第二节  明清天主教与中国士大夫的对话
一、明清中西对话的时代背景
二、文化沟通与冲突
三、历史经验与教训
第三节  20世纪初基督教与中国知识阶层的对话
……
第五章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写照
第六章  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及影响
余论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