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万邦宾客(精)/陈舜臣随笔集
0.00     定价 ¥ 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4619836
  • 作      者:
    作者:(日)陈舜臣|责编:郭翠青|译者:崔学森//高美美
  • 出 版 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陈舜臣以创作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叱咤日本文坛,与东野圭吾同为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直木文学奖和推理作家协会奖的“三冠王”

包含牧野之战、敦煌前事、西域的诗人、历史中的禅让、故宫的乐趣等,以独特的视角还原历史的真实样貌

文笔虽不华丽,却富有智慧,映射着历史的苦涩,照亮了回忆的美好

国内开创性地结集出版: 系列书目:《1964年的便笺》《披蝶而舞》《爱唠叨的幸兵卫》《麒麟之志》《随缘护花》《桃李章》《雨过天青 》《三灯书斋》《仙药与鲸》《东眺西望》《史林有声》《九点烟记》《含笑花之树》《英雄长在》《万邦宾客》……


展开
作者简介

陈舜臣(1924—2015)以创作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叱咤日本文坛五十余载,但是其文化随笔的价值却常常被忽略。他善于挖掘中日文化在琐碎日常中的诸多差异以及背后深刻的渊源,并将其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文风儒雅,笔触生动而又富有哲思。其随笔展现了不同视角及不同文化观照下的中国历史,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译者简介:

崔学森,1974年生,辽宁义县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副教授,池田大作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近代中日交流史研究,在《历史档案》《政法论坛》等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翻译出版《三国史秘本》(陈舜臣)、《哲学复兴的对话》(马利诺夫、池田大作)等。

    高美美,1999年生,山西吕梁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学生。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摘选了陈舜臣系列从书里的随笔:《万邦宾客》《西域·丝绸之路》《边境历史纪行》《历史漫步》。包含牧野之战、敦煌前事、西域的诗人、历史中的禅让、故宫的乐趣等。从在中国的所见所感及身边发生的琐事偶感到古今历史、东西方文明,作者满含深情,娓娓道来,从另一个独特的视角阐述了历史的真实样貌。文笔虽不华丽,却富有智慧且不失天籁般的余韵,映射着历史的苦涩,照亮了回忆的美好。


国内开创性出版全套系列陈舜臣随笔集:《1964年的便笺》《披蝶而舞》《爱唠叨的幸兵卫》《麒麟之志》《随缘护花》《桃李章》《雨过天青 》《三灯书斋》《仙药与鲸》《东眺西望》《史林有声》《九点烟记》《含笑花之树》《英雄长在》《论语抄》《作为地球人》《七福山与曼陀罗山》《通往天竺之路》《逆旅主人》《弥缝路》《花狸居主》《云外之峰》《万邦宾客》。


展开
精彩书评

能够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的,只有陈舜臣。

陈舜臣这个人,存在就是个奇迹。

——日本作家 司马辽太郎


陈舜臣精于布局、设置圈套,但尤其震撼人心的还是其锋芒下所呈现的人间百态。

——日本推理小说作家 松本清张


他(陈舜臣)的文章平实易读,但是平实绝不意味着内容的肤浅。

                                     ——《朝日新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三节 乌托邦与虚构人物

唐代诗文繁荣,百花齐放。同时,国运极尽隆盛,至唐玄宗时期,西域也被纳入版图,开拓了诗人活跃的舞台。一些诗人开始进入西域,创作西域风情的诗篇,代表诗人是岑参。之后因安史之乱,国运式微,从此西域诗难得一见,西域也渐行渐远。

    此后再次出现西域诗文,是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入主西域的时候。蒙古大军十分国际化,除了蒙古族游牧民之外,还有汉人、女真人、契丹人和色目人,色目人由突厥人和伊朗人等组成。

    明代有郑和远洋出征,意气风发,但其势力却不及西域,原因是帖木儿的势力非常强大。到了清代,文人(同时也是官员)间的往来也渐渐频繁起来。蒙古汗国最有名的西域文人是耶律楚材。按照当时的区分标准,他是汉人,实际上是汉化的契丹人。他还是契丹王族,与辽王朝有直接关系。

    耶律楚材出生于燕京(即现在的北京),虽是契丹人,但从小在汉语环境下长大,契丹语是长大后才学会的。论汉语文章,当时无人能与之匹敌。他的母亲和妻子都是汉人,蒙古人将他视为汉人也在情理之中。据说他的岳父苏公弼是苏东坡的四世孙,他自然深深浸润在汉文化之中。

    当时的统治者是女真人的金王朝。大约百年之前金灭辽,辽王朝的耶律一族降金,并且为其效力,耶律楚材在蒙古人攻陷燕京的时候便已投降。当时,成吉思汗说:“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耶律楚材回答:“臣祖父皆北面事金,既为臣子,敢仇君父耶!”

