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康德的《遗著》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54381
  • 作      者:
    袁建新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为重要的地位。《遗世手稿》,简称《遗著》,是康德在人生的*后8年(1796左右—1804)倾尽心血写成的手稿,如果从*一次于1882年在期刊上发表计算,《遗著》问世已有131年。对于《遗著》的研究,国外学界的探讨方兴未艾,近十年尤为重视,但国内学界关注不多。与此相关,“康德的批判哲学和《遗著》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当下国际康德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并主要形成了三种对立观点:“堕落说”、“漏洞说”和“裂缝说”。本书是作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康德的(Opuspostumum)研究”的*终研究成果,作为我国国内*一部关于康德的《遗著》研究的专著,试图揭开《遗著》与康德的其他重要著作如《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之间的深刻联系,进而阐明《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部分(主要是“先验感性论”、“范畴的先验演绎”、“图型法”和“经验的类比”)之间的深刻联系及其论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与国内主流解释不同的、具有充分文本证据支持、逻辑自洽的解释,旨在使学界加深对康德的《遗著》在其哲学中的重要性的理解,彰显《遗著》在康德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
精彩书摘
  《康德的 遗著 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斯特劳森(P.F.Strawson)所肇始,特别是海因里希(Dieter Henrich)的《康德的先验演绎的证明结构》一文的决定性影响,由海因里希、阿利森(Henry Allison)、盖耶尔(Paul Guyer)、卡尔·阿莫克斯(Karl Ameriks)等推动和主导,对康德的先验演绎部分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界的热点。然而,国内学界对该部分的研究仍然较少,特别是对“康德先验演绎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研究更有待深入。而要回答“先验演绎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必须联系《纯粹理性批判》对演绎目的的解释及其证明的结构才能作出。困难在于,康德1787年重写范畴的先验演绎(尽管康德在第二版重写前言中认为,演绎的命题本身及其证明的根据没有任何需要修改的地方(Bⅹⅹⅹⅶ—ⅹⅹⅹⅷ))。但康德完全重写了第二版演绎的证明(第15节到第27节),这就使第二版与第一版演绎的结构表面看完全不同,并给我们的解释带来巨大困难。好在第二版所标出的“第13节”内容与第一版相同,且是理解先验演绎目的的最重要文本。因此,本节将主要对该节做文本解读,由此来论证先验演绎的目的。在第二节,我们将联系第二版证明的结构,来解释先验演绎的目的及其证明的逻辑论证结构和结论。本节将分三部分进行:一是,概述国际学界关于范畴的先验演绎的目的的主要观点;二是,分析“第13、14节”的文本结构和基本思想:什么是演绎;演绎的目的是什么;演绎为什么只能采取先验而非经验道路;演绎的绝对必要性;非概念内容与演绎的目的之关系;三是,简要分析这种解读的意义对理解《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先验演绎的证明结构的意义。先看第一部分。
  一、国际学界对“范畴的先验演绎的目的”的五种解释
  本部分将完成两个任务:一是,简要分析国际学界关于“范畴的先验演绎的目的”的五种解释;二是,联系康德著作为第五种解释(先验演绎的目的是要证明范畴是一切经验可能的先天条件)辩护。
  对于范畴的先验演绎的目的的解释,国际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解释是斯特劳森的观点。依照这种解释,“先验演绎”的任务规定为对于经验的客体性的证明,由此消除休谟的怀疑论:“这个演绎的主要任务是要确立这一点,即经验必然关系到客体的知识。”也就是说,先验演绎的根本目的是要证明存在着一个不同于我们的意识的外在世界。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上编 “漏洞”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起源
