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结构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233448
  • 作      者:
    陶小龙著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陶小龙,经济学博士,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在各类期刊发表专业论文近20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云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高校社科文库: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结构问题研究》以人力资本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核心,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结构问题。初步探析了人力资本结构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运用描述统计的方法研究了中国人力资本结构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了影响中国人力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体制性障碍;并构建计量分析模型研究中国人力资本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其对我国比较优势动态化的影响;最后,结合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过程动态匹配的国际经验研究,提出优化中国人力资本结构的对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人力资本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创立之初,第一个将人明确地视为资产,并试图估算其经济价值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配第(1662)在《税赋论》中明确指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他还充分肯定了人的经济价值,采用“生产成本法”计算英国人口的货币价值。配第还曾指出人口的差异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建议采取某些措施和进行资本投入以提高人口素质。斯密认为用于提高人的才能的投入和人的能力的提高,是资本的一种形式。他在《国富论》中指出,“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像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的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工人增进的熟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省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作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9页。
  促使人力资本理论形成进而影响后来经济学发展的是新自由主义派的代表人物舒尔茨。他认为人力资本是内含于人本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存量,它体现在人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自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经济学家们围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围绕本书的研究目的,本章将从基于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模型演进、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和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等三个方面展开文献综述。
  一、基于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模型演进
  在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型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是不相同的。本部分以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模型中的作用演化为脉络,对经济增长模型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一)人力资本外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1哈罗德—多马模型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发端于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Harrod,1939)发表的《论动态理论》一文,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的思想,将凯恩斯(Keynes) 的分析长期化、动态化,开创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先河,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框架。之后,多马以哈罗德的研究为出发点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型,由于二者在形式上极为相似,所以西方经济学者把他们的模型共同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是资本决定论的代表,几乎未涉及人力资本因素,它的一个重要结论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
  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索洛(Solow,1956)突破了哈罗德的局限性,提出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索洛模型是几乎所有增长问题研究的出发点,甚至于那些从根本上不同于索洛模型的理论通常也需在与索洛模型的比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戴维?罗默,1996)。
  索洛在他的模型中引入了新古典的生产函数。在生产函数中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 并且假定两者可以互相替代,同时作出假设:(1)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的;(2)规模报酬不变; (3)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索洛模型包含四个变量:产量(Y),资本(K),劳动(L)和“知识”或“劳动的有效性”(A)。生产函数的形式为:Y=F(K,AL)。A和L以乘积形式进入,AL被称为有效劳动,以此种形式引入的技术进步被称为劳动增进型或哈罗德中性的。 如果知识进入形式为Y=F(AK,L),则此技术进步是资本增进型的,如果形式为Y=AF(K,L),此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性的。假定资本与劳动的比率为k,Gn代表自然增长率,索洛模型的均衡增长条件可以表示为sf(k)=kGn,其中s为储蓄率,Gn 为人口增长率,k为人均资本,f(k)为人均产出。根据索洛模型可以推导出公式G=GA+βKGK+βLGL,其中:GA是技术进步率,GK是资本增长率,GL是劳动增长率,βK和βL分别是资本和劳动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尽管没有将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但从中已经可以看到知识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影子了。
