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将对中国影响至深的理学与文学结合分析,从另一视角开启了看待中国文化之路。学术理论扎实,开创了国内探讨文学与理学发展的新天地。
本书收入文章23篇,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理学与儒学”,主要以理学为聚焦点,探讨理学和儒学的基本特征和核心价值。二是“理学与文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考察宋代以后特别是明代的理学(心学)与文学的相互关系。三是“理学与文化”,由对理学的探讨延伸到对文化问题的思考。因当代人对理学的看法,牵涉到对整个儒学以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又影响到我们现在对提升人文精神、构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思路和策略的选择。
探讨理学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对清理和重估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资源的意义
虽然我们一般都认为,能够思考是人类的基本属性,因而强调思想和文化对人类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但我们在分析和评价各种思想和文化形态时,往往采取一种势利的功利主义的态度,即不是根据某种思想或文化形态的内涵本身对它作出评价,而是根据与之相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形态的兴衰来对它作出评价。凡是与之相关的经济兴旺、国家强大、社会稳定,人们总倾向于认为这种思想和文化形态是重要的,优秀的;凡是与之相关的经济落后、国力衰弱、社会动乱,人们总倾向于认为这种思想和文化形态是不重要的、腐朽的。近代以来绝大多数中国人和外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态度,就是这种势利的功利主义态度的一个典型例子。
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深重,在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远远落在欧美后面。国人在饱受屈辱和痛苦的同时,自然要思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人们首先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历来不重视科技和工业,于是开展了“洋务运动”。1894年甲午海战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于是人们认为中国的关键问题在于政治制度,因而进行了政治改良运动,即“戊戌维新”。但“戊戌维新”也以失败告终,人们进而认为必须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于是有“辛亥革命”。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情况未见好转,反而变得更糟了,于是人们认为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文化。中国之所以落后,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落后了,或者说中国文化历来就是一种落后腐朽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要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负主要责任。只要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被彻底摧毁,或得到根本改造,中国就没有希望。正是在这种观念主导下,兴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近一百年来,“五四”传统被奉为正统,“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判也就被广泛接受。
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于是它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中首当其冲。宋明理学曾被奉为晚期儒家思想的正宗,而且它似乎与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有更直接的联系,于是它尤其成为众矢之的。在近代以来绝大多数关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评述中,宋明理学几乎成了毫无价值的垃圾,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如我们下面还要讨论的,这种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情绪宣泄,而非理性评价,它的主要依据就是中国近代以来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落后,因此是一种典型的势利的功利主义的态度。有意思的是,近年以来,随着东亚国家经济的腾飞,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特别是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包括对宋明理学思想的评价,又稍稍趋于和缓,甚至出现一些正面的肯定。这种评价与过去的激烈否定似乎截然相反,但在思维方式上却同出一脉,即同样是以科技、经济、军事等的成败来论思想文化的优劣,即仍然是一种势利的功利主义的态度。
不管怎样,宋明理学都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现在探讨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资源,清理和重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无论如何也不能绕开宋明理学这一历史存在。换言之,人们向来认为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中最腐朽的环节、最消极的部分,自宋代以来还一直有否定理学但不否定儒学的观点。如果我们能对理学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作出合理的说明,对我们清理和重估整个儒家思想以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自序
一, 理学与儒学
1,思想的基本形态、可能形态和现实形态——探讨理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可能性的一种思路
2,理学的两面
3,论儒学人文主义
4,儒学巨大的潜在积极意义
二,理学与文学
5,理学的二重性及其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
6,古典审美理想的解体与中唐文学发展动向
7,地域文人集团的兴替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的变迁
8,论宋濂前后期思想的变化及其他
9,论台阁体
10,唐宋派与阳明心学
11,万历为文学盛世说
12,晚明浪漫文学思潮审美理想的三个层次
13,论金圣叹评点《西厢记》的矛盾心理
14,陈寅恪《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的研究旨趣
三,理学与文化
15,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有多深
16,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几个重要问题
17,今天我们应塑造怎样的民族文化性格
18,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
19, 中国大学文化转型:历史、现状与路径
20,科学与人文——超载的话题
21,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
附录
22,人文学者与公众——怀念徐朔方先生
23,马积高先生《风雨楼晚年诗钞》跋