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世亲唯识学的根本性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546332
  • 作      者:
    (日)稻津纪三著
  • 出 版 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稻津纪三(1902-1992),日本著名印度学、佛学研究者。主要著述有《印度哲学史》、《中论与他力信仰》、《龙树空观,中观的研究》、《龙树空间的研究》,以及发表有《构成世亲唯识二论基础的入地体验》、《大乘佛教的两个系统——菩萨乘教与佛乘教》、《印度唯心论的二种形态》等二十余篇论文。
  
  杨金萍,现为浙江工商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日汉翻译研究所所长,2003年于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获语言学博士。主要从事日本佛教故事集《今昔物语集》的语言学研究、日汉古语的比较研究。自1997年起跟随片山先生学习巴利语、巴利佛教史、原始佛教等,翻译过十余部学术著作。
  
  肖平,现为浙江工商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佛学院研究生导师。2000年于中山大学获历史学博士,2000年-2002年于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为梵汉日的音韵比较。自2003年开始致力于因明学的研究,翻译过《印度人的逻辑学》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佛教史上,能将唯识与净土二宗冶为一炉的论师并不多见,而世亲便是其代表。然而,由于近代以来学术界就学术领域的过细划分,使得完整的世亲被分割成唯识论师的世亲与净土论师的世亲两个人。
  《世亲唯识学的根本性研究》作者稻津纪三基于完整人格的思考,对世亲的唯识学做了根本性阐释,这便是《世亲唯识学的根本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我们相信,通过阅读《世亲唯识学的根本性研究》,可以令国内学术界对世亲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
展开
精彩书摘
  另外,在前句(为菩提而发心)中,梵文中只作“菩提”,而在三种汉译中却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其含义虽然并无什么不同,但是从原文上来看,可以认为此接头辞“阿耨多罗三藐三”(anuttarasamyaksam)或是汉译的原典本中就有,或是译者附加上去的。而只有护法的一个译本作“道心”。此“道”明显就是“菩提”的汉译,因此可知即便是古原典中也确实有一种没有接头辞“阿耨”的版本。据此可知,现在使用的梵文本的此处语言表现保留了古老的形式,我们也可以加以信任并进行解释。对此经进行解释的中国教理家也基本省略接头辞“阿耨”而采用“菩提心”一词。另外,对于此惯用语需要注意的是梵文中“菩提”与“心”并不构成一个复合词,而是“菩提”为目的格,整体表示“为菩提而发心”(bodhāya cittam utpadyate)。该句也可以解读为“为了菩提的心发起”(或“朝向菩提而发心”、“朝向菩提的心发起”),这样可以更加明晰其意。当然考虑到与后句的关系,我还是译作了“为菩提”。恰如令众生到达菩提(佛位)——即恰如与众生约定菩提——关键在于其表达了某一心于众生发起。于是,此心一经发起,即刻众生就被约定了菩提。该梵文的形式充分表达了与“信一念”相当的“发心”的意思。《无量寿经》的十八愿文之“乃至十念”及愿成就文之“乃至一念”的“念”在梵文中均为“发心”。将其解释为称名意义是依据了善导大师以后的特殊宗义,因此,其本身具有深刻的含义,但是也必须注意与其不同的原形。在“菩提心”中,“菩提”与“心”二词的语法关系不明,复合词的形式并未出现在梵文中,而且,把握其一心发起之本身,采用了“发心”(cittātpada,心的发起)这样一个术语,龙树也继续沿袭了该术语(参考第四节)。
  ……
展开
目录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