  (二)人力资本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以罗默(Romer,1986;1990)和卢卡斯(Lucas,1988)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Endogenous Economic Growth Theory),致力于技术进步的内生化研究,实现了经济增长理论从外生均衡分析到内生均衡分析。新增长理论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研究局限,将知识和人力资本视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强调了知识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特殊作用,把知识增长(或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看作是经济长期增长的真正动因,揭示了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认识。
  1阿罗的边干边学模式
  阿罗(K Arrow,1962) 的干中学模型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和技术进步模型的思想源头。阿罗看到了索洛把技术进步看成是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的缺陷,建立了一个技术进步内生的经济增长理论。阿罗把技术进步看成是知识和经验积累的结果,这些经验则是人们从经济活动的实践中学习得来。
  2宇泽和费尔普斯模型
  较早的人力资本增长模型是由日本经济学家宇泽弘文(Uzawa, H)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 Edmund S Phelps)提出的。宇泽弘文(1965)在论文《经济增长总量模式中的最优技术变化》中修改了索洛单一生产部门的模型,引进教育部门,提出了一个两部门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宇泽模型假定社会配置一定的资源给非生产性的教育部门,教育部门产生新知识,新知识会提高生产率,并被其他部门零成本获取,进而提高生产部门的产出。
  与以往的理论观点认为教育主要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积累来影响经济增长不同的是,费尔普斯与理查德?尼尔森(Richard Nelson,1966)把经济增长描述为由用于创新或者适应新技术的人力资本存量决定的过程。费尔普斯和尼尔森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率差异主要由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所决定的,人力资本存量差异也决定了不同国家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能力。费尔普斯和尼尔森指出,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有利于新技术的扩散,从而有利于穷国赶上富国。
  3罗默模型
  新增长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罗默(P Romer)强调知识或发明是技术进步进而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他认为知识的非竞争性与部分排他性将会导致一种垄断竞争均衡,而人力资本存量及其投入于研发部门的数量最终决定了经济增长率。
  罗默(1986)明确将劳动有效性定义为知识,通过构建一个研发部门来生产知识,将知识生产内生化,并认为知识的积累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源动力。罗默(1990)模型中知识影响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两种途经实现:第一是新知识使得最终产品部门生产出新的耐久品,第二是新知识使得社会知识总量增加,因而能提高研究部门人力资本的生产力。罗默模型的主要结论是人力资本存量决定了均衡时经济增长速度。但罗默在考虑知识总量即新设计数量的增长时,只考虑了研究部门,忽略了在最终品生产部门中边学边干也是知识总量的来源。
  4卢卡斯模型
  在研究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模型中,卢卡斯( Lucas, 1988)人力资本积累模型是一个经典模型。1988年,在参考宇泽模型的基础上,卢卡斯将西奥多?W舒尔茨(1965)和加里?贝克尔(1964)的人力资本理论引入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建立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卢卡斯(1988) 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之中,并提出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揭示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源。
  卢卡斯的理论贡献有:第一,卢卡斯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内生化,将原来是独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引入经济增长领域;第二,卢卡斯区分了两种人力资本的两种效应,即不脱离生产通过“边干边学”能形成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脱离生产接受教育形成一般的人力资本。卢卡斯认为溢出效应来自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不是来自于对实物资本的投资,每单位人力资本的增加除了引起产出的提高外,还同时引起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决定社会平均的运作效率,总体效率的提高又使每个企业和个人从中收益,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的积累方式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增长率高的国家,人均收益增长率也高。正是各国人力资本的差异导致了各国在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方面的差异。这就解决了新古典增长理论明显不能解释现实中大量存在的不同国家间发展水平和增长率的差异问题。
  卢卡斯模型的主要缺陷有三点。第一,卢卡斯只考虑了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没有考虑R&D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杨立岩,2004)。第二,其人力资本无法测度。在卢卡斯模型中,人力资本是一个无法观察的数量或力量,人们只能根据其具有的一些假定属性,对总体经济行为的一些为人所知的特征作出解释。 庄子银:《高级宏观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第三,卢卡斯模型是以不完全竞争为市场条件的。在不完全竟争的情况下,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可创造超额利润,这是人力资本积累的目的。
  5线性技术内生增长模型
  雷贝洛(Rebelo,1991)开拓了线性技术内生增长模型,扩展了卢卡斯人力资本积累模型,那就是在教育部门中用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作为投入要素来进行人力资本积累。雷贝洛(1991)采用两部门生产函数来论证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的影响。
