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的“关”,是一地理概念,指陕西的关中。“关学”不能简单理解为“关中之学”,而是宋代后理学的一个地域性学术流派的称谓,就一般的意义上说是指“关中理学”,它是儒学发展到宋代后出现的一个新形态。关学由张载在北宋关中创立,由于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后人们常把它与北宋周敦颐创立的“濂学”,程颢、程颐兄弟创立的“洛学”以及南宋朱熹创立的“闽学”并称为“濂洛关闽”。关学是宋代理学的四大流派之一,也是陕西宋代以降非常有影响的儒学学术流派。
张载字子厚,他原是河南大梁(今开封)人,其父张迪在宋天禧年间在长安(今西安)为官,张载本人即出生在长安。后其父到重庆涪州(今重庆涪陵)任知州,张载随其父也生活在那里。在张载十五岁时,其父因病卒于官。按照河南的习俗,张载母亲决定将张迪葬回自己的家乡大梁,于是张载与其母陆氏、其弟张戬一起,护送张迪的遗骨回大梁。他们穿过巴山,越过秦岭,出褒斜古道到达关中眉县境内,因资费不足,加之前方有战事,难以前行,于是就把父亲葬于眉县横渠镇靠近终南山的迷狐岭上,于是全家也就在横渠定居下来。故以后的史书多记其为“郿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横渠度过。横渠地处偏僻,“人不堪其忧”,而张载则。处之益安“。就是横渠这一处”僻陋“而安静之地,成就了张载,他坚守在这里读书、著述、讲学,并写下了对理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著作《正蒙》,人称他为”横渠先生“。通过长期讲学、授徒,在他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群体,由于他们有共同的学术倾向和风格,人称其为关学。关学于张载在世时已成规模,故黄宗羲说:“关学之盛,不下洛学”(《宋元学案》卷三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