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章 绪论: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第四节 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回溯:文化遗产的本质
第一节 回顾:文化遗产概念的三种视角
一 本土传统中的文化遗产概念
二 域外思潮演变结果的文化遗产概念
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中的文化遗产概念
第二节 文化遗产界定的有益进路
一 “物”的权属
二 文化的认同
三 文化与自然的边界
第三节 学科视野下的文化遗产
一 过去未来之间
二 探寻的脉络
三 描述抑或解释
第四节 文化遗产的本质
一 文化遗产何为?
二 作为价值尺度的文化遗产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出现
一 保护主体缺失期
二 传承主体凸现期
三 大规模保护行动期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界定
二 我国法律法规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界定
三 中国政府文件与教科文组织文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界定的异同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探讨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一 自我体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基础
二 非物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
三 动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手段
四 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辨正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对性(上)
第一节 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发展历程看其相对性
第二节 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定义与界定看其相对性
一 有关概念的历时性(或线性)发展过程
二 文化遗产的性质和价值判断决定有关概念的不周延性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决定概念的不确定性(或非确定性)
第三节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背景与过程看其相对性
第四节 从时代和发展的角度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对性
第五节 从保护与传承的目的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对性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对性(中)
第一节 文化遗产的相对性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相对性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性的表现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或外延的多角度考察
二 关于“文化空间”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相对性
第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对性(下)
第一节 从历史的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对性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是相对的
一 由于时代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所决定
二 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变化所决定
三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所决定
四 由于保护目的、目标的原因以及现实需要所决定
第三节 遗产价值的相对性及保护意义的相对性
第四节 因人财物及技术限制保护只能是相对的
第八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延与认知路向
第一节 对象:语境隔阂与现实差异
一 文化空间
二 口头传说/口头传统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文化载体
四 传统和民间的强调
第二节 视角:文化·民族·现实
一 学理自足的文化选择
二 民族忧思与文化抵抗
三 现实困境的自我挣扎
四 一种理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观
第三节 路径:学理阐释与现象还原
第四节 模式:历史之维与当下之思
一 历时/共时
二 民族(群体)/区域
第九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关系研究状况
一 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或物质截然不同
二 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因素不可分割
三 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认识
第二节 问题与讨论
一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二 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认识与观点
第十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权
第一节 保护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权前提
第二节 为什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权目的
第三节 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权内涵
一 生存权和发展权
二 受教育权利
三 文化权利
第四节 基于人权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向
第十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科
第一节 研究对象:“物”抑或“人”?
第二节 研究方法:田野调查?
第三节 知识生产:“遗产志”?
第四节 展望:构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一 法律体系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前提
二 工作体系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机制保障
三 研究体系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论基础
四 教育体系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