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40373141
  • 作      者:
    胡钦太,胡小勇著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信息时代教育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着眼于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传播所呈现的新特征、新发展,借用多个学科观点和视角进行解读和探讨,力求在现有教育传播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信息时代教育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聚焦信息化背景中的各类教育传播现象,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交融相持。在理论研究上,分别以信息技术与教育传播融合的背景、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教育传播的主客体、教育信息与媒体、教育传播效果与优化展开,系统梳理了教育传播的理论体系;在案例研究上,针对教育电视媒介生态、青少年信息扶贫、网络科教电视传播、网络教育社会互动、农村学生网络成瘾等个案开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本书丰富和创新了新时期教育传播学理论与实践的内涵。
  《信息时代教育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传播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研究”(编号:BCA090079)及广东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研究成果。本书适合于教育传播的研究者和学习者阅读和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三)教育传播新媒体的特点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信息时代的教育媒体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丰富与多元
  存储和传递信息是教育媒体的基本功能,但是不同的教育媒体,其存储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各不相同。新的媒体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我们在媒介或直接经验中不断学习,美国视听专家戴尔提出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人手,而教育信息的抽象程度取决于教育媒体存储加工的符号形式。在教育传播的新媒体中,信息的呈现符号不仅仅有抽象程度最高的文字,还有图形、图像、视频、手势等生动的感觉或知觉形象,有的还能再现或模拟学习情境。多样化的教育信息呈现方式,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经验。
  2.个性与创造
  网络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使教育中新媒体的运用凸显出一定的个性化色彩。根据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新的媒体技术可以提供点对点、高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信息传播服务。如语义网络技术能够根据对资源元数据的分析,有效地促进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个性化“推”、“拉”服务。
  3.开放与共享
  新媒体技术的信息传递,已不再是单向、线性的发布和接受,而是呈现出网状的多向流动,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了平等交流、共享资源的开放平台,实现了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锋以及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面对教育信息传播,学生几乎可以和教师享有同样的话语权,学习的主动性受到鼓励、得以发挥。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和获取资源信息,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助式”学习;遇到问题时,可以使用答疑系统查找相关的解答,或通过即时交流工具和老师、同学展开讨论;还可以通过测试评价系统了解自己对知识信息的掌握程度。教师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同时,新的教育媒体还能以多元的信息内容、多样的传播方式、全方位的时空视野、快捷的传播速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信息流通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教育传播新媒体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新媒体在教育中的出现,给传统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打破原有单向传播的形式,转变为教育大众共享信息、平等交流和研究学习的形式。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肩负的责任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播和呈现,而更多的是从教学转向导学,成为教学的组织者、信息的甄选者、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者,为学生提供知识导航;而学生也由原来被动接受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在知识的探究和意义建构中,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参与学习,消化并生成新知,相互交流与合作,形成协作学习群体。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传播模式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实现了教学传播过程主体的转变。
  ……
展开
目录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框架

第一章 教育传播研究及信息技术发展的融合
第一节 教育传播研究的概念与特点
一、教育传播的概念
二、教育传播的特点
第二节 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历程脉络
一、教育传播学的兴起
二、教育传播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信息技术影响教育传播研究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传播内容的影响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传播方式的影响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传播者的影响
四、信息技术对教育传播观念的影响

第二章 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第一节 教育传播过程的要素与结构
一、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要素
三、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阶段
第二节 传统的经典教育传播模式
一、传播学中的经典传播模式
二、教育传播学模式及其构建
第三节 教育传播模式研究新发展
一、信息技术发展对传播模式研究的影响
二、信息环境中教育传播模式的新发展
三、信息化背景中教育传播模式的评价

第三章 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传播的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 教育传播中的主客体关系
一、信息时代师生关系的特征
二、信息时代师生关系的友展
三、信息时代师生关系的转变
第二节 教育传播中的教师特征分析
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二、从“填鸭”走向聆听
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三节 教育传播中的学生特征分析
一、信息技术赋予学生信息民主权
二、信息时代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三、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伦理规范
第四节 教育传播中的参与者分析
一、信息时代教育传播中的参与者
二、教育传播中各种参与者的协调

第四章 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传播的信息与媒体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及传播方式
一、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内涵概述
二、教育信息传播中的熵和冗余
三、各种教育系统中的信息传播方式
第二节 信息时代教育信息资源的新特征
一、教育资源建设朝数字化发展
二、教育资源的信息孤岛困境
三、解除信息闭塞现象的应对策略
第三节 信息时代教育信息的编译与解读
一、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符号
二、信息时代教育信息的符号化
三、消解误读:师生对信息的双向理解
第四节 信息时代教育传播媒体新类型
一、教育传播的大众化和分众化
二、教育传播媒体的新发展
三、教育传播新媒体的应用
四、教育传播新媒体的选择
第五节 信息素养教育和媒体素养教育
一、信息时代教育信息的新变
二、教育传播视角下的信息素养
三、教育传播语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
四、教育传播视角下的媒体素养
五、教育传播语境下的媒体素养教育

第五章 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传播的效果与优化
第一节 教育传播效果研究新动向
一、经典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
二、教育传播效果的特点和表征
三、教育传播效果研究的走向
第二节 教育传播效果测量新方法
一、传统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和评估
二、新时期教育传播效果评估方法
三、优化新时期的教育传播效果评估
四、教育传播效果的反馈及其意义
第三节 教育传播数字鸿沟新现象
一、知识沟理论的历史缘起
二、数字鸿沟的三个层次
三、改善数字鸿沟的传播对策
第四节 教育传播效果优化新理念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二、新时期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
三、教育传播效果优化研究的新发展
四、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传播效果优化的途径

第六章 教育电视媒介生态系统与环境分析
第一节 教育电视的媒介生态概况
一、媒介生态等核心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媒介生态学研究概况
三、教育电视媒介生态研究现状
第二节 教育电视生态系统分析
一、教育电视的原生态
二、教育电视的生态位分析
三、教育电视种群及关系
第三节 教育电视外部生态环境分析

第七章 青少年信息鸿沟及其扶贫策略探讨
第一节 青少年信息扶贫研究的概况
一、相关术语内涵分析
二、青少年信息扶贫概况
第二节 青少年信息鸿沟的调查分析
一、公共信息资源鸿沟
二、校内信息资源鸿沟
三、信息素养鸿沟
四、其他调查发现
五、青少年信息鸿沟原因探讨
第三节 青少年信息扶贫的策略分析
一、弥合校内信息资源鸿沟的策略
二、高度重视青少年校外公共信息资源扶贫
三、培养青少年信息素养,实现信息减贫
四、广东乡村青少年数字机会中心的构建

第八章 网络科教电视传播效果分析与优化
第一节 网络科教电视传播研究的概况
一、网络科教电视传播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同类研究综述
第二节 网络科教电视节目收视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九章 网络教育社会互动模式与效果分析
第十章 农村学生网络成瘾分析与干预对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