第一章 空间概念与范畴的先验演绎
第一节 概念分类、空间概念的基本构成和基本特征
一、空间概念作为直观性概念的直接证据
二、原初的空间概念的构成:纯粹直观或形状
第二节 “空间这个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与空间表象的非概念内容
一、空间这个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的论证结构分析
二、空间表象的非概念内容
第三节 空间概念与范畴的先验演绎
第二章 第二版范畴的“先验演绎”与“漏洞”初露
第一节 先验演绎的目的:第13节的文本解释
一、国际学界对“范畴的先验演绎的目的”的五种解释
二、范畴的先验演绎的目的:第13节的文本解读
第二节 第二版范畴的先验演绎的证明结构与“漏洞”初露
一、国际学界关于第二版先验演绎的证明的主要观点
二、第二版先验演绎的证明结构分析
第三章 图型法的蒂夫特隆克难题、复合问题与漏洞的最终形成
第一节 复合问题与康德哲学的发展
一、复合问题:莱布尼茨等对康德的影响
二、复合问题与康德哲学的发展
第二节 图型法的“蒂夫特隆克难题”与康德的回答
一、图型法的“蒂夫特隆克难题”
二、康德对图型法的“蒂夫特隆克难题”的回答
第三节 想象力之谜、实体、复合难题及“漏洞”的最终形成
一、想象力、图型与心理图像的形成机制之谜
二、实体、复合难题与“漏洞”的最终形成

下编 《遗著》的“过渡”理论及其对“漏洞”的填补
第四章 显象的物体与范畴的客观实在性:《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与“早期的手稿页和八开纸”
第一节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中物体理论的失败:弗斯特对本部分的解释
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中的物体理论与范畴的先验演绎
一、范畴的客观实在性、有效性与显象的物体的关系
二、显象的物体、范畴应用的客观实在性及物质密度的差别
第三节 内聚、物体的大小量与范畴的客观实在性:“早期的手稿页和八开纸”的回答
一、物体的同一性和内聚力的超距作用的可能性
二、大小量概念、物体理论与范畴的客观实在性
三、物体、大小量概念对直观的应用与范畴的客观实在性
四、1796年至1798年7月的自然物体形成的理论及其意义
第五章 自然物体、“过渡”的源起及其与“漏洞”的关联
第一节 自然物体的构成与“过渡”、“漏洞”的关联
一、活动力、“以太”与自然物体的形成
二、自然物体的形成与“过渡”、“漏洞”的关联
第二节 三种物体概念、驳斥唯心主义与“过渡”的起源
一、三种不同物体概念与驳斥唯心主义对真实物体的怀疑或否认
二、《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驳斥唯心主义”论证与“过渡”的起源
第六章 以太证明与“过渡”、“漏洞”问题
第一节 以太证明与“过渡”、“漏洞”的关系:国际学界的主要观点
一、弗斯特对“以太证明”与过渡、漏洞之间关系的解释
二、弗里德曼、韦斯特法尔对“以太证明”与漏洞、过渡
之间关系的解释
三、爱德华兹对“以太证明”与过渡、漏洞之间关系的解释
四、霍尔对“以太证明”与过渡、漏洞之间关系的解释
第二节 “以太证明”的论证结构分析及其评价
一、弗斯特、霍尔对“以太证明”的论证结构的逻辑重构
二、对“过渡2”的逻辑重构及其与“过渡”、“漏洞”的关系
第三节 物理学史上的“以太问题”与身体问题、刺激问题
一、身体问题与康德哲学的发展
二、从“以太问题”论刺激问题、身体问题
第七章 “过渡”的部分完成与“漏洞”的局部填平
第一节 自然物体形成的目的论解释、对物理学定义及其研究领域(对象)看法的改变与“过渡”的最终确定
一、对自然物体形成的目的论解释
二、对物理学研究领域的划分
三、物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的变化与“过渡”问题的最终确定
四、挽救启蒙运动的危机:对物理学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看法改变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 “过渡”如何进行、过渡的普遍性之源及“漏洞”的局部解决
一、两种显象的区分:必要性和意义
二、“过渡”如何进行及其普遍性之源
第三节 “自我设定”与“过渡”、“漏洞”问题的结局
一、弗斯特对《遗著》之“自我设定”部分的解释
二、“自我设定”没有完成“过渡”,未填平康德哲学的“漏洞”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