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朝鲜战争专题纪实书系——“*寒冷的冬天”*新作品。
如果你对朝鲜战争感兴趣又不想去读一部太长的历史书,这本将是一次不错的选择,用真实的史实讲述戏剧化的事件,用“抠字眼”般的深究细节来深刻的历史人物的内心变化。
朝鲜战争历时3年多,从1950年6月25日开始;而板门店谈判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结束,签订停战协定。
本书着力在朝鲜战争和谈这条战线上,以军事战线的铺垫为辅。
关于“朝战爆发”起因、战前南北军力对比、“志愿军战俘交换”等历史问题,采用大量解密档案、亲历者回忆口述作为史实佐证,更真实、详细记录谈判前后各国政治巨头的隔空交锋,
通过从多国视角透视这场历经747天的“马拉松式”谈判。
斯大林的隐忍
关于派遣空军入朝作战,斯大林经历了反复斟酌,与中、朝几经协调,其中蕴含了复杂的国家利益权衡,其出兵过程也极为曲折复杂。
1950年10月11日,周恩来等人专程飞抵高加索黑海边斯大林的休养地。据苏联解体后的解密资料,人们得以了解黑海会谈的内容。
周恩来是为苏联军援而去的。他向苏联领导人介绍了中国的政治局会议情况,表明了中国出兵势在必行,但需要苏联帮助解决一些困难,尤其是在提供空军支援和武器装备方面。
斯大林当即作出承诺,飞机、坦克、火炮都可满足中方要求,但苏联空军尚未做好准备,还需两个月进行战备,才能加入战场。
1950年7月5日,积极支持北朝鲜的斯大林曾致电驻华大使罗申,要罗申转告周恩来,苏联将“尽力”为入朝作战的志愿军部队“提供空中掩护”,只要中国答应参战,苏联将尽全力支持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
这次,斯大林的承诺却被加上了一个期限:两个月。
在这样的重大关头,一向全力鼓动中国参战的斯大林竟然变卦了。是什么使他犹豫、动摇?
朝鲜战争爆发之前,苏联的政策是韬光养晦、暗中蓄力,在没有必胜把握时,绝不与美国发生正面军事冲突;而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为了与战争撇清关系,不在战场上留下任何属于苏联的蛛丝马迹,斯大林的对美政策表面看来堪称隐忍。
从金日成与李承晚摩拳擦掌时起,美军就在不断试探苏联的立场。美军机多次侵扰苏联领空。
1950年,7月—8月,美军机多次掠过苏联边界线附近领空。
7月8日,两架美国歼击机飞过恰普林角上空。
7月17日,两架美国飞机侵入位于乌艾连镇的苏联边界线。
7月20日,两架美国飞机出现在苏联塔菲利耶夫群岛上空。
终于,9月4日,一架未装载炸弹或鱼雷的苏联轰炸机被11架美国战斗机围歼,苏联政府终于提出抗议。但遭到美国拒绝,理由竟然是击落轰炸机的飞机受命于联合国,所以美国不能接受苏联抗议。
苏联已决心弃卒保车,所以再次忍让。此时正值美军即将越过三八线的关键时期,美军正面对敌,双眼则紧紧盯住朝鲜背后的苏联的一举一动。斯大林明白,这是美国的警告,于是他更加谨慎,更加深藏不露。实际上,斯大林也正在加紧催促中国参战。
1950年10月8日下午4点,美军越过三八线的第二天,两架F-80再次光临苏哈亚地区距边境100公里的一个军用机场,并击毁苏联军用机场的7架飞机。苏联空军仿佛清风过耳,既不升空迎敌,也未使用地面机枪和高射炮火还击直到10月9日22时45分,美国大使柯克才接到苏联大使的电话,要求会面并接受照会。柯克先声称自己患了感冒,卧床休息,避而不见,于是苏联大使只好把照会书寄到美国大使馆。
10月10日,美国使馆原封不动退回了照会。
苏联简直表现得像一个怯生生的孩子。美军的频繁挑衅,已毫无疑问超出了误会的范畴,应视作一种有恃无恐的试探与警告。令美军十分满意的是,斯大林表现出了足够的隐忍,甚至已经超出了忍辱负重的程度,似乎是真不敢触碰美军锋芒。看起来,在美军隔三差五的“提醒”之下,苏联是绝不敢在朝鲜战场搞小动作了。
因此,10月19日,美国终于大方承认了对苏联机场的射击,并归结为“空中领航错误和计算不佳的结果”,并宣布已经对涉事飞行员进行了纪律处分,也表示愿意向苏联赔偿资金,算是试探满意之后的安抚。
