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离散与避难:犹太民族难以忘怀的历史:unforgettable history of Jewish peopl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325975
  • 作      者:
    潘光,汪舒明主编
  • 出 版 社 :
    时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犹太民族的离散与避难
  犹太人在伊斯兰世界中的法律和社会地位
  20世纪上半叶上海犹太社团的政治活动
  记忆与民族认同——纳粹大屠杀与德国历史学家之争
  美国黑人——犹太人关系的文学呈现
  《人民日报》中以色列形象的演变
  上海犹太研究中心(CJSS)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最具影响的犹太学和当代以色列研究机构。它不仅协调中国学者的研究活动,丽且与世界各国的同行进行着富有成果的合作。中心近年来推出的重要学术成果有:研究专辑《犹太人在亚洲》、《纳粹大屠杀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大型画册《犹太人在中国》、《犹太人在上海》:泽著《犹太人忆上海》:专著《犹太民族复兴之路》、《犹太文明》、《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上海犹太社会文化生活史》、《犹太人与中国:近代以来两个占老文明的交往和友谊》、《当代以色列社会与文化》、《犹太研究在中国:三十年回顾(1978——2008》等。中心发起组织了多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在世界各地举办了图片展“犹太人在中国”和原在华犹太人重聚活动,以及有关犹太名人、纳粹大屠杀和今日以色列的展览会,还在中国首次举办了犹太研究青年论坛和成人希伯来文学习班,并与影视界合作制作影视作品,与旅游界合作组织犹太遗址游览。以色列总统和总理,德国总统和总理,奥地利总统和美国第一夫人,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犹太名流访问了中心或参观了中心举办的展览会。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没有祖国的两千年里,离散和避难中的犹太民族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犹太民族离散避难史,已经成为许多学科领域的重要课题,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犹太·以色列研究论丛>第5辑·离散与避难:犹太民族难以忘却的历史》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来华犹太难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汇集了十多篇研究犹太民族离散和避难问题的论文。此外,《<犹太·以色列研究论丛>第5辑·离散与避难:犹太民族难以忘却的历史》其他专题还收录了其他论文,主题涉及大屠杀的影响、美国黑人和犹太人关系、犹太教神秘主义、文艺复兴中的犹太思想、《人民日报》中的以色列形象等论题。
展开
精彩书摘
  二、犹太人争取公民权及犹太法案的提出
  居住在英国的外国人没有权利拥有土地和其他不动产(如英国船只等),不能参与殖民地贸易;即使是在向他们开放的贸易领域,他们也要缴纳更多的费用和关税;此外,外国人还面临着遭到驱逐的可能。非本土出生的犹太人自然也要受到以上限制。不过,有两条途径可以帮助外国人获得本土出生的臣民的部分或全部权利:一是从国王手里购买自由民特许证;二是走议会程序,得到归化,获取与本土臣民同等的经济和财产权。对于犹太人来说,获得国王的特许状虽然费用很高,但相对而言没那么困难,因为不需要领圣餐,而且誓词是“愿主保佑我”(SohelpmeGod),并不与犹太教的信条冲突。但通过议会得到归化的条件就比较为难犹太人了,因为申请归化者必须在归化前一个月内接受基督教的圣礼。而以结果论,偏偏以议会归化的方式又比国王特许状的方式更优越,因为特许状并不能消除加诸外国人身上的所有限制。特许状只赋予外国人参与殖民地贸易的权利,而“番税”还是要照交。而且自由民的身份不具有溯及力。
  担任公职需要以基督徒的名义宣誓,获得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这两者都属于当时欧洲和北美殖民地有条件的政治权利。乍一看,似乎前者的条件更容易实现,因为只需要改宗即可,而财产的积累则较为困难。但对于真正的宗教信仰者来说,改宗之痛甚于锥心之痛。而另一方面,在英国社会中,新的观念已经萌芽,旧的观念尚未消除。“英国一方面还没有做好接受多元文化的准备,一方面却又已经做好捍卫个人自由不受种族观念侵袭的准备了。”
  1680年4月5日,几名犹太人申请获得自由民(freedenizen)的特许状,为的是能够到美洲种植园去。“自由民”介于“侨民”(alien)和“公民”(citizen)之间,这个身份不可继承,而且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不允许进入议会,也不能担任公职,但可以购买地产。之前英王授予自由民特许状的范围仅限于英伦三岛,而此次这几位犹太人向枢密院提出的申请获得了批准,自由民特许状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了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