  雷贝洛的主要思想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是资本的积累,而为了使资本积累过程能够持续,投入资本品的边际效率不能无限下降,必须要高于某一正值。雷贝洛等认为,只要经济中存在某种核心资本,就能够做到投入资本品的边际效率始终高于某一正值,核心资本通常表现为人力资本或其他任何不受不可再生资源的约束的资本。这一新增长理论分支主要特点是忽略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的作用,单纯用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来说明经济的内生增长。
  从以上对经济增长模型演进过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经济学家们对人力资本重要性的认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逐渐发展起来的。在物质资本相对缺乏的年代,技术进步非常缓慢,物质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瓶颈”因素;而当技术进步比较快的时候,人们意识到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同时也初步认识到了人力资本在其中的作用;而在近三四十年里,由于物质资本相对丰裕,技术进步迅速,产品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人力资本在经济中的地位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以至于卢卡斯得出“人力资本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结论。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理论依据
(一)同素异构原理
(二)经济理论
(三)人力资本理论
三、研究方案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基本思路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四、分析方法与技术

第一章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一、基于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模型演进
(一)人力资本外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二)人力资本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三)人力资本结构内生化的经济增长模型
二、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一)国外关于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二)国内关于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三、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一)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二)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三)人力资本专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四)简要评价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力资本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一、人力资本及其分类
(一)人力资本
(二)人力资本分类与人力资本结构
二、人力资本结构类型及其评价指标
(一)人力资本存量结构
(二)人力资本投资结构
(三)人力资本流动结构
三、人力资本结构形成机制分析
(一)教育结构
(二)技术进步
(三)就业迁移
(四)干中学
(五)经济因素
(六)社会文化氛围
四、人力资本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一)不同类型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
(二)人力资本结构通过影响个体人力资本劳动率而作用于经济增长
(三)人力资本外部结构效应影响经济增长
(四)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匹配性影响经济增长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人力资本结构分析
一、人力资本存量结构
(一)劳动力受教育结构
(二)人力资本专业技术结构
(三)人力资本配置结构
(四)人力资本能级结构
(五)科技人力资本分布结构
二、人力资本投资结构
(一)三级教育层次结构
(二)中国高等教育内部结构
(三)教育形式结构
(四)高等教育主体结构
三、人力资本流动结构
(一)人才流失现象较严重
(二)人才引进工作困难较大
四、人力资本结构调整的体制性障碍
(一)教育体制
(二)科技体制
(三)人才管理体制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人力资本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
一、基于中国经济增长方程的估计与对比分析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二)有效劳动模型
(三)人力资本外部效应模型
(四)对比分析
二、基于非平稳序列的计量分析
(一)理论分析模型的构建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三)协整检验
(四)自回归分布滞后时间序列建模
三、基于发展阶段匹配性视角的分析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阶段
(二)优先发展轻工业阶段
(三)产业全面优化升级阶段
(四)小结
四、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分析
五、中国省际经济增长差异的人力资本结构效应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二)实证结果分析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力资本结构优化与我国比较优势动态化
一、基于人力资本的动态比较优势增进——文献综述
二、人力资本结构优化与比较优势动态化作用机制
三、我国人力资本结构变迁与比较优势增进的实证分析
(一)分析模型的构建
(二)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三)数据平稳性检验
(四)人力资本结构优化与我国比较优势增进——以制造品为例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经济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本结构调整:国际经验的借鉴
一、日本模式: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
(一)明治时期教育发展的前瞻性
(二)二战后日本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与动态适应性相结合
(三)日本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二、新加坡模式:政府主导式
(一)新加坡人力资本结构追随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
(二)新加坡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三、英国模式:自由放任式
(一)英国经济发展阶段转换与人力资本结构调整
(二)英国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四、巴西模式:政府主导与政府职能失效
(一)巴西经济发展阶段转换与人力资本结构调整
(二)巴西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本书主要结论
二、优化中国人力资本结构的主要对策建议
三、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