但莫斯科依然没有眼泪,仿佛屡遭空袭的并非自己。
甚至在黑海,在见到周恩来之后,斯大林也依然表现得毫无斗志。苏联巨人难道就此屈服于美方军威?人们难以置信。
10月14日,毛泽东电告尚在苏联的周恩来,志愿军12个步兵师、3个炮兵师将在10月19日入朝,26万人将投入战斗。由于朝鲜前线危在旦夕,10月15日凌晨,志愿军已经提前出动,17日、18日分别有一个军开拔,10天左右将完成渡江。
这样一来,斯大林终于释然了。
这位手握重器的世界巨人向来算无遗策,于不动声色之中早就备好了万全之策。虽然还未下定决心出兵,但苏联空军早已暗中枕戈待旦了,当毛泽东在10月14日发出参战电文后,苏联空军的144、17、328、20歼击航空师就立即被组建了起来。
随着志愿军于10月25日与联军交火,云山战役的随后爆发,斯大林才真正、完全对中国放心。
11月1日,他从容不迫地派出了米格-15,在鸭绿江上空对美军发动奇袭,在十余天内击落美军飞机21架,连10月8日的旧账也一并清算了。
……
第一章止战
第二章和平的代价
第三章开城密码
第四章飞机大炮的辩论
第五章重划军事分界线
第六章冻土下的钢铁长城
第七章迷途—战俘归程
第八章巨济岛寒雾
第九章停火谈判与总统竞选
第十章和平生于荆棘
第十一章无法遗忘的战争
第十二章尾声
附录《朝鲜停战协定》及其附件
不忘历史才能展望和平
文/喵了个咪
本书内容丰厚,既有对参战各国领导人的动机和心理分析,又有战场和谈判两个不同的战争场景的生动描写;既有对国际局势宏观把握的远镜头,又有对战争细节的近镜头;既有对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的描写,也同时刻画了带病工作的李克农、狡猾精明的李奇微、强硬无比的杜鲁门以及独裁专断的李承晚等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书中的信息量非常大,涵盖了整个朝鲜战争的始末,不但适合想要了解近代史的朋友阅读,也适合对朝鲜战争进行研究的朋友参考。通过阅读本书,一定会让你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
——战争不分大小,小国的内战可将大国拖下水。
在苏联的援助下,朝鲜的工业水平大幅提高。随着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完成,朝鲜的金正日也萌生了统一念头,在错判美国反应的基础上,遂在不正确的时机采取了不正当的举动,于1950年6月25日发动了朝鲜内战。但是,战争一旦开始,未来的走向谁也不能预测。是年6月27日,美国同时出兵朝鲜、台湾,并援助侵越法军,从三个战略方向对新中国形成威胁,并将战火烧到东北边界。在这种情况下下,毛主席作出判断: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于是,中国不得不保家卫国,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成为因小国内战而被拉入战争泥潭的典范之一。
——战争没有输赢,彼此的代价都是不可估量的。
中国由于和16国组成的联合国军交战以及对国际政治缺乏经验,不仅被联合国宣布为“侵略者”,也导致了在国际事务中的被动,与一些国家的关系走入僵局,以致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被长期搁置,还遭到了长期的禁运和经济封锁。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军费开支增加,而台海问题也被长期延缓。对于联合国军而言,伤亡也是惊人的。据美军朝鲜战争纪念碑上数据显示:伤亡失踪被俘美军 172847,联合国军 2256523,总计2429370人;阵亡美军 54246人,联合国军 628833人。战争美军队共消耗作战物资7500余万吨,战争花费2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消费。而作为朝鲜的主战场,地表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被摧毁,以至于美军轰炸都很难找到目标。此外,战争带来的伤亡,给无数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伤痛,而心灵的伤害确实无法统计的。
