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地学习愉快地记忆 培养完美的记忆力》:
宋代有个叫陈正之的福州人,他先天发育不良,脑袋不大灵光,像个半痴半呆的木头娃娃,从他的童年时候起,人们就送给他一个绰号,叫陈傻子。陈正之自己也清楚,他并不忌讳人家这么叫他。
等他到了上学识字的年纪,进学堂读书后,老师对这个学生的记忆力也蛮头疼的,每次最多只能教给他四五个字,因为教多了就糊糊涂涂,有时候一篇文字很少、内容很浅显的文章,别人读不了几遍就可以背诵如流,而陈正之却往往要读几十遍甚至百十来遍才能结结巴巴地背下来。正是因为这些缘故,陈正之经常受到同学的讥笑,家里人和亲戚朋友也对他的学业没抱什么希望,觉得这孩子也就这样了,将来也别读书了,帮着家里做做农活就算了,陈正之从小就这样被一种无形的压力重重地压迫着。
陈正之虽然压力山大,心里难过,但他却从未放弃对读书的追求,他不自暴自弃,对前途不灰心,学习上更不偷懒。他认识到自己的傻、笨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他的缺陷所在,而在这个客观事实面前,用什么办法来弥补自己的缺陷才是最关键的。他左思右想,认为“以勤补拙”是个好办法。’他想:别人读一遍,我就读三遍四遍,甚至八遍十遍;别人用一个时辰来读,我就用几个时辰去埋头苦读,一句一句读,一个字一个字地记,总可以变得聪明些吧。
陈正之说到做到,他花了别人两倍甚至五倍的时间来背文章,但是收效甚微,等他长大成人之后,并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学问来。有一次,他前去拜会当时最大的学者朱熹,向朱熹请教记忆之法。
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以后,给他一番忠告: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每次只读五十字,重复读上多遍,也比这样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的时候要用脑子想、用心记,只有理解了才能记得牢固。
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全是因为他的记性不好,而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读书的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地读书,既不消化书中的内容,又不有意识地进行记忆,记忆效果当然不好。自那以后,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劝告,每读完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些什么,有几个要点,并且留心把重要的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识的人。
我们在记忆背诵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麻烦,常常读了很多遍也记不住,有时候勉强记住了,可第二天就忘记了,这是因为我们记忆的方法出了问题。
很多人通常以为“读书万遍,其义自见”,认为只要我背会了,也就理解了,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太科学的。正确的记忆方法应该是对记忆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尽量掌握其内容实质,这样才能记牢背会。也就是说,对识记材料务求必懂,不能囫囵吞枣。
我国古代许多学者都很重视这点,宋朝的陈正之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位。他的例子告诉我们,进行记忆的第一步是要弄清材料的精神实质,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千万不能停留在一知半解、似是而非上,更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这样就很难进行高效的记忆。
许多名人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记忆知识尤其是数理知识,一定要注意弄明白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习语言,要着重弄清音、形、义;学习诗文,要先掌握内容,抓住中心。这样大大胜过死记硬背的单纯记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