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情商管教(如何引导孩子远离可怕的抑郁情绪)
0.00     定价 ¥ 3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5288213
  • 作      者:
    作者:韦秀英//顾长安//苏格|责编:李文峰
  • 出 版 社 :
    青岛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情商至关重要。本书实用性很强,借助热点词,有一定的市场优势。 本书兼具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重在凸显系统、科学、通俗、实用。这样后期推广还是跟普通读物一样,主要依靠网站、微信、微博等宣传。 作者曾出版风靡一代人的畅销书《哈佛凌晨四点半》,在宣传上有一定影响力。加之,她已经出版过多部成功励志书籍,并且销量很客观,这对这本书上市宣传很有力度。作者本身有一个工作室性质的公司,可利用自己的渠道宣传。 我们周围很多人都意识到,孩子的情商培养对他们的人生成功很关键,失控、焦虑、愤怒或者抑郁的孩子,如果任由他们长期处在这种情绪下,那么就不能有效地与外界沟通或处理所遇到的问题,这样对日常生活和学习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超值赠送书签明信片,精美内文插图排版,适合孩子的家长亲子共读。
展开
作者简介
韦秀英 哈佛教育研究学者,深谙“头脑风暴”的理念和方法。策划出版过《哈佛凌晨四点半》《情商》《逆商》等畅销书。
顾长安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短篇作品散见于国内外报刊、杂志、合集。代表作有:《穿越时光的优雅》《情商》等。
苏格 杨百翰大学生物学博士,主修生命科学、社会心理学。2015年、2017年两次参加南极科考队。曾被学校授予“杰出留学生代表之一”。代表作有:《我们都是托拉斯基》《幸福:源于很简单的信仰》《达克》《逆商》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情商管教的目的不是逼孩子改正错误,而是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
本书透过孩子易躁易怒的情绪,深挖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滋生的多种负面情绪,探讨情绪爆发时的很好教育方式和方法,改变父母的应对思维,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控制孩子的行为,从根源上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情商:很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 萨提亚冰山模型:情绪是表象,性格是本质
○ 培养钝感力,别让他人的不良情绪左右孩子
○ 叛逆:这是孩子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
○ 共情假设:如果你是他,如果他是你
○ 防范多米诺骨牌效应,纠正孩子爱抱怨的坏习惯 ○ 大声尖叫:特殊心理需求的正面管教
○ 行为习惯疗法:制定赏罚分明的家规
展开
精彩书评
如果不懂EQ,从现在起,我们宣布,你落伍了!
——美国《时代》周刊
智商高的人也许事业无成,情商高的人却一定能表现
非凡,家庭是培养情商的第一学校,有高情商的父母,才
有高情商的孩子。
——情商之父 丹尼尔·戈尔曼
“所有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成功是由15%的专业技能与85%的为人处事构成的。
——著名成功学家 戴尔·卡耐基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当保持开心变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现在有很多孩子,经常会表现出性格内向、不爱交际、孤僻、多疑、暴躁等问题,他们思考问题时只注意事物的消极面,不知不觉地陷入抑郁状态。孩子出现抑郁情绪,一般都有一些心理诱发因素。比如,父母离异;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身患疾病;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习成绩下滑;生活中曾经历过其他不幸,遭遇过精神上的创伤,等等。
孩子在无忧无虑的年纪,让自己保持开心却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家长们要明白,情绪有好有坏,家长不要忽视孩子的不良情绪,要学会耐心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陪伴。
每个人都有情绪周期
我的闺密是一个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她平均每天会有2~3个咨询者,在她接触的这些人中,要么是青少年,要么是青少年的父母,还有一部分人是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通常都会有一个疑问: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闺密了解了他们的诉求与近况、分析了他们的行为后,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存在着类似的情绪状态:在某一段时间内,他们不想和人说话,烦躁不安、恐惧,几天后心情会逐渐恢复平静。这其实就是“情绪周期”在作怪。
19世纪初,一个英国医生和一个德国心理学家同时发现了一个周期性的现象:有些病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不振、情绪失控等症状,他们平均28天就来治疗一次。通过持续性观察,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情绪周期”。
每个周期的前半段为“高潮期”,后半段为“低谷期”,高潮期和低谷期两者交替的这段时间,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周期”。在一个周期内,情绪处于高昂状态的时候,我们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事物持有积极的心态,意气风发,对待他人和蔼可亲,感觉生活是积极美好的;但是当情绪处于低落状态的时候,我们则会表现出浑身乏力、压抑委屈、暴躁不安,甚至像一头愤怒的野兽,试图攻击别人。
很多人会错误地认为,只有女孩因为生理期的影响会出现情绪周期的现象,其实不然。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从出生那天起到离开这个世界为止,情绪周期都将伴随我们一生。情绪周而复始、反复波动,就像一年四季的变化那样自然。从古至今,无论是伟人还是凡人,都不能脱离这一规则。只是由于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经历不同,所以情绪的上下浮动和持续的时间也会不同。
有一个学生,他从12岁开始,每到12月份就会失眠,失眠的情况长达一个月,而近两年,他的失眠次数增加了,除了12月以外,其他时间他也会失眠,他除了考试压力和升学压力外,没有其他的压力,他觉得这些压力不会让他失眠,而且最近半年他的情绪剧烈起伏,当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依然可以谈笑风生,等大家离开后,他会觉得很累,会莫名地情绪低落,尤其到了晚上,他还会不断质疑自己、否定自己,对生活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满希望;而且他特别容易发怒,即使明知道是自己的错,依然会控制不住情绪,对别人恶语相向,为了不伤害别人,他会去咬自己的手,用痛楚缓解心中的怒火。于是,他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非常恐慌。
实际上,他只是在情绪周期内被抑郁的情绪所困扰,并非抑郁症那样严重,之所以会过度恐慌,是因为对抑郁情绪不够了解。他对抑郁情绪的苗头也没有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才让情绪“低谷期”持续的时间延长,任其愈演愈烈,对生活产生了各种负面影响。
可见,即便是正常的情绪周期、合理的情绪起伏,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不良情绪,它们便会不断地被强化和渲染,情绪“高潮期”与“低谷期”出现的时间就会失衡,孩子势必会陷入成长的泥潭之中。时间一长,恶劣情绪还会向病态发展,影响家人和朋友,产生数不清的争执与矛盾。
尽管现在很多家长已经开始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心理感受,也有很多情绪管理类的书籍和课程可以提供指导,但是在养育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有家长发现,孩子的很多行为自己根本理解不了,孩子的很多情绪自己也把控不了。其实,孩子喜怒无常的背后,掩藏着无数“成长的烦恼”。比如,他们无法说出心理的需求,或者不知道可以和谁说,尤其是家长对孩子有着比较高的期待、让孩子去做家长认为正确的事情时,家长往往听不到孩子的诉求,长此以往,孩子的情绪问题就会不断升级,孩子逐渐习惯用沉默或者吵闹表达他们的不满。
为了缓解亲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情绪周期,在他处于“低谷期”时更要学会倾听,试着做孩子的忠实听众,用心聆听孩子的内心,走进孩子的世界。
性格开朗不代表不会抑郁
很多家长觉得,只有那些性格内向、腼腆害羞、不善与人交流的孩子才更容易因为想不开而产生抑郁情绪,似乎抑郁是性格内向之人的专有物。所以他们坚信,自己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既是小调皮,又是开心果,肯定与抑郁情绪“绝缘”,即便孩子遇到了挫折打击,也能毫发无损地从中走出来。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代人的情绪崩溃,早已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悲伤或愤怒,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别让1%的抑郁毁了99%的快乐