——谈战互相结合,谈判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当对战双方发现,谁都不能以绝对优势将对方摧毁的时候,谈判就开始了。
1.情节惊心动魄。由于东西方的文化、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显得更加惊险刺激。在谈判伊始,美方提出议题:我们谈判所讨论的范围仅仅限于有关韩境纯粹的军事问题,如果你方同意,请就此签字作为我们谈判的第1个协议。你同意吗?*一个议题就包含着极大的陷阱:所有美方不愿意接受、不愿意谈的问题,都可以归之于“不属于纯粹的军事问题”而予以拒绝。但中朝方面的应对却将其化为无形——南日大将直接对没房问题置之不理,各说各的。
2.细节不动声色。正式谈判刚开始,“联合国军”代表就感受到了谈判的艰难,包括一些细节:先是桌子上的小旗子,你摆上了一面,共产党就立即摆上一面比你更大的。然后是椅子,共产党方面提供的椅子比自己的矮一半,“联合国军”代表一坐,就好像陷入了地下找不到了。再有就是协议规定为了安全在车上覆盖白旗,殊不知在东方悬挂白旗就是投降的意思,等联合国军反应过来,白旗已经挂了好多天,照片也早就等在所有共产党国家的报纸上了。诸如此类,凡不胜举。
3.谈判精准测算。谈判形势随着战场形势变化,瞬息万变,优势几经易手,如同拉锯战。正如彭德怀所说,打得坚决打,谈得耐心谈。当双方谈判桌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激烈争吵的背后,都是顶层决策者复杂冷静的测算与布局。这不仅是谈判代表背后的挥李克农、乔冠华等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指挥,更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运筹帷幄的结果。
4.人员全力以赴。且不论谈判代表的辛劳,从英文速记工作人员的工作中,就能够从侧面看出中朝代表全力以赴的精神状态。在美方有录音机等优势下,我们临时从翻译中抽调人手兼做英文速记。在目前来看,在短时间内从零开始学习英文速记仍然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压倒性的困难面前,我们的同志在崇高理想的驱使下,将不可思议的事情完成了,不但学会了英文速记,还在准确性和效率方面迎头赶上,*终超过以英语为母语的美方专业速记员。
——国家利益至上,中国也是大国博弈的受害者。
朝鲜战争的开端,源于苏联的默认许可;抗美援朝战争,源于苏联对中国的不信任,始终将中国看做“铁托第二”。加之二战中元气大伤,斯大林一直严守韬光养晦的对外政策,无论美军如何试探、挑衅,都是忍辱负重,绝不公开参战。在中朝和美韩的谈判过程中,极力拖延,试图利用中国将美国拖入战争的泥潭,为自己发展赢得宝贵时间。其阴险用心,可见一斑。如此看来,抗美援朝战争也成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中国成为苏联手中的枪。
60多年前的硝烟已经慢慢消散,但上甘岭、三八线、板门店等等这些鲜活的符号,却永远保存在我们的民族记忆里。正像本书作者赵勇田所讲,世人要记住那场战争,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的鲜血和生命,永远不能忘记。在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流的今天,战争除了给人民敲响警钟,也敦促人们谨慎地追求和平。这也是《*寒冷的冬天——板门店谈判纪实》所要传达给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