    耶律楚材不是一个只会对胜利者摇尾乞怜的人。这一年(1215)他二十六岁,此时金还没有灭亡,但距离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王朝(1115)已经过去了大约一百年。虽然自己的祖国灭亡了,但他此后受到的恩惠他也不能忘记。这便是耶律楚材的儒家精神。成吉思汗的西征随即开始。使节团在讹答剌?被杀,成吉思汗为此兴师问罪。花剌子模?万万没有料到成吉思汗会来到这里,因此并未当一回事儿。耶律楚材参加了这次远征。

    花剌子模军岂是蒙古的对手,撒马尔罕、布哈拉、苦盏以及首都乌尔根奇?相继沦陷,讹答剌更是遭到了彻底的践踏。

    在巴米扬发生了大屠杀,没有留下一点点生命的痕迹。成吉思汗的孙子木阿秃干(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长子)曾在这里中箭身亡,大屠杀便是为其复仇。从前的地名也被“抹杀”,改称“被诅咒的土地”(maubaliq),直到现在,那里仍无人居住。

    参与这场大屠杀的耶律楚材留下了为数众多的西域诗。吉川幸次郎?从中选择了一首《河中春游有感》,收录在他的著作《元明诗概说》中。所谓河中,指的是泽拉夫尚河中的土地,也就是撒马尔罕。

异域河中春欲终,

园林深密锁颓墉。

东山雨过空青叠,

西苑花残乱翠重。

杷榄碧枝初着子,

葡萄绿架已缠龙。

等闲春晩芳菲歇,

叶底翩翩困蝶慵。

每个人都各有所好,要是我的话,就从《西域河中十咏》中选取。这十首五言律诗都以“寂寞河中府”一句开篇,现将第二首收录于此。

寂寞河中府,

临流结草庐。

开樽倾美酒,

掷网得新鱼。

有客同联句,

无人独看书。

天涯获此乐,

终老又何如?

这样的心境是在巴米扬大屠杀中产生的吗?耶律楚材投降,其目的不就是让他们减少一些兽行吗?哪怕只减少一点点。他之所以觉得在西域“终老又何如”,是因为“要是没有战争”的想法愈发强烈了吧?甚至会有“若不是因为战争的话,就不会来到水果这么好吃的地方”的想法。西域的哈密瓜古今闻名,耶律楚材也有咏瓜诗,是一首题为《西域尝新瓜》的七言绝句:

                                         西征军旅未还家,

六月攻城汗滴沙。

自愧不才还有幸,

午风凉处剖新瓜。

这首诗写的还是军旅,诗里提到攻城以及汗水滴落在沙子里。攻城是在6月,烈日炎炎,酷暑难耐,想必士兵大汗淋漓,那时候的哈密瓜一定好吃得不得了。战争时代创作的诗里出现战争是理所当然的,但我觉得作者的心情却是“已经够了”。士兵们已经厌倦了漫长的西征之旅,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很想家。蒙古汗国的军官都带着家眷。在这漫长的征旅中,成吉思汗有蔑儿乞惕部出身的忽兰王妃伴其左右,但普通士兵却只能哀叹“未还家”。他们在一些小事上得到了喜悦,作为漫长行军途中的乐趣,在“午风凉处”香甜地吃上一口哈密瓜还是被允许的。葡萄可以说是丝绸之路的象征,事实上西域葡萄的产量最高。

    据说中国原来没有葡萄,是在汉武帝时期(前141—前87在位)从西域传过来的。传播的人可能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或者远征军将领李广利。

    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栽培葡萄,不用说,是为了酿造葡萄酒。据说公元前3000年,葡萄从地中海东部沿岸到高加索地区均有种植。

    起到关键作用的是雅利安人和塞姆人,据推测,葡萄传到希腊大约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葡萄栽培技术和葡萄酒的酿造方法逐渐传向东方,一旦传到大宛(费尔干纳),再传到中国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种植葡萄,气候和土壤十分重要。中国有大面积的干燥地带,栽培不会太困难。有记录表明12世纪日本开始种植中国的葡萄品种,却没有推广开来。17世纪开始的棚栽有了一些可观的成果,但日本真正开始栽培葡萄,是从明治时代开始的。