  1714年,基于人口增长有利于国家财富增长的论点,约翰·托兰提出实施普遍归化法的建议,呼吁允许所有薪教徒成为英国公民。值得注意的是,他提议将犹太人包括在内,而排除天主教徒,理由是不应接受其宗教具有政治破坏性的人。因为在他看来,天主教就属于这样的宗教,而犹太教不是。针对宗教因素影响职业选择的问题,他认为,如果有机会,犹太人也会和其他人一样热爱所有的职业。尽管其思想具有理性主义的特征,有较强的进步性,但是和洛克一样,他的思想也未能引起当时人们的兴趣。
  ……
展开
目录
前言
Introduction
Ⅰ 犹太民族的离散与避难
Ⅰ Diaspora and Refuge of Jewish People
流浪的犹太人:传奇、表征及隐喻
The Wandering Jew:Legend,Representation, or Metaphor
论“顺民”:犹太人在伊斯兰世界中的法律和社会地位
On DhimmZ:the Legal and Social Status of Jews in Islam wodd
16世纪奥斯曼帝国犹太社区的自治
The Autonomy of the Jewish Communities in the Ottoman Empire in the l6m Century
析英国1753年犹太归化法之争议
On the Controversy of l753 Jewish Naturalization Bill in England
信仰与世俗之间——20世纪东欧犹太人的民族认同之争
Between Faith&Secularity:The Historical Controversy upon Ethnic Identity among the Eastern European Jews in the 20th Century
时代的影像:20世纪初美国“弗兰克案件
Image of Times:Analysis of the“Frank Case” in US
马丁·路德与德意志反犹主义
Martin Luther and the Anti-Semitism in Germany
关于犹太人解放的争论及其影响
Debate on Jewish Emancipation and It's Impact
20世纪上半叶上海犹太社团的政治活动
Political Activities of the Shanghai Jewish Communit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波斯时代的犹大省:政策、变化与影响
Yehud in the Persian Period:Policy,Changes and Influence
哈尔滨犹太人的文化活动及其影响
Cultural Activity of the Harbin Jews and Its Influence

Ⅱ 纳粹大屠杀研究
Ⅱ Holocaust Studies
纳粹屠犹的神学反思
On the The ological Reflections of the Holocaust
大屠杀记忆在捍卫以色列中的战略性运用
Strategic Usages of Holocaust Memory in Defending Israel
记忆与民族认同——纳粹大屠杀与德国历史学家之争
Memory and National Identity:the Holocaust and Historian Debate in Germany
小说《朗读者》中的历史重构和淡化罪责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and Relativization of the Crime in the Novel'Der Vodeser'

Ⅲ 犹太文化研究
Ⅲ Jewish Culture
阿哈德·哈阿姆与希伯来语月刊《哈施洛阿赫》
Ahad Ha'am and the Hebrew Monthly Magazine Hashiloah
辛格的《冤家,一个爱情故事》中的犹太教神秘主义
Jewish Mysticism in Singers Enemies: a Love Story
美国黑人一犹太人关系的文学呈现——伯纳德·马拉默德《黑色是我最钟爱的颜色》新解
A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of American Black-Jewish Relationship:Bernard Malamud’s “Black Is My Favorite Color”Revisited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与犹太思想
Renaissance Humanism and Jewish Thought
Ⅳ 中以关系研究
Ⅳ Sino-Israel Relations
《人民日报》中以色列形象的演变 (1948-1967)
The Evolution of Israel’S Image in People's Daily (1948-1967)
后记
Acknowledgments
征稿启示
Call for Papers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