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老师不告诉你的道德圣典》: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和别人进行语言交流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进行交流的时候,怎样才能既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不会留下一些漏洞让人指责,这很重要,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完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又不被人挑出漏洞的人才是真正会说话的人。其实遭到别人的误解和非议,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言多语失,我们往往会因为多说话而出现过失。所以,真正会说话的人不是滔滔不绝的人,而是能说到点子上、逻辑又严密的人。
我们知道有一种人善于心算,他们不需要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就能准确地计算出结果来。这种人可以默记一些事物的各种变化,从各种变化中寻求到适合自己理想的生存方式和状态,这种用心默识、默算的处世态度是老子处世哲学的一部分。
真正会封闭的人是不需要利用锁和闩的,这里的封闭具有积极意义,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封闭自己不求更新。而是为了防止同类残害而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需要。
不用绳索就能将人牢固地捆绑起来,是高明的捆绑者。在这里也是一种手段的比喻,借指对事物的掌控能力。而这种掌控能力的获得,是一个人能够聪明行事的结果。
二、孔镛平定峒人明孝宗年间,孔镛被任命为田州知府。到任才三天,州内的军队全都被调动到别处去了。这时,峒族人突然进犯州城,情况危急。孔镛问大家该怎么办,众人都提议关起城门来固守。孔镛却说:“这座城孤立无援,内部又空虚,守城能坚持几天?只有因势利导,用朝廷的恩威去说服他们,也许他们就会自动退兵。”大家都觉得这样做很难成功,不过是新到任太守的高谈阔论。
孔镛说:“不这样,我们又能做些什么?难道就在这里束手待毙吗?”“就算这样,可谁去合适呢?”他们都清楚峒人的习性,他们不会按照汉人的规矩办事,一不高兴,不管什么来使不来使,先杀了再说。
“当然是我去。”孔说,“我是这里的太守,我不去,谁去?”“大人,不可呀!”众人齐声劝阻。但孔镛已经命人备马,吩咐打开城门放他出去。
城门打开了,城外的围兵以为是军队出来交战,却只见一个当官的,骑着一匹马慢腾腾地走出来,没有兵,只有两个随从牵着马。
峒人大声喝道:“什么人,你是来送死的吗?”孔镛说:“我是这里新来的太守,我要见你们的头领,请带我到寨子里去。”峒人带着孔镛进入林子,孔镛的随从就已溜掉了一个。等到进人峒人的地界,另一个从人也不知什么时候溜了。到了首领的寨子,峒兵列出刀枪,让孔镛从下面经过。
孔镛站在寨子里,看着站在一边的峒人首领说:“我是新来的太守,是你们的父母官,请拿座位来,你们也好参见。”首领一摆手,下面人就把一个坐榻放在地中间。
孔镛坐下。又说:“各位请靠前些吧。”众人不知不觉向前靠了几步。
峒人首领问:“你叫什么?”孔镛说:“我姓孔,就叫我孔太守吧。”首领惊奇地问:“你姓孔,是孔圣人的子孙吗?”孔镛回答说是,这些峒人都一齐下拜。
孔镛对大家说:“我本知你们是良民,但由于饥寒所迫,才聚集在这里,求得个免于一死。前任官员不体谅你们,动不动就用军队来镇压,想把你们剿尽杀绝。我现在奉朝廷的命令来做你们的父母官,我把你们看成是晚辈,怎么忍心杀害你们呢?你们如果真能听从我的话。我将宽恕你们的罪过。你们可以送我回州府,我把粮食、布匹发给你们,你们以后就不要再出来抢掠了。你们如果不听从我的话,可以杀掉我,但是接着就会有官兵向你们兴师问罪,一切后果就由你们来承担了。”峒人被孔太守的胆量惊呆了,说:“要是真的像您说的那样体恤我们,在您任太守期间,我们绝不再骚扰进犯州城。”孔镛说:“我一言为定,你们又何必多疑?”于是,众人再次拜谢。
孔镛住了一晚,第二天孔镛回到州城,送给峒族人许多粮食布匹,峒族人道谢而归。后来峒族人就不再做扰民的事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