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易》的两大标杆性理论贡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85614
  • 作      者:
    黄飞山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黄飞山,1925年2月生,原名黄逢盛,曾用学名黄启辉。1948年提前毕业于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哲学系,回到闽粤赣边区打游击。新中国成立后留在家乡大埔县从事文教工作。1983年离休后,专心致志于写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易>的两大标杆性理论贡献》立足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易》的内涵与价值,对《象传》《彖传》等做出了解说和论述,凝聚了作者的人生体验,深入浅出,可读性强,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易>的两大标杆性理论贡献》:
  性,又何以能成道?我认为,只有用这八个字“相依相催矛盾和谐”才能诠释。因为不相依相催,“阴阳”就难成“道”;而无矛盾和谐,“阴阳”则无法“生生”(不停变易)。故矛盾是道的动力,此之谓“性”;和谐(即中庸)乃“道”的出发点,又是“道”的归结点,此谓之“善”。而太极(即宇宙、自然、辩证存在),就这样从一个和谐通过矛盾变易达到一个新的和谐不停地在变易着。这,就是宇宙的运动规律。所以,我给宇宙下了这样的定义:宇宙乃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在不停变易着的动态自然。
  话7《易》的立足点是和谐
  要知道具有“文明古国”称誉的中国,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尊重、认同,是因为以“易”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传承,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得以长治久安的国家。经受漫长历史的检验,人类思想史上顶尖智慧的“易道”,已成为行之天下皆可依的真理。我在上文已讲过:“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善”,就是“和谐”;和谐,是易的出发点,也是易的归结点。中国人之所以热爱和平,主张和谐,从5000年的文化传统中完全可以证实。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建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理论和采取的相应的行动措施,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这些最能体现中国人热爱和平、立足和谐的传统文化!
  话8老子和《易》
  自古以来,学林中人都把老子称作“道家创始人”。这样的定位是不准确的,因为“道”不是老子首先提出的,而是3000多年前的《周易》在乾卦、坤卦中提出的“阴阳之道”(即“太极”)。老子的“道”,演绎的正是这句话的含义(详见《话6(易)的诠释》)。故老子不过是《周易》的传承者,只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演绎家。
  ……
展开
目录
上 卷 《易》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源
第一部 论孔子与人性
上篇 独语孔子
语1 孔子的眼力
语2 孔子其人
语3 孔子定位
语4 孔子“人性学”的核心
语5 何谓“忠恕之道”
语6 “大学之道”
语7 “忠恕之道”源于《易》
语8 孔子的政治抱负
语9 泼掉了“孩子”
语10 孔子重“礼”的政治内涵
语11 从“人性学”看阶级性
语12 两种政治模式
语13 以“仁”治世
语14 儒家文化与中国的发展富强
语15 从“人性学”看东西方文化理念
语16 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语17 评尼尔·弗格森的“文明崩溃论”
语18 一位科学家谈宗教的启示
语19 国际恐怖主义
语20 孔子的利义观
语21 从“人性学”看“人权”
下篇 弘孔补述
述1 新观点新提法
述2 人性是人文科学之本
述3 孟、荀之争
述4 《儒行》读后的思考
述5 霸权主义该当收敛了
述6 “非利益性冲突论”
述7 两种互为辩证的哲学文化
述8 评王鸿章的文章
述9 关于如何看待儒家文化的哲学思辨
跋 我的本性大回环
第二部 宏观《周易》的哲学思辨
思辨1 何谓哲学
思辨2 史前的宗教哲学
思辨3 哲学与宗教的分离
思辨4 辩证唯物论最具真理性
思辨5 从有无神看哲学的好处
思辨6 《周易》是人类的顶尖智慧
思辨7 承传《周易》的两位大思想家
思辨8 西方的古代哲学
思辨9 孔子与柏拉图之比较
思辨10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
思辨11 霍金谈宗教:天堂和来生只是“童话”
思辨12 论宗教
思辨13 关于更改哲学用语的建议
思辨14 中国人造字的哲学智慧
思辨15 霍金之宇宙论
思辨16 中国学问
思辨17 一个“易”字了得
思辨18 非“易”不可的今日世界
思辨19 批判几种与“易”相违的哲学思想
思辨20 复兴儒学的思考
结语 巍乎哉者,乃《周易》也
第三部 辩证即存在——辩证存在主义
序 言 新缘于“唯”
新说1 新说提出的依据
新说2 新说的界定
新说3 新说的定名
新说4 新说新在何处
新说5 新说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新说6 新说可消除哲学派别歧见
新说7 新说的核心
新说8 新说乃《易》本体论的演绎
新说9 新说与“唯物论”同属一个体系
新说10 新说的绝对性
新说11 新说的真理观
新说12 “时空”新解
新说13 新说看老子与孔子
新说14 “神”字正解
新说15 解“神”为着除“神”
新说16 解“道”
新说17 为老子和孔子正名
新说18 全为一个“鲜”字
新说19 哲学类别
跋 泯“唯”出新
第四部 话弘《易》——《易》的基本知识
序 言
话1 《易》简介
话2 《易》是人类最具智慧的书
话3 《易》的文化功绩
话4 《易》的形成过程
话5 《易》的哲学符号
话6 《易》的诠释
话7 《易》的立足点是和谐
话8 老子和《易》
话9 孔子和《易》
话10 庄子的哲学思想
话11 王弼的哲学思想
话12 朱熹和《易》
话13 王夫之和《易》
话14 易学及其发展历史
话15 《易》的文化定位
话16 《易》的辩证唯物主义最具真理性
话17 唯物和唯心之争
话18 “辩证存在”是《易》的新演绎
话19 辩证存在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话20 辩证存在主义新说的学术意义
话21 弘易六大认识
话22 《易》是中华文化传统之源的再认识

下 卷 《易》是辩证唯物典范之作
经上 象传上 彖传上








小畜



同人
大有






噬嗑



无妄
大畜

大过


经下 象传下 彖传下



大壮

明夷
家人
















归妹






中孚
小过
既济
未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