    葡萄作为设计造型很早就传到了日本,如藏于正仓院的海兽葡萄镜等。“葡萄美酒夜光杯”之类的诗句也在日本的知识阶层之间广为传诵,但日本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知道真正的葡萄是什么样子。

    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被称为“石国”。这里的特产石榴与葡萄齐名,在丝绸之路的风物诗中不可或缺。石榴也称“若榴”,是日语“石榴”的语源。据说石榴是在平安时代?之前传到日本的,也许是因为它对水土没葡萄那么挑剔。

    耶律楚材的《西域河中十咏》没有提到石榴,但出现了杷榄,杷榄其实就是橄榄。下面是十首中的第三首。

寂寞河中府,

遐荒僻一隅。

葡萄垂马乳,

杷榄灿牛酥。

酿春无输课,

耕田不纳租。

西行万余里,

谁谓乃良图。

“遐荒”是距离都城十分遥远的外族居住地。“酥”指的是像奶油或者奶酪一类的乳制品。这里所说的细长的马乳葡萄可能就是吐鲁番盆地出产的。

    诗里说这里没有酒税和田租,是因为战争而没有的,还是本就如此?我们不得而知。如果这片土地从一开始就不收税金,这不正是“乃良图”吗?“乃良图”是蒙古语“乌托邦”的意思。

    庄子的《无何有之乡》中有乌托邦的原型,意思是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即一望无际、虚无缥缈的仙境。这和我们笼统意义上理解的乌托邦略有不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讲了一小群人为躲避秦始皇的暴政,断绝与周围的一切往来的故事。

    他们不知道秦朝之后有西汉和东汉,也不知道经历三国大乱后有魏晋之世。六百余年间,这里的人们对外界的生活一无所知。因迷路误入此地的人见到了桃花源,本想再去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到了。正是因为找不到,才是桃花源,才是“无何有之乡”。

    1872年塞缪尔·巴特勒(Samuel Butler)写了一本小说《埃瑞璜》(E re· hwon)。书名是把“乌有乡”(Nowhere)倒了过来,指的是在哪里都不存在的地方。在中世纪的欧洲,这种乌托邦的故事流传甚广。那是一个非常迷信的时代,人们十分相信这种故事。乌托邦还出现了变种,即虚构的人物,比如祭司王约翰的传说。故事讲的是东方有一个基督教的祭司,他拥有自己的王国,那是基督教徒受到穆斯林压迫的时代。当时,伊斯兰教出了一位叫萨拉丁的优秀领导人,而基督教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十字军屡战屡败,圣地耶路撒冷也被夺走了。

    萨拉丁的正式名字叫萨拉丁·优素福·伊本·阿尤布,他是阿尤布王朝的开国君主。当时穆斯林中有很多阿拉伯人和塞姆人,但他是库尔德族人,出生于伊拉克中部。库尔德族属于雅利安系,距离欧洲很近,现在仍生活在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的边境地区。阿尤布王朝不是民族政权,而是伊斯兰政权。十字军本来想打败他们,最终不但没有成功,还失去了耶路撒冷。萨拉丁是少见的杰出人物,占领耶路撒冷后仍然允许基督教徒来巡礼朝拜。这里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这两种宗教的圣地,但基督教占领时期却不允许穆斯林在此巡礼朝拜。

    萨拉丁占领耶路撒冷是1192年,当时成吉思汗还只是铁木真,尚未击败泰赤乌部,成为蒙古诸部的盟主。对于欧洲来说,当面之敌是伊斯兰教,如果背后能有打败伊斯兰教的强大势力,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祭司王约翰的传说。基督教徒寄希望于这个故事,但祭司王约翰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不过,也不能完全断言这个故事没有根据。

    有人认为成吉思汗可能就是祭司王约翰,但似乎这个传说在成吉思汗之前便已出现了。


展开
目录

第一部 万邦宾客

 第一节 牧野之战

 第二节 曲水与淝水

 第三节 江南时代

  第四节 画人的谱系

第二部 西域·丝绸之路

 第一节 敦煌前事

 第二节 西域的诗人

 第三节 乌托邦与虚构人物

 第四节 沟通东西方之人

第三部 边境历史纪行

 第一节 人的命运

 第二节 革命风暴

 第三节 特殊的任务

 第四节 挫折之旅

第四部 历史漫步

 第一节 历史中的数字与理想

 第二节 关帝庙

 第三节 诗史

 第四节 共有的文化

 第五节 历史中的禅让

 第六节 历史博物馆的回忆

 第七节 连接东西方之人

 第八节 故宫的乐趣

 第九节 在特殊历史上构筑的未来

——“香港回归与一国两制”的走向

 后记(文库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