章 当保持开心变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情绪周期
性格开朗不代表不会抑郁
隐藏在叛逆表象下的弱小与无助
负向三角:自己、过去与未来
从“抑郁情绪” 到“抑郁症”的距离

第二章 情绪色彩:抑郁其实并不是灰色
透明色:天性敏感的“玻璃心”——“为什么所有人都针对我”
白色:习得性无助的孤独——“谁也帮不了我”
蓝色:无能为力泛滥——“我做什么都没有用”
红色:完美主义的自虐——“我忍受不了瑕疵”
黄色:自我批评的毒害——“一切都是我的错”

第三章 爱的教育:为久闭的心窗,投下温暖的光芒
对光极度渴望的孩子
三把钥匙:让孩子重新打开关上的门
让你的爱可以被清楚看见
一百句安慰,比不上一个拥抱温暖
你的笑容疗愈他的伤口,唤醒他的噩梦
拉着孩子的手,一同走向心智成熟
避免过度干预,别让爱成为更重的负担

第四章 正念意识:是TA想太多,所以不快乐
我们都是天生的负面思想家
鸟笼效应:很多烦恼是自找的
事实、想法、感受之间的内心戏
客观才能冷静,乐观才能积极
改变信息接收模式:屏蔽过度的感官刺激
改变受害者思维:不要被假想的敌人打败
改变习惯性想法:停止从外部寻找原因
森田疗法:让情绪自然流动

第五章 说破无毒:能说出来的痛苦,都将不再是痛苦
倾诉:内心被摧毁又重建的过程
每天都是“无障碍交流日”
深度沟通:探究孩子的真实需求
告别自闭:寻求别人支持的重要性
告别孤独:与人建立牢固的情感联结

第六章 接纳自我:为孩子的个性价值持续赋能
自卑会削弱情感免疫系统
取悦别人,不如取悦自己
巴纳姆效应:摆脱环境的负面暗示
自我关怀的力量:教孩子学会反驳自我批评
杜根定律:提高自我肯定感的练习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正在被需要

第七章 记忆重塑:把所有黑暗都甩落身后
小小创伤造成的大大伤痕
没有什么放不下,只是回忆在喧哗
记忆偏差:他“看到”了并未发生过的事情
第三视角重构:跳出自己,再看到自己
克服反刍思维,打破痛苦循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